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123章 团队冲刺研讨会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第123章 团队冲刺研讨会

作者:清雪沐竹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7:21:05

第一百二十三章 团队冲刺研讨会

京市学术研讨会的邀请函,静静地躺在实验室中央的会议桌上,白纸黑字,却仿佛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心桥”团队内部激起了层层波澜。最初的死寂之后,是骤然爆发的兴奋与随之而来的巨大压力。实验室的节奏瞬间提速,每个人都像上紧了发条的精密齿轮,围绕着唯一的核心任务——那份凝聚了“心桥”核心价值与未来野心的三十分钟主题报告——高速运转。

徐卓远自然是绝对的技术核心与灵魂人物。他需要将母亲手稿中那些抽象、甚至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情境场”理念,与现代深度学习的复杂框架进行一场“外科手术”式的精密融合。这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一次对母亲学术思想的深度解读与再创造。他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屏幕幽蓝的光映着他日渐消瘦却异常专注的脸庞,流淌的代码和数学公式,既是他与母亲跨越时空的合奏,也是他应对未来学术界最尖锐目光的利器。他不仅要提炼出足以让顶尖学者眼前一亮的理论创新点,还要拿出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初步验证数据,工作量巨大。

封瑶主动承担了报告主体内容的撰写和视觉呈现设计。她深知,再精深的技术,若无法以清晰、动人、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传递出去,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她就像是技术语言与人类情感之间的“翻译官”,将徐卓远梳理出的艰深技术要点,与精心挑选的用户案例、细腻的情感洞察相结合,用充满人文关怀和逻辑美感的语言进行编织。她反复打磨讲稿的每一句话,设计每一个图表动画,力求让冰冷的算法闪耀出理解人性的温度,让台下的人不仅听到技术,更能“感受”到“心桥”的初心。

然而,高强度、高密度的协作压力下,团队内部原本被默契掩盖的细微摩擦也开始显现。李铭虽然最终接受了“双轨并行”的策略,但在具体资源分配上,尤其是在优先使用那几台最新采购、算力强大的高性能服务器时,仍会下意识地向更“稳妥”、见效更快的现有模型优化倾斜。在他内心深处,研讨会的“虚名”远不如解决一个实际客户反馈的问题来得实在。

一次,赵琦为了验证一个新参数对“情境场”动态响应速度的关键影响,急需大量算力进行模拟推演,却因李铭安排的、针对现有模型的批量训练任务占用了大部分资源而被迫延迟。

“李工,我们‘情境场’的攻坚正处在关键节点,每一小时都很宝贵!这个参数优化可能直接决定我们演示效果的流畅度!”赵琦语气焦急,带着难以掩饰的不满,手中的笔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李铭从一堆数据报告中抬起头,扶了扶眼镜,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小赵,我理解你们的需求。但现有模型的客户反馈优化同样重要,这关系到‘心桥’目前的用户口碑和稳定收入。我们不能为了未来的可能性,就轻易牺牲当下的稳定和信誉。”

气氛一时有些僵硬,实验室里其他成员也停下了手中的工作,默默关注着这场分歧。封瑶正在一旁全神贯注地核对报告用的ppt动画序列,见状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走了过来。她没有直接介入技术资源的争论,而是拿起白板笔,在旁边一块辅助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二维坐标图。

“李工,赵琦,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好吗?”她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假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心桥’为用户创造的核心价值,以及我们团队自身的成长空间。”她一边说,一边在坐标轴上画了一条逐渐平缓上升的曲线,“现有模型的持续优化,是让我们在这条已知的、成熟的曲线上缓慢但稳定地爬升,这是我们的基本盘。”

接着,她在曲线中段的一个时间点,画出一条陡然上扬、斜率极大的新曲线:“而‘情境场’新模型的突破,是希望在这里——可能是在研讨会之后,凭借其展现的潜力吸引更多资源和关注后——实现价值的跃迁,突破我们目前的天花板。研讨会的报告,不仅仅是展示,更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这条新曲线的潜力和可能性!这关乎‘心桥’未来的想象空间,也直接决定我们能否吸引到顶级的投资、合作者乃至人才,这些资源反过来能支撑我们所有方向的研究,包括李工您负责的现有模型优化。”

她顿了顿,目光真诚地看向李铭,语气充满尊重:“李工的稳健和务实,是确保我们不会从现有这条生命线上掉下来的安全绳,是团队的基石。而赵琦他们的冲刺,是为了抓住那次关键跃迁的机会,是团队未来的引擎。两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接力赛跑,是现在与未来的协同。”

最后,她提出了具体建议:“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更精细、更灵活地规划算力使用时间?比如,每天的核心攻坚时段,如下午两点到六点,优先保障新模型的关键实验;夜间和清晨的边缘时段,则全力保障现有模型的训练和优化。李工,您看这样的安排是否更具操作性,也能兼顾两方面?”

封瑶的比喻直观而富有战略远见,既充分肯定了李铭工作的基石价值,也清晰阐明了赵琦工作的战略意义,更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李铭紧绷的脸色逐渐缓和下来,他沉吟片刻,目光再次扫过白板上的两条曲线,终于点了点头:“封瑶说得有道理。是我过于聚焦当下,忽略了长远布局的必要性。赵琦,抱歉,我们这就重新排定一个更合理的算力使用时间表,优先保障你们‘情境场’的关键实验窗口。”

一场潜在的冲突,在封瑶的沟通智慧与对团队目标的深刻理解下消弭于无形。徐卓远从繁复的代码中抬起头,看向封瑶的眼神充满了欣赏与一种难以言喻的依赖。他擅长与最棘手的技术难题搏斗,却常常忽略这些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微妙平衡与情绪共振。封瑶的存在,仿佛是他这块追求极致效率与精密的电路板上,不可或缺的、负责协调、缓冲与情感连接的柔性层,让整个系统运行得更加稳定、和谐。

就在报告准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出现在了实验室门口。来人是一位年轻男性,穿着简单的白色棉质t恤和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身姿挺拔,气质干净阳光,脸上带着爽朗的笑容,手里提着一个看起来颇有些分量的精致糕点盒。

“请问,封瑶是在这里吗?”他目光在充满科技感的实验室里好奇地扫了一圈,最终精准地落在正在与徐卓远低声讨论演示流程的封瑶身上,笑意瞬间加深,露出洁白的牙齿。

封瑶闻声抬头,脸上瞬间绽放出毫无保留的惊喜笑容:“沈哲?你怎么来了?”她快步迎了上去,语气轻快。

徐卓远敲击键盘的手指微不可察地一顿,抬起头,清冷的目光越过屏幕上沿,落在那张陌生而充满朝气的脸上,随即注意到封瑶脸上那久违的、仿佛回到学生时代的明媚笑容。他嘴唇轻轻抿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审视与探究。

“来京市参加一个建筑设计工作坊,正好就在你们学校附近。想起你之前在朋友圈提过在‘心桥’实验室,就顺路过来碰碰运气。”沈哲笑着将手中的糕点盒递给封瑶,动作自然熟稔,“给,你以前最爱吃的那家‘甜星坊’的蝴蝶酥,排了快半小时队呢,新鲜出炉的。”

“哇!你还记得!太感谢了!”封瑶开心地接过,像是收到了什么宝贝,连忙转身向被惊动的团队成员介绍,“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高中同学,沈哲,现在在A大建筑系,可是我们那届的风云人物,未来的建筑大师哦!”

沈哲谦和地和大家打招呼,笑容温暖毫无距离感。他的目光最后落在一直沉默不语的徐卓远身上,主动走上前,伸出手,语气爽朗:“你就是徐卓远吧?久仰大名。封瑶在高中时可没少提起她有个多么厉害的天才学长,解题像变魔术,我们那时都以为是她带着滤镜夸大其词,没想到真人比传闻中还……嗯,有气场。”他巧妙地换了个词,但欣赏之意不变。

徐卓远站起身,与他礼节性地握了握手,语气平淡无波:“过奖。”他的视线快速掠过封瑶,那句“没少提起”像一颗小石子,在他平静的心湖里投下了一圈微澜。他从未听封瑶详细提过高中时代,更不知道,在另一个男生的记忆里,自己曾是她口中一个被频繁提及、带着光环的名字。

封瑶浑然未觉两个男人之间微妙的暗流,兴致勃勃地向沈哲介绍他们的“心桥”项目和即将参加的顶级研讨会。沈哲听得十分认真,不时提出一些从建筑空间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的疑问,比如“情境场如何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用户对‘舒适距离’的界定差异?”或者“虚拟情感空间与实体建筑空间在引导情绪流向上是否有可借鉴之处?”,思路新颖独特,让封瑶和几位团队成员都感到颇有启发。

“听起来,建筑追求的是物理空间与人的情感、行为共鸣,而你们‘心桥’追求的是数字世界与人的情感、心理共鸣。说起来,虽然领域不同,但在追求‘以人为本’、创造更深层次连接这一点上,倒真是异曲同工之妙。”沈哲总结道,眼神明亮,充满了对跨界交流的兴趣。

徐卓远站在一旁,看着相谈甚欢的两人,尤其是封瑶脸上那许久未见的、属于无忧无虑青春时代的明媚与松弛,一种陌生的、微涩的情绪悄然在心间蔓延。他清晰地意识到,封瑶的过去,他参与得太少,几乎是一片空白。那个像“小太阳”一样温暖开朗的沈哲,似乎自然而然地拥有着他不曾触及、也无法共享的、关于封瑶的另一部分记忆和岁月。这种认知,让他感到一种微妙的、难以言说的滞涩感。

沈哲没有停留太久,充分体现了“顺路”的礼节,留下满室糕点香甜和新颖的视角后,便告辞离开。封瑶送他出去,回来后还沉浸在老友突然到访的快乐中,她拿起一块金黄酥脆、撒着糖粒的蝴蝶酥,自然地递给徐卓远:“尝尝?高中时这家店可是我们放学后的快乐源泉,能买到一块要高兴半天呢。”

徐卓远接过,指尖感受到糕点残留的微温,却没有立刻吃。他沉默了几秒,状似无意地问,语气尽量保持平稳:“你们高中时……很熟?”

封瑶正咬了一口蝴蝶酥,满足地眯起眼,酥皮簌簌落下。听到问题,她眼神因回忆而变得更加柔和,还带着一丝感慨:“嗯,高二高三同桌过挺长一段时间。沈哲那人,你也看到了,性格特别好,阳光开朗,乐于助人,像个小太阳似的,那时候我们班好多人都喜欢跟他玩。”

她顿了顿,将前世那些因自卑敏感而刻意回避的善意、那些未曾把握住的轻松友谊轻轻掠过,语气轻松地笑道,“我那时候比较闷,不太会说话,他帮了我很多,不管是学习上还是……嗯,融入集体方面。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他还记得我喜欢吃什么,挺意外的。”

“小太阳……”徐卓远低声重复了一句这个带着鲜明褒奖色彩的词,拿起自己那块蝴蝶酥,咬了一口。甜腻的黄油香和焦糖滋味在舌尖化开,口感酥脆,却仿佛带着一丝极淡的、挥之不去的涩意。他忽然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甚至有些排斥这种对封瑶重要过往一无所知、像个局外人的感觉。

当晚,两人留在实验室做最后冲刺,整理报告的核心论证部分。徐卓远却明显有些心不在焉,几次在封瑶询问他关于某个技术细节的表述是否准确时,他都慢了半拍。窗外的夜色渐深,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和机器低沉的运行声。

他终于忍不住,放下手中厚厚的资料,转向封瑶,语气带着一种罕见的、小心翼翼的试探,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封瑶,你高中时……具体是什么样子的?我好像,从来不知道。”

封瑶正准备点击保存的手停在半空,愣了一下,随即恍然,明白了白天沈哲的到访在他心里激起了怎样的涟漪。她看着徐卓远那双总是清冷理智、洞悉算法奥秘的眼眸里,此刻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和好奇,像是努力想要拼凑出一幅缺失的拼图。她的心头一软,泛起密密麻麻的酸涩与温柔。她放下鼠标,转过身,正对着他,决定坦然以对。

“高中时的我啊,”她微微一笑,眼神清澈,不再有任何前世的阴霾与躲闪,只有历经成长后的平和,“有点敏感,有点内向,甚至可以说有点自卑。很努力学习,但成绩也就一直保持在中等偏上,不算拔尖。不太敢和别人主动说话,尤其害怕在很多人面前发言,更别说……和像你这样的风云人物交流了。”

她语气轻松,仿佛在讲述一个与自己有关又略带距离感的故事,“那时候,觉得你就像天上遥不可及的星星,聪明、耀眼、骄傲,又带着点生人勿近的冷漠。我从来没想过,甚至不敢想象,有一天能和你像现在这样,并肩坐在这里,一起为同一个梦想努力,做着这么酷、这么有意义的事情。”

这是徐卓远第一次听封瑶如此平静、坦诚地剖析过去的自己,那个与他记忆中模糊印象重合,却又更加具体、鲜活的形象。他心中那点因沈哲而起的微妙醋意和滞涩,瞬间被一种更深沉、更尖锐的心疼和愧疚取代。他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起重生前,那个在图书馆角落总是低着头安静看书、偶尔在他经过时匆匆移开目光的女孩身影,他那时竟从未真正留意过她的存在,他的冷漠与忽视,是否也曾在不经意间,加重了她青春里的那一抹灰色调?

“对不起。”他忽然说,声音低沉沙哑,带着浓重的歉意。

封瑶讶异地睁大眼睛:“为什么突然道歉?”

“为……那个时候,我的目光没有看到你。”徐卓远说得有些艰难,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挤出来,却无比真诚。他伸出手,轻轻握住她放在膝盖上的手,指尖微凉,“为我可能存在的冷漠和忽视。如果我能更早一点……更早一点发现……”他发现语言在此刻如此匮乏。

“没有如果。”封瑶反手用力握住他的,打断他未尽的话语,笑容温暖而坚定,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现在的就是最好的。我们都在成长,都在跌跌撞撞中变成更好的自己。过去的经历,无论好的坏的,都塑造了现在的我们。而且,”她俏皮地眨了眨眼,试图驱散有些沉重的气氛,“要不是有了这次重来的机会,我可能还是那个只敢远远看着你的小透明呢,哪能像现在这样‘挟持’天才学长一起改变世界?所以,徐卓远,相信我,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她的话语,如同温润的春风,带着理解和释然,吹散了他心中最后一丝阴霾与自责。他看着她,灯光在她柔和的侧脸上打下一层光晕,她的笑容温暖而明亮,不仅彻底治愈了她自己曾经的怯懦,也坚定不移地照亮了他曾经因封闭和偏执而显得灰暗的世界。他不再纠结于那个未曾参与的、充满遗憾的过去,而是更紧、更珍惜地握住了现在这只温暖的手。

“等研讨会结束后,”徐卓远沉默片刻,忽然提议,语气带着一种郑重的、如同承诺般的意味,“我们找个时间,回高中母校看看吧。”

封瑶眼睛一亮,像是落入了星辰,带着惊喜和期待,用力点头:“好!说定了!”

这一刻,他们不仅在技术上致力于弥补算法感知的遗憾,构建更完美的“心桥”,也在情感上主动伸出手,试图一点点填补彼此记忆与情感地图中那些缺失的、关于对方过去的空白。青春的遗憾,正因为当下的珍惜、理解与共同前行的勇气,被一点点重新勾勒,涂抹上温暖而明亮的色彩。而前行的道路上,无论是即将到来的研讨会挑战,还是生活中不期而遇的涟漪,都让他们之间的纽带,在理解与包容中,愈发坚韧而深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