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121章 家人爱与传承科技之路

第一百二十一章 家人笨拙的爱

金奖的喧嚣与荣耀,随着颁奖典礼的结束,逐渐沉淀为内心深处扎实的底气。回到校园,夏日的雷雨早已停歇,天空澄澈如洗,阳光透过繁茂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点,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湿润泥土的清新气息。一切都仿佛被那场雨洗涤过,焕然一新,正如他们历经淬炼后愈发沉静的心境。

“心桥”团队载誉而归,在校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采访、邀约、祝贺纷至沓来,甚至有嗅觉敏锐的科技媒体想要深入报道团队核心成员的故事。然而,徐卓远和封瑶却默契地选择了低调处理。他们婉拒了大部分过度曝光的活动,将精力重新投入到项目的完善与后续规划中。

“荣誉是肯定,更是鞭策。”徐卓远在团队内部小会上如是说,他的目光扫过桌上那座沉甸甸的奖杯,最终落在封瑶身上,两人交换了一个了然的眼神,“‘心桥’从原型到真正应用于世,帮助更多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能停留在掌声里。”这份清醒与远见,让团队成员们迅速从成功的喜悦中抽身,重新聚焦于代码、算法和用户体验的优化。

(新增剧情:封瑶的内心成长与对家庭的反思)

封瑶尤其感到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前世的她,或许会沉醉于名利,但重生后的她更珍视实在的成长与情感的联结。她想起决赛前那段紧绷的时光,父母虽然未能亲临现场,但那条来自母亲的、简短的“加油”短信,以及父亲默默转账让她“别省着”的举动,都曾在她心湖投下石子。她开始学着用更成熟的眼光去解读父母沉默背后的关心。她知道,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或许,也需要她主动迈出更多步。

(扩写家庭互动,增加细节和层次)

决赛次日傍晚,封瑶接到了母亲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依旧带着惯常的拘谨,甚至比平时更慢了些,仿佛字斟句酌:“瑶瑶,晚上……回家吃饭吗?你爸他……今天特意跑了趟水产市场,买了你以前喜欢吃的鲈鱼,挺新鲜的。”

没有直接提及决赛,没有热烈的夸赞,但这句看似平常、甚至带着点小心翼翼试探的邀约,却让封瑶心头一暖,鼻尖微微发酸。她几乎能想象父亲在鱼摊前犹豫挑选,母亲在家反复练习如何开口的场景。这已是性格内敛、不善表达,且曾因期望过高而给她带来压力的父母,所能做出的、最努力的靠近。

“好,我晚上回去。”她压下喉间的微哽,声音放得格外轻柔,甚至带着一丝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哄慰般的语气,“我也……有点想家了。”

饭桌上的气氛依旧不算热络,却有一种微妙的缓和。父亲依旧沉默居多,但会默默将她喜欢的菜挪到她面前,在她提到一个技术难点时,虽然听不懂,却也罕见地没有打断,只是皱着眉,似乎在努力理解。母亲则絮叨着让她多吃点,说她看起来比上次回家又瘦了,是不是学习太辛苦。

“没有,妈,项目成功了,心里轻松,反而胖了点呢。”封瑶尝试用轻松的语气回应,主动夹了块鱼肉给父亲,“爸,您也吃,这鱼味道挺好。”

父亲愣了一下,随即“嗯”了一声,低头吃饭的速度似乎慢了些。

她没有过多谈论比赛带来的光环,而是分享了团队里一些有趣的琐事,比如某个学弟调试程序时闹的笑话,徐卓远面对媒体提问时一板一眼的认真模样。父母听着,脸上露出些微放松的神情,母亲甚至跟着笑了笑。他们问起她接下来的学业安排,语气里少了从前那种隐形的压力与比较,多了几分纯粹的、对她个人状态的关心。

离开时,母亲不仅塞给她一盒洗好的、精心挑选过的水果,还悄悄往她包里塞了几个她小时候爱吃的传统糕点。“路上吃,”母亲低声说,“别饿着。”

父亲则坚持送她到小区门口,在她转身时,在她身后沉默地站了一会儿,最终只说了句:“路上小心。有事……给家里打电话。”那声音在夜风中显得有些苍老,却透着一种笨拙的坚定。

走在回公寓的路上,晚风拂面,封瑶看着手里那盒沉甸甸的水果和包里的糕点,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眶却有些湿润。这种笨拙的、沉默的、甚至有些迟来的亲情,不再像前世那样让她感到委屈和失落,反而如同细密的针脚,正在一点点缝合她记忆深处那些因忽视、误解和过高期望而产生的裂痕。她不再执着于要求他们变成理想中善于表达、热情洋溢的父母,而是开始学习接纳并珍惜他们独有的、用行动而非言语表达的、沉默而坚实的爱。这种自我接纳与对亲情的重新解读,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成长与灵魂的救赎。

(扩写林教授到访,增加背景信息和互动细节)

这天下午,封瑶独自在实验室整理决赛前后积累的数据和反馈,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到来了。来人是计算机系的元老之一,林振华教授,一位在人工智能领域德高望重,但近年来已较少参与具体事务、潜心着书立说的老先生。他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的眼镜,身形清瘦,但眼神却异常矍铄,透着智慧的光芒。

“封瑶同学,对吗?”林教授笑容和蔼,目光温和地打量着她,“我来找徐卓远,也顺便看看你。你们那个‘心桥’项目,很不错。”

“林教授您好!”封瑶连忙起身,恭敬地回应,心里有些惊讶于这位深居简出的老先生会亲自前来,“徐卓远他刚去图书馆查一些关于情感计算最新进展的资料了,您有什么事我可以转达?或者您先坐会儿,我给他发个信息?”

林教授摆摆手,示意她不用着急。他的目光落在实验台中央那座熠熠生辉的金奖奖杯上,眼神变得有些悠远,仿佛透过它看到了更久远的时光:“没关系,等等他也好。我这次来,其实是为了你们这个‘心桥’项目,但更确切地说,是为了卓远母亲,苏念慈当年的一些研究设想而来。”

封瑶心中一动,立刻请林教授在旁边的椅子坐下,为他倒了杯温水。她安静地坐在对面,没有催促,给予老者整理思绪的时间。

林教授缓缓道来,声音带着岁月的沉淀:“念慈是我带过的最有灵气的学生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特别的一个。那会儿,人工智能的研究主流还在追逐算力和逻辑推理的极致,但她当年的研究方向就已经非常前沿,甚至有些‘不合时宜’——她早早地聚焦于情感计算与人性化交互,坚信机器的终点应该是理解和抚慰人心。这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甚至被部分人视为‘不务正业’的。”他顿了顿,眼中流露出惋惜,“她留下了一些未正式发表的笔记和初步构想,很多都只是碎片化的灵感火花……”他看向封瑶,目光变得锐利而充满期待,“我听卓远父亲提起,卓远在决赛中引用了念慈笔记里的话。我就在想,或许念慈那些零散的、被时代暂时搁置的智慧火花,能给你们年轻人,给你们这个已经走到台前的‘心桥’项目,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启发。她的某些想法,可能直到今天,才真正等到了技术土壤和时代的需求。”

(新增剧情:徐卓远归来,与林教授的深入交流)

正说着,徐卓远抱着几本厚厚的参考书和打印的文献回来了,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看到实验室里的林教授,他明显愣了一下,随即迅速放下书本,恭敬地站直问好:“林教授?您怎么来了?”他对这位母亲当年的恩师,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

林教授看着徐卓远,眼神中充满了对故人之后的欣赏与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慨:“孩子,我看了决赛的报道,也听说了你们项目的情况。你母亲如果看到你今天取得的成就,看到你不仅没有回避,反而主动接续、并且沿着她当年憧憬的方向走了这么远、这么扎实,她一定会非常、非常欣慰。” 他说着,从随身携带的旧公文包里,郑重地取出一个边缘已经磨损的牛皮纸袋。

“这里,”林教授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是她当年与我频繁讨论时留下的一些更详细的演算手稿复印件,还有几封我们探讨学术问题的通信复印件。这里面提到的一些关于‘非逻辑情感建模’、‘情境感知与情感流变’的构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极具价值,甚至可能触及了当前研究的一些盲区。我想,这或许能和她留给你的那些私人笔记相互印证,补全一些缺失的环节。”

徐卓远几乎是屏住呼吸,郑重地双手接过那个泛黄的纸袋,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母亲的学术遗产,以这样一种跨越时空的方式再次汇聚,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这不仅是对他技术道路的指引,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传承与失落已久的情感连接。他紧紧握着纸袋,如同握住了母亲当年未竟的梦想。

(扩写研究突破的发现过程,增加技术探讨和情感共鸣)

送走林教授后,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徐卓远迫不及待地,却又极其小心地翻开林教授带来的手稿复印件。泛黄的纸张上,是母亲清秀而有力的笔迹,密密麻麻的公式、图表旁,时常伴有她充满洞察力的注释。

“瑶瑶,你看这里,”他指着一处复杂的、关于情感状态连续性的公式推导,语气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母亲当年就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单纯基于概率和离散事件的模型,根本无法有效捕捉人类情感的动态流变性和上下文依赖性!她提出了一个基于‘情境场’理论的连续感知框架,试图将环境、个人历史、即时交互都纳入情感分析的考量……”

他越说越激动,拿起母亲的一页手稿,又翻开了自己的项目笔记和叶景澜之前提供的一些思路:“你看,这个‘情境场’的概念,虽然当时的数学工具还不完善,但其核心思想,和叶景澜提到的关于动态优化、延迟满足背后的情感决策机制,以及我们‘心桥’试图构建的、能够实时响应并适应使用者情感变化的动态情感图谱,在底层逻辑上是惊人地相通!她几乎预言了我们现在遇到的瓶颈和可能的突破方向!”

封瑶凑过去,虽然对那些深奥的数学推导不能完全理解,但她能清晰地感受到徐卓远话语中的激动与震撼,也能看懂那些手稿旁绘制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示意图和注释。她看到的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天才母亲”形象,而是一个在技术尚不成熟的年代,凭借惊人的直觉、热忱与坚持,孤独而艰难地探索着未来方向的先行者身影。那些手稿,不仅仅是学术资料,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思想火花的珍贵记录。

“伯母的思想,真的走得很远,很远。”她由衷地感叹,声音里充满敬意,“她不仅是你血脉相连的母亲,更是一位在迷雾中为我们点亮前路灯塔的、值得敬重的前行者。”

徐卓远抬起头,目光灼灼,那是一种找到了更深层动力和目标的光芒,驱散了他眼底最后一丝因童年遗憾而留下的阴霾:“嗯。之前,我做‘心桥’是为了证明自己,也是为了弥补当年未能理解母亲的遗憾。但现在,接过林教授递来的这一切,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视野也更开阔了。我要做的,不仅是完成一个优秀的毕业项目或者创业产品,更是要继承母亲的遗志,把她和像林教授这样的前辈们那些曾经被埋没的、充满温度与远见的构想,在这个技术条件逐渐成熟的时代,真正地、完整地实现出来,让它们发挥作用,去帮助需要的人。”

他的话语坚定而充满力量,如同远处那座指引方向的灯塔,不仅照亮了前路,更清晰地标定了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肩负的使命。

封瑶看着他,心中柔软成一片,又充满了并肩前行的力量。她的重生,治愈了自己的伤痕,让她学会了理解和接纳,也让她机缘巧合地成为了他追寻光的路上的同行者与支撑。她伸出手,轻轻握住了他因兴奋而有些冰凉的手指,微笑道:“无论这条路还有多远,有多少技术难关要攻克,我会一直在这里,陪你走下去。”

徐卓远反手紧紧握住她的手,十指相扣,温暖的力量在彼此间传递。实验室的窗外,夕阳正缓缓西沉,天边晕染开一片温暖而绚丽的橘红色,预示着翌日必将是个晴朗的好天气。那座象征过去荣誉的奖杯在柔和的余晖中闪烁着内敛的金光,但它不再是唯一的焦点。他们知道,比奖项更重要的,是这条刚刚因传承而铺陈开来的、充满意义与挑战的道路,是身边触手可及的、理解与支持彼此的温暖,是那些正在被弥补的遗憾、被重新解读的亲情与被接续的梦想。

灯塔长明,光芒穿越时空。而他们,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坐标,并将携手向着那片更广阔、更深邃的技术与人文交织的海域,扬帆起航。青春的遗憾正在被爱、努力和理解一点点填平,新生的篇章,笔触愈发稳健而清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