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111章 与团队伙伴共筑未来

第一百一十一章 共筑未来

徐卓远的话语,如同冬日里一股温暖的泉流,不仅驱散了封瑶周身的寒意,更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温柔力量,浸润了她曾以为坚不可摧的心防。在那个思源亭的夜晚,星光与亭角的轮廓交织成静谧的网,她不仅向他袒露了更多关于“过去”的灰暗剪影——那些被误解的瞬间、无人诉说的压抑、以及自我怀疑的深渊——更重要的,是她在倾诉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被全然接纳的安稳。他倾听时微微倾身的姿态,他沉静目光中不曾动摇的理解,都像最坚固的堡垒,守护着她脆弱的核心。那份萦绕于心、关于“不被看见”的最后一丝不安,似乎真的在他专注的凝视和夜风的轻抚中,渐渐消融,化为无形。

接下来的日子,封瑶清晰地感觉到内心的某种桎梏被打破了。她依旧努力、专注、温柔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这是她性格的底色,但在面对徐卓远时,多了一份更松弛、更自然的依赖。他们会为了“学业导航小助手”的一个技术难点,在实验室泡到深夜,键盘敲击声与偶尔的讨论声交织;也会在疲惫时,默契地走到思源亭边,沿着小径散步,分享一天中细微的感悟——或许是课堂上老师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或许是路边看到的一株顽强生长的小草。徐卓远的话似乎比以往多了一些,他会聊起自己童年被父母“放养”在家中文库般的书房里的趣事,如何在故纸堆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聊起他看似顺遂的学霸生涯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对知识本质的困惑与漫长求索,甚至偶尔会提及一两位对他影响深远的师长。

这种双向的、日益深入的了解,如同细密的丝线,将两人之间的关系编织得更加牢固。在并肩作战的伙伴基础上,增添了一层灵魂共鸣的厚度,一种无需言明却彼此心照的默契。

这天下午,阳光透过图书馆的玻璃窗,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封瑶正埋首于项目规划书,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打了进来,屏幕上闪烁着“爸爸”两个字。她的心猛地一跳。前世,父女关系因她的日益封闭和父亲的沉默内敛而渐行渐远,直至她最终决绝离家,都鲜少有父亲这般主动的、带着些许笨拙示好的交流。重生后,她一直在努力修复,主动打电话,分享校园生活的点滴,但父亲封卫军大多只是沉默地听着,偶尔叮嘱几句“注意身体”、“钱够不够花”,像隔着一条无形的河流。

她深吸一口气,接通电话,那头传来父亲封卫军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踌躇和努力装点的轻松:“瑶瑶,没在忙吧?爸爸……来你们学校附近办点事,方便的话,一起吃个晚饭?”

“方便的,爸爸。”封瑶压下翻涌的情绪,声音放得格外轻柔,仿佛怕惊扰了什么,“您在哪个门?我过去找您。”

“就在你们正门,那棵大梧桐树下。”封卫军的声音似乎因为她的爽快而放松了些。

见到父亲时,他正站在校门口那棵巨大的梧桐树下,斑驳的树影落在他洗得有些发白的灰色夹克上,手里拎着一个看起来沉甸甸的旧布袋。见到封瑶小跑过来,他脸上立刻堆起笑容,眼角的皱纹也深刻了几分,像是被岁月用力雕刻过,快步迎上来。

“没耽误你学习吧?”封卫军仔细打量着女儿,眼神里有关切,也有一种近乎小心的审视,仿佛在确认她是否真的如电话里所说的“一切都好”。

“没有,刚好忙完一个阶段。”封瑶笑着摇头,很自然地伸手挽住父亲的胳膊。她能感觉到父亲的手臂肌肉瞬间僵硬了一下,随即才缓缓放松下来,眼底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慰藉。“爸,您怎么突然过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我好安排时间。”她故意用略带撒娇的语气问道,试图打破那层看不见的隔膜。

封卫军有些不自在地挪了挪脚:“也没什么大事,就是……过来看看老战友,他在这边开了个小店。顺便,哦,对了,你妈非让我给你带点东西。”

他说着,有些急切地打开那个旧布袋,像是要借此掩饰内心的不自然——里面是几盒精心挑选、洗得干干净净的封瑶爱吃的水果,一瓶她母亲亲手腌制的、散发着熟悉香味的酱菜,还有一件新织的、看起来略有些厚实的米白色毛衣,毛衣的针脚细密而略显朴拙。

“你妈说,看你上次回家穿得单薄,怕你着凉。这毛衣是她照着杂志上新学的花样,说是现在年轻人流行的‘慵懒风’,”封卫军学着妻子的口吻,语气里带着点他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的、对妻子那份不善表达的关切的转述,“织废了好几遍才成的,你可别嫌样子不好看。”

封瑶接过布袋,指尖摩挲着毛衣柔软的纹理,那温暖的触感仿佛直接传递到了心里,鼻尖瞬间涌上一股酸涩。前世,她曾多么不懂事地嫌弃过母亲织的毛衣土气,不如商场买的时尚亮眼,甚至一次都没穿过,就压在了箱底。如今重看,这每一针每一线,都笨拙而又执拗地编织着母亲无言的爱与牵挂,编织着那个不善言辞的家庭所能给出的最朴素的温暖。

父女俩在学校附近找了一家干净明亮的小餐馆。点完菜,气氛一时有些沉默。封卫军搓了搓粗糙的手,目光在女儿脸上停留片刻,又移开,似乎在斟酌词语,下了很大决心,才开口打破沉默:“瑶瑶,你上次电话里说,你在做一个什么……帮助新生的项目?就是用电脑做的那个?”

“嗯,叫‘学业导航小助手’,是一个电脑程序,”封瑶心中微动,耐心地解释,将项目的初衷、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父亲听,“就是想帮刚入学的新生,比如不知道选什么课、怎么适应大学学习节奏的,能更快地找到方向。”

封卫军听得很认真,身体微微前倾,虽然从他偶尔迷茫的眼神可以看出,他可能并不完全理解“算法”、“数据模块”这些技术词汇,但他看到了女儿谈起项目时,眼中闪烁的明亮光芒,那是他许久未见的、充满热情和自信的光彩,这让他感到既陌生又欣慰。

“好,好……能做点帮助别人的事,挺好的。”封卫军连连点头,沉默了片刻,他忽然叹了口气,声音低了下去,带着一种沉重的疲惫,“瑶瑶,爸爸知道,以前……对你关心不够。你妈性子急,说话冲,心里是为你好,但方式不对。我……我又是个闷葫芦,总觉得赚钱养家,让你吃穿不愁就行了,没多想你心里头的事。你高中那会儿,心里憋着那么多事,我们都没能及时发现,也没能好好开导你……让你一个人扛了那么多。是爸爸妈妈做得不好。”

这番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封瑶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汹涌澎湃。她从未想过,性格内敛、习惯了用行动而非语言表达关心的父亲,会如此直接地提起那段她以为只有自己在意的灰暗岁月,并且……是在用一种近乎忏悔的语气向她道歉。这比她预想的任何和解方式都更直接,也更让她心疼。

她深吸一口气,强力压下喉间的哽咽和眼底涌上的热意,伸手覆上父亲放在桌上、布满老茧和深深纹路的手,那粗糙的触感让她心头一颤:“爸,别这么说。那时候……是我自己钻了牛角尖,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不怪你们。现在都过去了,我真的很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好。”

她看着父亲微微发红的眼眶,继续道,声音温柔而坚定:“而且,正是因为经历过那些迷茫和无助,现在的我,才更懂得如何去理解别人,更想用自己的一点力量,去减少别人的迷茫,哪怕只能照亮一点点路。这个项目,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治愈我自己,是那段经历给我的另一种馈赠。”

封卫军反手紧紧握住女儿的手,那温暖柔软的触感让他心中百感交集,他重重地点了点头,千言万语,似乎都凝聚在这无声的动作和交握的双手里。这顿简单的晚饭,仿佛打通了横亘在父女之间多年的那层无形隔膜。离开时,封卫军的背影似乎挺直了些,脚步也轻快了许多,像是卸下了一个背负已久的重担。

送走父亲,封瑶心里充盈着一种暖洋洋的踏实感。亲情的裂痕,正在她用耐心、理解和主动珍惜的努力下,一点点被弥合。这不仅仅是原谅,更是与过去那个充满遗憾的家庭关系的和解。

回到宿舍,她将母亲织的那件米白色毛衣小心地挂进衣柜最显眼的位置,然后打开电脑,准备继续完善项目文档。这时,徐卓远的消息恰到好处地跳了出来,带着他特有的简洁风格。

【瑶瑶,明天下午有空吗?林薇学姐联系我,说找到了一个对大数据处理很感兴趣的学弟,想引荐给我们团队,技术实力不错,可以分担一部分数据爬虫和算法优化的工作。林学姐对他评价很高。】

封瑶眼睛一亮,这真是雪中送炭。项目推进到现阶段,数据处理的复杂度和量级都在提升,确实需要一个更专业的伙伴。她立刻回复:【有空!太好了,我们数据模块正需要加强,特别是个性化推荐部分,正好可以听听他的想法。】

第二天下午,封瑶和徐卓远在约定的校园咖啡馆见到了林薇和那位新成员——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材清瘦、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大二男生,名叫何阳。何阳话不多,打招呼时甚至有点不敢直视封瑶的眼睛,但当他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开始展示他之前做过的一些数据分析和爬虫项目时,整个人仿佛变了一样,眼神专注,逻辑清晰,展示的代码简洁而高效,对几个经典算法的理解和应用让人印象深刻。

“我很看好‘学业导航’这个项目的理念,”何阳推了推眼镜,语速依然不快,但条理分明,直指核心,“尤其是在数据驱动个性化推荐这方面,我觉得有很多可以深挖的空间。比如,我们目前可能主要是基于静态的选课数据和兴趣标签,但可以尝试引入时序分析和行为预测模型,根据用户不同学期的选课情况、成绩变化轨迹、甚至在平台上的浏览停留时间,动态调整资源推荐策略和学习预警机制……”

他的加入,无疑为团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更专业的技术视角。封瑶发现,何阳不仅技术扎实,思维也非常敏锐,常常能从一个技术点的讨论,引申到对最终用户体验的优化思考上。团队四人围坐一桌,就何阳提出的几个设想进行了深入讨论,徐卓远从架构可行性角度补充,林薇从运营和用户接受度层面提出建议,封瑶则从核心需求和产品理念上进行把握,讨论的气氛热烈而高效,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

讨论间隙,何阳忽然看向封瑶,清秀的脸上带着纯粹的好奇:“封瑶学姐,我听林薇学姐说,这个项目最初很多关于新生痛点的洞察,特别是那些很细腻的情感需求和迷茫状态,都来源于你的体验和观察?我有点好奇,你是怎么想到要做这样一个……嗯,用你的话说,‘有温度’的工具的?毕竟,单纯从技术实现角度看,我们可以做出更酷炫的东西。”

这个问题,让林薇和徐卓远也都将目光投向了封瑶。林薇眼中带着一丝探究,徐卓远则是全然的信任与鼓励。

封瑶握着手中温热的咖啡杯,指尖感受到恰到好处的暖意,这暖意仿佛与她内心的某种情绪连通了。她想起前世那个在图书馆冰冷角落无助哭泣的自己,想起重生后站在人生岔路口决定改变的初心,想起陈欣电话里因为找到方向而重新雀跃的声音,想起父亲昨日那句沉甸甸的“是爸爸妈妈做得不好”,以及徐卓远在思源亭下对她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时的那份肯定……

她微微笑了笑,目光扫过眼前三位风格迥异却同样优秀的伙伴——清冷理性但关键时刻总能提供关键支持的林薇,腼腆内向却在技术领域自信敏锐的何阳,还有始终像定海神针般存在、用沉静目光和行动给予她最坚实力量的徐卓远。

“因为,”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带着一种历经沉淀后的力量,清晰地回荡在小小的咖啡桌旁,“我深知迷路的滋味,也相信每一份及时的指引,哪怕只是微弱的光,都可能成为别人黑暗中的一束希望。我们做的,或许最终呈现的只是一个工具,一套代码,但我希望,它的内核能始终承载这份最初的理解与陪伴的初衷。技术是骨架,但人文的关怀才是它的灵魂。”

徐卓远注视着她,眼中是毫不掩饰的欣赏与温柔,还有一种“看,这就是我认识的封瑶”的了然。他知道,她不仅是在回答何阳的问题,更是在向她所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宣告她的成长、她的选择与她不可动摇的初心。

林薇端起咖啡喝了一口,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认可。而何阳,则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这种将情感注入代码的理念,但眼中对封瑶的敬佩又多了几分,觉得这位学姐看问题的角度确实与众不同。

团队的拼图,似乎又完整了一小块。封瑶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在体内汇聚,这力量来自亲情和解带来的深层慰藉,来自伙伴认可带来的鼓舞,更来自内心日益坚定的、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与追求。

她望向窗外,午后的阳光正好,透过梧桐叶洒下满地金光。弥补遗憾的道路仍在脚下延伸,充满未知也充满希望。但这一次,她不再是孤身一人。那些时光深处的回响,无论是悲伤的还是温暖的,都已被她细心拾起,化为了前行路上,最独特、最坚实的底色与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