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徐卓远对封瑶那句“忆姜糖才是最好吃的”宣言,并未给出语言上的回应。他只是在那片刻的凝滞之后,重新低下头,指尖在平板电脑上滑动,调出了另一个数据模型界面,仿佛刚才那场微妙的、涉及情感边界试探的插曲从未发生。
但封瑶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他咀嚼吞咽的动作比平时慢了零点几秒,他重新聚焦于屏幕时,眼神的切换有了一帧不易察觉的延迟。这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落在封瑶眼中,却像是精密仪器上跳动的异常参数,昭示着某种内部程序的微调。
她没有再打扰他,转身回到柜台后,心情如同被温水浸润,平和而笃定。她知道,对于徐卓远这样的人,烈火烧灼只会引发防御机制的全方位启动,唯有细水长流,方能无声渗透,让他习惯她的存在,直至成为他逻辑世界里无法剥离的底层代码。
接下来的几天,“甜憩”依旧平静而温馨。苏雨父母的到来,像持续供能的暖炉,让苏雨整个人都焕发着一种柔软的光彩。她甚至开始尝试在父母的鼓励下,研发一些带着童年记忆味道的新甜品,比如“甜憩”版本的桂花酒酿小圆子,甜糯中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酒香,引得老客人们纷纷称赞。
这天傍晚,苏雨父母坚持要请封瑶和徐卓远去家里吃饭,以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苏雨的照顾。盛情难却,四人一同回到了苏雨家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小公寓。
餐桌上,苏母亲手做的家常菜摆满了桌子,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苏父难得地开了话匣子,说着苏雨小时候的趣事,说到她为了吃一根糖葫芦能跟在卖糖葫芦的老爷爷后面走三条街时,苏雨羞恼地跺脚,脸上却是掩不住的笑意。封瑶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偶尔附和几句,心底被这种朴实的家庭温暖填得满满的。她看着苏雨眼中重新亮起的光,看着苏父苏母那小心翼翼又满含爱意的眼神,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曾经的裂痕,正在被这种日常的、细碎的温暖一点点粘合。
她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旁边的徐卓远。他坐姿依旧端正,仿佛不是在家庭餐桌上,而是在某个学术会议的现场。他安静地吃着饭,动作标准得如同教科书,对苏父苏母的闲聊,他大多只是点头或简短地回应“嗯”、“是的”,但眼神里没有丝毫不耐,反而像是在观察和学习一种陌生的、名为“家庭聚餐”的社会行为模式。
当苏母热情地给他夹了一块红烧肉时,他明显顿了一下,看着碗里那块油光红亮的肉,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似乎在快速分析其脂肪含量、热量值以及与自身营养计划的匹配度。
封瑶几乎能听到他脑海中数据运算的“嗡嗡”声。她忍不住在桌下轻轻碰了碰他的膝盖,在他看过来时,递过去一个“接受就好”的眼神。
徐卓远看了看她,又看了看碗里的肉,迟疑了大约两秒,然后拿起筷子,将那块红烧肉夹起,送入口中,咀嚼,吞咽。动作依旧标准,但封瑶注意到,他咀嚼的次数比他平时吃类似质地的食物要多两次。
【行为日志:接受非计划内高油脂食物摄入。社交礼仪优先级暂时覆盖健康饮食协议。味觉反馈:咸甜适中,肉质酥烂。生理耐受度:尚可。关联指令来源:封瑶。】
封瑶心里失笑,这家伙,连吃块肉都要在内部生成一份行为报告吗?
饭后,苏雨帮着母亲收拾碗筷,苏父则拉着徐卓远在客厅沙发上,试图聊一些时政新闻。徐卓远应对得依旧严谨,每一个观点都基于数据和事实,逻辑清晰得像在发表论文,让原本只是想闲聊的苏父一时有些接不上话,只能讪讪地点头。
封瑶看着这一幕,既觉得好笑,又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心疼。徐卓远的世界是如此纯粹,却又如此孤独,他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却难以融入最普通的人间烟火。前世的自己,是否也曾因无法理解他这种特质,而感到挫败和疏远,最终选择了封闭自我,将彼此越推越远?
重活一世,她看清了,也接纳了。他的孤独,他的“非常规”,正是他独一无二的部分。她不需要他改变,她只想成为连接他与这个世界的、一道温柔的桥梁。
回家的路上,月色如水,静谧地洒在街道上。两人并肩走着,影子在路灯下拉长又缩短。
“今天,谢谢。”徐卓远忽然开口,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
封瑶侧头看他:“谢什么?”
“红烧肉。以及,在苏雨家。”他组织着语言,试图精准描述,“那种环境,社交信息密度高且非结构化,存在大量冗余信息和模糊表达。你的存在,降低了我的处理负荷。”
封瑶听懂了。他在感谢她的“翻译”和“缓冲”。她笑起来,眼睛弯成了月牙:“不客气,徐同学。就当是付费服务,下次帮我优化一下‘甜憩’的库存管理数据模型就好。”
“可以。现有模型存在17.3%的优化空间。”他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开始列举几个可以改进的节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