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暗流与阳光
苏晓的插曲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散去后,湖面却似乎无法完全恢复之前的绝对平静。那种平静,曾是徐卓远用冷漠和距离精心维持的。封瑶能清晰地感觉到,自那晚她近乎直白地表明立场后,徐卓远周身那层无形的壁垒,对她而言似乎又薄了几分。那并非热情的消融,而是一种更深的、基于能力和立场认可的默许,允许她在他的安全距离内,占据一个更近的位置。
项目调试因数据源问题的发现而柳暗花明。徐卓远以惊人的效率重新校准了时间戳,模型运行的曲线终于摆脱了异常的震荡,开始朝着预期的轨迹收敛。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里的氛围虽然依旧专注高效,却少了几分之前的剑拔弩张,多了一丝心照不宣的协作感。
封瑶带来的丁香猴头菇茶,偶尔会出现在徐卓远的手边。他依旧不会道谢,但会沉默地喝完,空杯子会被规整地放回原处。有时,在长时间讨论算法细节、两人都唇干舌燥的间隙,他会主动起身去接两杯温水,将其中一杯默不作声地放在封瑶面前,动作自然得仿佛只是顺手。这些细微的、近乎本能的举动,被封瑶悄然收入心底,如同收集冰川融化的水滴,她耐心地等待着量变引动质变的那一天。
这天下午,封瑶提前结束了选修课,带着整理好的最新数据来到实验室。推开门,一股低压气息扑面而来。徐卓远并不在他惯常的电脑前,而是站在窗边,背对着门口,身形挺拔却透着一股僵直,正望着楼下被风吹得摇曳的香樟树冠出神。午后的阳光在他周身勾勒出金色的轮廓,却丝毫驱不散那份孤寂。
他的手机被随意搁在桌面上,屏幕还亮着,显示着刚刚结束的通话记录,联系人的备注只有一个简单的“J”字母,透着疏离和隐秘。
封瑶立刻放轻了脚步,像怕惊扰了什么。她将资料轻轻放在自己桌上,没有立刻出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沉滞,比之前遇到技术瓶颈时更甚,那是一种源自内心、难以排解的压抑感,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
过了足有五六分钟,徐卓远才缓缓转过身。他的脸色比平时更显苍白,唇线紧抿成一条冷硬的直线,那双总是锐利如寒星、能洞察代码最细微逻辑漏洞的眼眸里,此刻沉淀着一种深切的疲惫,以及一闪而过的、几乎难以捕捉的厌弃。那不是对具体人或事的烦躁,更像是对某种无法摆脱的命运轨迹或无形枷锁的无力与抗拒。
封瑶的心微微揪紧。前世关于徐卓远家庭背景的那些模糊传闻——商业联姻、关系淡漠、控制欲极强的长辈——此刻碎片般在她脑海中闪现。那时的她如同仰望星辰,遥不可及,自然无法触及真相。重生后,她尊重他的界限,从未刻意打探,只想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近。但此刻,他身上散发出的这种气息,让她清晰地意识到,这座冰山之下,冻结的或许是足以溺毙温暖的、复杂而冰冷的暗流。
她深吸一口气,选择了一个最稳妥也最不会触及他此刻心防的方式。“数据我带来了,第三阶段的运行结果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误差率又降低了零点三个百分点。”她的声音温和,带着一种稳定人心的力量,如同涓涓细流,试图抚平焦躁的沙砾。
徐卓远的视线似乎从很遥远的地方聚焦到她身上,那层厚重的冰壳几不可察地晃动了一下,眼底深处的负面情绪被强行压下,恢复了工作时的冷静自持。他走到电脑前,接过数据报告,指尖快速划过纸面,目光锐利地扫过关键参数:“嗯,收敛速度提升了百分之十二。不错。可以开始着手准备下一阶段的优化方案了,重点是模型的泛化能力。”
他的声音依旧平稳低沉,但封瑶敏锐地听出了其中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那是情绪剧烈波动后留下的痕迹。
她没有追问,只是默契地接上工作,将优化方案的初步构想和参考资料在桌面上摊开,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思路,从算法选择到参数调整,再到可能遇到的瓶颈。她的声音不高,语速平缓,逻辑缜密,像一道温润而坚定的水流,悄然冲刷着实验室里残留的沉闷,将两人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共同构建的、秩序井然的数字世界。
徐卓远听着,偶尔会打断,提出一个关键疑问,或者补充一个被她忽略的边界条件。两人的思维再次在算法的世界里激烈碰撞,火花四溅。高强度的心智活动,专注于共同目标的状态,似乎暂时驱散了他心头的阴霾,将他从那些不愉快的思绪中暂时剥离出来。
当讨论终于告一段落,复杂的公式和逻辑暂时被理顺,窗外已是夕阳西斜,橘红色的暖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给冰冷的实验设备、堆叠的书籍镀上了一层柔和的轮廓,连空气中漂浮的尘埃都变得清晰而宁静。
徐卓远向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抬手用力按了按紧蹙的眉心,眉宇间是浓得化不开的、源自精神深处的倦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