设计学院的独立小楼,其建筑“架构”就与校园主区的规整风格截然不同,充满了不规则的几何切面和充满张力的视觉语言,仿佛一个运行着独特“艺术算法”的独立服务器。封瑶按照苏雨提供的“访问路径”,找到了林墨教授位于顶层的办公室。
门没有关严,留着一条缝隙。封瑶轻轻敲了敲,里面传来一个略显清冷、带着金属质感般辨识度的男声:“端口开放,直接输入。”
封瑶推门而入,瞬间感觉自己如同一个数据包被投入了一个高速运转的“创意处理中心”。办公室空间极大,却丝毫不显空旷,四处堆叠着设计草图、模型半成品、各类材质的样本,以及多块显示着复杂设计软件界面和渲染进程的高分辨率屏幕。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墨、颜料和激光雕刻材料混合的独特气味。一个穿着深灰色工装衬衫、身形清瘦、约莫四十岁上下的男人,正背对着门口,站在一块巨大的数位屏前,用电子笔快速勾勒着线条,屏幕上的图形以惊人的速度生成、变形、迭代。
他没有回头,只是手上的动作未停,如同一个多线程处理系统,平静地发问:“身份标识?访问目的?预期占用系统资源时长?”
封瑶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自己的“系统内核”,清晰地回答:“林教授您好,我是文学院大三的封瑶。由苏雨学姐引荐,前来提交一个‘创意阻塞’求助请求。关于文艺部文创市集的核心产品设计,目前迭代结果均未通过内部评审。希望能占用您十分钟左右的系统时间,进行初步诊断。”
听到苏雨的名字,林墨手中的电子笔停顿了零点几秒,随即继续运行。他转过身,目光如同高精度的扫描仪,瞬间将封瑶从头到脚“特征提取”了一遍。他的面容棱角分明,眼神锐利,带着一种长期进行深度思考和数据筛选后留下的冷静与挑剔。
“苏雨的引荐?权限临时授予。”他指了指旁边一堆书籍上唯一空着的一小块区域,“数据载体?”
封瑶立刻将准备好的策划文件夹(内含详细的需求分析、市场调研、失败方案及评审意见)双手递上。林墨接过去,没有立刻翻阅,而是随手将其放在一旁的一个待处理文件堆栈顶端——那堆文件的高度令人心惊。
“口头简述。核心问题,用三句话编译。”他重新转向数位屏,开始了新的图层绘制,显然打算并行处理她的请求。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压力测试”。封瑶没有丝毫迟疑,大脑飞速运转,将复杂的问题进行“信息压缩”和“核心提取”:“目标:设计一款承载我校历史底蕴,同时具备现代商业吸引力的核心文创。现状:传统符号(如校徽变形、建筑线稿)的直接应用导致‘数据同质化’,缺乏情感穿透力。瓶颈:无法找到历史厚重感与当代年轻用户审美之间的‘协议转换器’。”
林墨绘制线条的手依旧稳定,但封瑶敏锐地捕捉到他眉梢几不可查地动了一下,仿佛系统日志里记录了一条“输入数据具备一定结构化程度”的备注。
“历史底蕴是‘底层数据库’,商业价值是‘用户界面’。你纠结于直接调用数据库里的‘原始数据包’(传统符号),当然会编译出陈旧的应用。”他的声音平稳,如同在陈述一个基本公理,“真正高级的‘算法’,是深入理解底层数据的‘生成逻辑’与‘情感内核’,然后用当代的‘编程语言’和‘视觉语法’重新编译,输出一个全新的、却与源头血脉相连的‘可执行程序’(产品)。想想看,你们学校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冰冷的建筑数据,还是某种更抽象的、可以跨时代共鸣的‘情感协议’?”
他顿了顿,终于侧过头,给了封瑶一个带着审视意味的“系统提示”:“给你一个临时任务。去校史馆,不是去复制那些可见的‘数据表象’(老照片、旧物件)。尝试去‘读取’那段岁月里,那些年轻人共通的‘情感频谱’——求知的热望、青春的迷惘、对未来的憧憬。找到那个能穿透时间、与你自身系统产生共振的‘频率’。捕获它,然后,再来找我提交你的‘初步算法构想’。”
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指出了一个全新的“数据采集”方向和“思考范式”。这完全超出了封瑶的预期,却让她瞬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的她,确实陷入了在现有“符号数据库”里打转的思维定式。
“指令确认。感谢林教授开启新的数据通道。”封瑶由衷地表示感谢,语气恭敬而不失沉稳。
林墨摆了摆手,示意访问时间结束,注意力已经完全回到了他的数位屏上,仿佛刚才只是处理了一个占用CPU周期极短的背景任务。“输出结果达不到基线标准,下次访问权限自动注销。”
封瑶退出办公室,轻轻带上门。走廊里安静无声,但她感觉自己的“创意进程”被强行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算力,开始朝着一个全新的、更具挑战性的方向进行“编译尝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