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122章 团队协作乘风破浪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第122章 团队协作乘风破浪

作者:清雪沐竹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7:21:05

第一百二十二章 团队协作乘风破浪

林教授带来的手稿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实验室中央的工作台上,淡黄色的纸张在冷白色的LEd灯光下显得格外脆弱,却又散发着不容忽视的知识分量。这份手稿如同一把精心保管、意外获得的钥匙,为“心桥”团队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邃殿堂的大门。连续几周,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徐卓远和封瑶沉浸在苏念慈女士留下的思想宝藏中,与二十多年前那位孤独先行的灵魂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扩写:技术突破与团队磨合的细节)

手稿中的“情境场”理论虽然因时代局限,在数学表达上尚显粗糙,但其核心思想——将情感视为一个受多重因素(环境、记忆、即时互动)动态影响的“场”,而非孤立的事件——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团队固有的思维壁垒。徐卓远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理论与现代深度学习和上下文感知技术的结合点,立刻带领技术核心成员投入新模型的构建。

然而,创新之路布满荆棘。新的模型架构对计算资源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团队原有的服务器集群很快不堪重负,运行一次全参数训练需要耗时数天。更棘手的是理念的冲突。资深算法工程师李铭率先提出了质疑:“徐工,我理解‘情境场’理念的前瞻性,但我们的获奖模型已经过市场验证,稳定可靠。现在推翻重来,投入产出比是否太低?而且,这种‘哲学化’的构想,如何转化为可靠的代码逻辑?”他的担忧代表了一部分务实派成员的心声。

团队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以李铭为首的“优化派”主张在现有模型基础上进行渐进式改进,而以新锐研究员赵琦为代表的“革新派”则力挺徐卓远,认为必须拥抱更复杂的动态模型才能保持领先。

争论在一次项目进度评审会上达到了**。李铭列举了重构模型可能面临的三大技术难关和预计的时间成本,语气沉重:“卓远,我不是反对创新,但我们要对项目、对团队负责。一旦陷入技术泥潭,之前积累的优势可能荡然无存。”

会议室的气氛有些凝滞。徐卓远沉默片刻,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成员,最后与封瑶鼓励的眼神交汇。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超越年龄的决断:“李工,各位的担忧我都明白。但我们获奖,正是因为我们当时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技术的迭代速度远超想象,停留在舒适区,很快就会被超越。”他拿起母亲的手稿复印件,轻轻放在桌上,“我母亲的研究提醒我们,技术的终极目标是‘理解人心’,而人心从来不是离散的数据点,它是流动的、复杂的,是受无数线索交织影响的‘场’。‘心桥’如果想真正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就必须有勇气踏入这片更深的水域。困难固然存在,但突破也正在于此。我相信,克服这些困难后,‘心桥’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徐卓远的话语掷地有声,但技术派的焦虑并未完全消散。这时,封瑶站了出来。她没有直接反驳李铭,而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阐释:“李工,假设一位长期承受工作压力的用户,在某次互动中输入了‘还行’。我们的旧模型可能会基于关键词,回复一个通用的鼓励。但如果结合‘情境场’理论,新模型会综合他近期持续偏高的压力指数、过往较少表达负面情绪的习惯,以及此刻可能略微急促的语音特征,判断出他正处于‘强撑’的状态。那么,系统可能会更倾向于提供一些具体的减压建议,或者甚至只是提供一个倾听的、不带评判的树洞。这种‘理解’,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吗?”

封瑶的解释,巧妙地将抽象的“场”理论拉回到具体可感的用户体验层面,瞬间消解了不少非技术成员的困惑,也让李铭等技术骨干陷入了沉思。她接着补充:“当然,徐工也提到了技术实现的挑战。我们可以考虑分阶段实施,先选取一个垂直场景(如长期情绪跟踪)进行小范围模型验证,既能控制风险,又能快速验证价值。”

封瑶的调和与务实建议,打破了僵局。最终,团队在徐卓远的战略远见和封瑶的沟通智慧下,统一了思想,决定采取“双轨并行,逐步过渡”的策略,一边维护优化现有模型,一边集中精锐力量攻坚新架构。这股因传承而燃起的新的激情与目标感,将团队凝聚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扩写:苏念晴的到访与往事涟漪)

就在团队全力攻坚新模型,实验室氛围如同上紧发条的钟表时,一位不速之客到访了。那是一位气质干练、约莫四十岁左右的女性,穿着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职业套装,步履从容,眉眼间与徐卓远有几分隐约的神似,但眼神更为锐利,透着久经商场的审慎。

“请问,徐卓远是在这里吗?”她的声音清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寻意味。

徐卓远正与赵琦讨论一个参数优化问题,闻声抬头,看到来人时,明显怔住了,敲击键盘的手指停顿在半空,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辨的情绪——有惊讶,有疏离,或许还有一丝被刻意压抑的波动。“小姨?”他站起身,语气有些生硬和不确定。

封瑶立刻意识到,这位就是徐卓远母亲苏念慈的妹妹,苏念晴。根据徐卓远偶尔提及的碎片信息,这位小姨在母亲去世后,因对姐姐执着于“不切实际”研究的不满,以及后续财产处理的一些分歧,与徐家往来甚少,关系疏淡。她的出现,无异于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石子。

苏念晴打量着充满科技感却也不失凌乱的实验室,目光最后落在徐卓远身上,带着一种混合着感慨和评估的意味:“我在财经杂志上看到了关于你们项目和获奖的报道,提到了你母亲……还有她早年的一些研究。所以过来看看。”她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声音放缓了些,“你长大了,卓远。和你母亲年轻时……很像。”最后几个字,她说得有些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仿佛透过他看到了另一个人的影子。

徐卓远的态度依旧礼貌而疏离:“谢谢小姨关心。您有事吗?”他刻意忽略了那份关于“相似”的评论。

苏念晴从手包里取出一张设计简约的名片,递给徐卓远:“我现在在一家科技投资机构任职。你们项目潜力很大,我看得出来。但下一步的发展,尤其是涉及到底层模型的重构,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她的提议专业而直接,但眼神深处,似乎还藏着一些未尽的、属于家人的话语,“或许,我们可以找个时间聊聊?不仅仅是投资,关于你母亲……一些她当年研究遇到的困难,或许也能给你一些不同的视角。”

徐卓远接过名片,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光洁的纸面,并没有立刻回应,只是淡淡地说:“我们会考虑。目前团队重心还在技术研发上。”

苏念晴似乎并不意外他的反应,点了点头,视线不经意般扫过一直安静旁观的封瑶,微微颔首示意,便转身离开了,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渐行渐远。她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商业合作的可能性,更像一把钥匙,轻轻转动,开启了徐卓远心中那扇尘封着关于母亲娘家、关于过往亲情复杂记忆的门。

(扩写:徐卓远的内心触动与封瑶的陪伴)

“我母亲去世后,外公外婆那边……和小姨家,因为一些旧事,联系就很少了。”当晚,实验室只剩下他们两人,窗外城市的灯火如同遥远的星河。徐卓远难得地主动提起了家事,他摩挲着那张质地精良的名片,眼神有些飘忽,仿佛透过它看到了遥远的过去,“小姨当年……认为母亲的研究是钻牛角尖,浪费才华,两人有过争执。母亲走后,她在整理遗物时,似乎也不太理解那些手稿的价值……没想到,她会主动找来,还是以投资人的身份。”

封瑶没有追问具体是哪些“旧事”,只是安静地倾听着,她能感受到徐卓远平静语调下暗涌的波澜——那是对母亲过往际遇的心疼,对亲情疏离的遗憾,以及对小姨此刻动机的审视。她轻轻握住他微凉的手,柔声道:“人是会变的,也许时间改变了很多事,也让她重新理解了伯母当年的坚持和价值。无论如何,多一个选项不是坏事,但决定权在你和团队手里。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

她的理解与支持,像温暖的涓流,舒缓着他因往事泛起的微澜。徐卓远反手握住她,纤细却有力的手指与他交缠,感受着那份坚定的、存在于当下的力量,心中的些许纷乱渐渐沉淀下来。他意识到,封瑶的存在,不仅弥补了他情感上的缺失,更让他有了直面过去复杂关系的勇气和底气。他不再是一个孤独面对过往的少年。

(扩写:封瑶家庭的进一步缓和与自我接纳的深化)

与此同时,封瑶与家人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更具象的变化。一个周末她回家,发现父亲竟然戴着老花镜,在一旁看她带回去的、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科普读物(那是她故意“遗落”在家里的)。见她回来,父亲有些不自然地放下书,清了清嗓子,主动问起了“心桥”项目的进展,虽然问得依旧笨拙:“你们那个……帮助人的程序,现在用得人多了吗?服务器会不会……卡?听说那些大公司都很费电。”

封瑶忍住笑意,耐心地解释了他们正在优化的算法如何提升效率,用了更省资源的模型架构,就像“给程序瘦身减肥”。父亲听着,虽然仍皱着眉头,但这次没有再像以前那样轻易下判断说“不务正业”,而是嘟囔了一句:“哦,那……还挺会想办法。”

母亲则更关心她的生活,在厨房帮忙洗菜时,悄悄告诉她:“你爸啊,偷偷把报道你们获奖的那份报纸收在书房抽屉里了,还跟隔壁老王头显摆过,说他女儿搞的是高科技,能帮人解心结,比他那会儿摆弄机床复杂多了。”母亲说着,脸上带着一丝无奈又骄傲的笑意,“你爸就那样,死要面子,心里美着呢,嘴上就是不承认。”

封瑶听着,手里摘着豆角,心里却酸酸软软的,像被温暖的泉水浸泡。她彻底明白了,父母的爱一直都在,只是披着他们那代人特有的、沉默甚至有时显得固执的外衣。前世的她,因为敏感和自卑,只感受到了外衣的粗糙,却从未尝试去触摸内里的温暖。重生后的她,学会了主动解读、耐心等待和温柔回应。这种接纳,不仅治愈了她与父母的关系,也让她内心深处那个因渴望认可而始终不安的小女孩,终于获得了彻底的平静与安宁。她不再需要向外拼命证明什么来填补内心的空洞,因为她已经用自己的努力和成长,以及重新解读的爱的语言,将那个空洞一点点填满了。这种由内而外的笃定,也让她的眼神更加清澈明亮。

(扩写:新的挑战与机遇的降临)

几天后,徐卓远和封瑶接到了林教授的电话,按下了免提键。林教授在电话里语气振奋,背景音还有些嘈杂,似乎刚结束某个重要会议:“好消息!卓远,封瑶,下个月在京市有一个人工智能与心理健康的跨学科学术研讨会,级别很高,有不少国内外顶尖学者和业界领袖参加,比如mIt媒体实验室的萨拉·琼斯教授,还有‘心智共鸣’项目的创始人安德森都会来!我向组委会极力推荐了你们和‘心桥’项目,他们看了你们近期关于动态情感建模的构想摘要,很有兴趣,正式邀请你们去做一个三十分钟的主题报告,重点分享你们在情感动态建模方面的最新思考和实践!”

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心桥”站在更高的舞台上,接触更前沿的思想,也可能吸引到更合适的资源,甚至与国际顶尖团队建立联系。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将苏念慈的理论遗产、团队的现有成果以及最新的攻关进展,融合成一份逻辑严密、内容扎实、有深度的报告,并接受顶尖专家们的审视。

徐卓远看向封瑶,眼中是挑战来临时的锐利光芒和跃跃欲试,仿佛一名即将踏上未知赛道的运动员。封瑶深吸一口气,回以坚定的微笑,用力点了点头。她知道,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也是对他们团队协作、表达能力的综合挑战。

“我们接受邀请。”徐卓远对着电话,清晰而有力地回答,没有丝毫犹豫。

挂断电话,实验室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被一种充满斗志的氛围取代。角落里的奖杯静默无言,它代表的过去荣光已成为坚实的基石。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架构图,指向的是充满挑战却也无限可能的未来。亲情的纽带在理解与接纳中愈发坚韧,爱情的陪伴在共同成长中日益深厚,而事业的航向,因历史的传承和当下的机遇,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青春的遗憾,如同被细心修补的瓷器,裂纹虽在,却已绽放出独特的光泽。新的坐标已经锚定,新的航程已然开启,而他们,正携手驾驭着这艘承载着梦想、爱与智慧的方舟,破浪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