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接下来的几天,封瑶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对论坛报告方向的“预习”中。她根据林朗标记的重点,查阅相关论文,梳理技术脉络,甚至尝试理解徐卓远代码中可能与之关联的部分。她不再像前世那样,因为害怕露怯而止步不前,而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和问题去学习,效率惊人。
徐卓远似乎注意到了她的投入。偶尔,在她对着某篇复杂论文微微蹙眉时,他会看似不经意地路过,指尖在某个关键词或图表上轻点一下,留下一个简短的提示:“看引用[23]。”或者“注意信噪比处理方式。”
没有多余的解释,却总能精准地为她拨开迷雾,指明方向。封瑶渐渐习惯并感激这种独特的指导方式。这让她清晰地感觉到,他们是在同一战壕里,为了共同的目标并肩前行。这种基于能力和目标认同的“靠近”,比任何浮于表面的关怀都更让她感到踏实和有力。
论坛举办的前一天,封瑶收到了母亲发来的短信,询问她最近是否忙碌,钱够不够用。字里行间是小心翼翼的关心。前世,封瑶总会因为内心的压抑和自卑,对这类关心报以敷衍甚至不耐烦的回应,将自己在学业和人际上的挫败感,无形中迁怒于无法理解她世界的父母。
这一次,她深吸一口气,认真地回复:「妈,我很好,项目进展很顺利,还争取到了一个去A大参加学术论坛的机会。钱够用的,别担心。」她甚至拍了一张正在整理的笔记照片发了过去。
很快,母亲回复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和一连串的「加油」表情,语气是显而易见的欣喜和骄傲。看着屏幕,封瑶心底那片关于亲情的遗憾冻土,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暖流,开始悄然松动。原来,主动沟通和报喜,并不困难,回报的温暖却能如此真切。这让她对即将到来的论坛,更多了一份要与家人分享进步的使命感。
周五清晨,项目组三人准时在校门口集合,乘坐学校安排的大巴前往A大。
车上,林朗自然是活跃气氛的主力,一会儿跟前后座相熟的同学打招呼,一会儿又拿出自己准备的“论坛秘籍”——一份手写的报告人背景及可能提问角度分析,塞给封瑶参考。
徐卓远则一如既往地坐在靠窗的位置,戴着降噪耳机,屏幕上是滚动代码,与周围的喧闹隔绝。封瑶坐在他旁边的位置,没有打扰他,只是安静地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街景。
中途,徐卓远似乎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眉头紧锁,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的速度慢了下来。他下意识地伸手去摸口袋,却摸了个空——封瑶记得,他前世压力极大时有轻微的烟瘾,但这一世,他似乎很早就戒断了。
这个小动作落入封瑶眼中。她默默地从自己的双肩包里拿出一个保温杯,轻轻放在他手边的杯槽里。“徐师兄,喝点水吧。”她声音不高,恰好能透过他的耳机缝隙传入。
徐卓远动作一顿,侧头看了她一眼,目光在她平静的脸上停留了一瞬,又落在那个印着简单几何图案的保温杯上。他沉默地拿起,拧开,喝了一口。温度适中的温水滑过喉咙,似乎稍稍抚平了那份无形的焦躁。他没有道谢,但重新看向屏幕时,紧绷的下颌线缓和了些许。
这个小插曲无声无息,却被坐在过道另一侧的林朗看在眼里。他挑了挑眉,脸上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带着点“我家孩子终于开窍了”的欣慰笑容。
到达A大国际会议中心,会场内已是人头攒动。年轻的学者、研究生们穿梭其间,交流探讨,空气中弥漫着学术特有的热烈与严谨。
报告开始后,徐卓远全程高度专注,不时在平板电脑上记录着关键点。封瑶也全神贯注,结合自己之前的准备,努力吸收着前沿的知识。当听到某个与她正在处理的数据特征提取相关的报告时,她眼睛一亮,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并下意识地侧头,想跟徐卓远交流一下眼神,却发现他正看着她,目光里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询问?像是在等她提出看法。
封瑶心领神会,趁着报告间隙,压低声音,快速而清晰地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联想。徐卓安静静听着,没有打断,直到她说完,才几不可见地点了一下头,补充了一个她忽略的技术细节。
这种默契的、在知识层面上的无声交流,让封瑶心中充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茶歇时间,林朗立刻被几个熟人拉走交流。徐卓远周围则自动形成了一片“生人勿近”的低气压区,有几个试图上前搭讪的人,都被他冷淡的态度劝退。
封瑶去取饮料时,意外地遇到了一个熟人——她高中时代关系最好的同桌,宋可晴。宋可晴考入了A大的心理学系,两人前世毕业后就渐渐断了联系。
“封瑶!真的是你!”宋可晴惊喜地跑过来,“我刚远远看着就像!你变化好大啊!”她打量着封瑶,眼前的封瑶气质沉静温婉,眼神明亮坚定,与高中时那个总是低着头、有些阴郁的女孩判若两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