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82章 封瑶见家长与学术成长

第八十二章 封瑶见家长与学术成长

周末午后,阳光透过餐厅的落地窗,在洁白的桌布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封瑶端坐着,背脊挺直但不僵硬,米白色连衣裙领口别着一枚小巧的珍珠胸针,那是母亲执意要她戴上的“好运物”。指尖无意识地轻抚过微凉的杯壁,泄露了一丝她内心深处潜藏的不安。并非源于对徐卓远父母权势的畏惧,而是前世记忆中,那种因家世普通、言辞笨拙而被无形壁垒阻隔的冰冷感,再次悄然漫上心头。

徐卓远在桌下轻轻握住她的手,温暖的掌心包裹住她微凉的指尖,力道坚定,传递着无声的支持与懂得。他低声说,语气带着抚慰人心的沉稳:“他们一直很想见你,尤其是妈妈,看了你参与项目的那篇报道后,念叨了好几次。”

“他们到了。”徐卓远望向门口,低声道。

封瑶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一对气质出众的中年夫妇正朝他们走来。徐母身着剪裁得体的深蓝色套装,头发优雅挽起,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敏锐却不失温和。徐父则是一身简约的灰色西装,神态从容,与徐卓远有着相似的眉眼轮廓,嘴角噙着一抹淡淡的笑意。

“爸,妈,这是封瑶。”徐卓远起身为父母拉开椅子,动作自然流畅。

“叔叔阿姨好。”封瑶起身微微鞠躬,笑容恰到好处,目光澄澈而坦然。

“终于见到你了,封瑶。”徐母微笑着打量她,目光中充满善意的审视,“卓远在家里没少提起你,说你是计算机系难得的全才,思维敏捷又不失沉静。”

“阿姨过奖了,我只是对研究比较有兴趣。”封瑶不卑不亢地回应,在徐卓远身边的座位落座。他悄然递过来一个“你看,我说得没错吧”的安心眼神。

服务生上前斟茶,短暂的间歇中,封瑶深吸一口气。前世的阴影在这一刻试图笼罩她——那个在类似场合因紧张而打翻水杯、因表达不畅而愈发自卑退缩的女孩。但她很快将那些影像驱散,如今的她已经不同了。知识、经历与重新拾起的自信,已为她筑就了坚实的内核。

点餐过程融洽,徐卓远细心地询问了父母的口味偏好,也照顾到封瑶的选择,分寸感极佳。餐点选定后,徐父温和地开启话题:“听卓远说,你同时参与林瀚教授的理论研究组和周景明学长的应用开发项目?这不容易兼顾吧?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也要注意劳逸结合。”

“谢谢叔叔关心,确实需要精心规划时间,”封瑶坦诚道,“但幸运的是,两个项目目前找到了结合点,反而相辅相成。林教授的理论研究为周学长那边的应用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而应用场景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又反过来推动我们对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最近我们就在尝试将心理学中的情感记忆理论融入算法设计,虽然挑战很大,但初步结果令人鼓舞。”

徐母眼中闪过感兴趣的光芒,身体微微前倾:“情感记忆理论?是涉及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在人工智能情感建模中的应用吗?这倒是非常新颖的交叉领域。”

封瑶有些惊讶,这份惊讶真诚而不做作:“阿姨熟悉这个领域?”

徐卓远笑着解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促狭:“忘了提前告诉你,我妈是心理学教授,研究方向正好是认知与情感。所以,你算是碰到‘专家’了。”

这意外的信息让封瑶愣了一瞬,徐卓远确实从未详细提过他母亲的具体专业。但很快,她的惊讶转为欣喜,那是一种遇到潜在同行与知音的喜悦:“原来如此!那我们目前的设计思路,尤其是关于情感权重随时间衰减的假设,或许能得到阿姨的专业指点。”

徐母欣然点头,语气中带着学者式的开放:“我很乐意听听你们的具体方案。跨学科合作是当今科研的大趋势,你们能这么早就有意识地进行实践,并且找到切实的结合点,非常难得。”她随即提出了一个关于“情感唤醒阈值”在算法中如何具象化的问题,直接切中了项目当前的一个难点。

封瑶眼中闪着光,条理清晰地解释着团队目前的解决方案,也坦诚了存在的疑虑。她偶尔会谦逊地请教心理学方面的见解,例如不同人格特质是否会影响情感记忆的编码强度。徐母则从专业角度给出了建议,并推荐了两篇近期相关文献。两人竟你来我往地讨论了片刻,将徐家父子暂时晾在了一边。

徐卓远大多时候安静地听着,只在恰当时候补充几句项目背景,或为封瑶和母亲斟茶。他注视着封瑶的目光中,有显而易见的骄傲与温柔。徐父则带着欣赏的表情,偶尔与儿子交换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封瑶,”徐父适时将话题引向更生活化的方向,声音温和,“除了学术,你平时还有什么兴趣爱好?卓远提过一句,说你似乎还很喜欢古典文学。”

封瑶微笑点头,心知这是了解她另一面的机会:“是的,叔叔。闲暇时喜欢读诗词,特别是宋词。我觉得编程与作词有奇妙的相通之处——都需要在严格的规则(格律或语法)中寻找创意的表达,追求一种结构内的和谐与美感。”她顿了顿,补充道,“最近项目忙起来,读得少了,但偶尔还是会和卓远交换书单,互相推荐一些作品。”

徐母眼中赞许更深:“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很难得,这有助于形成更全面的思维视角。卓远小时候被他爷爷逼着背了许多诗词,现在估计都忘得差不多了。”她调侃地看了眼儿子。

徐卓远无奈一笑,配合地摇头:“妈,揭短就不必了。至少《春江花月夜》我还记得开头几句。”

气氛愈发轻松融洽。餐点陆续上桌,谈话也从学术、兴趣延伸到了徐卓远童年的趣事——他如何因为沉迷拆解收音机而忘了写作业,第一次参加竞赛时的紧张模样。封瑶静静地听着,偶尔抿嘴轻笑,逐渐明白,徐卓远那种内敛而坚定、尊重他人又自有主见的性格从何而来——这个家庭既有学术的严谨与深度,又不失亲情的温暖与包容。

用餐结束时,徐母从包中取出一个包装雅致的小礼盒,递给封瑶:“初次见面,一点小心意。谢谢你让卓远变得更加开朗。他以前的邮件和电话,内容几乎全是公式和代码,最近这半年,终于开始提到‘人’了,会说起团队合作,会提到你带来的新想法。”

封瑶双手接过礼物,在徐卓远鼓励的目光下轻轻打开。里面是一支精致的钢笔,深蓝色笔身质感温润,其上缀着细碎的银星,低调而优雅,充满书卷气。

“这太贵重了,阿姨...”封瑶确实觉得礼物超出了预期,带着长辈沉甸甸的认可。

“收下吧,”徐母温和地打断她,眼神真诚,“优秀的思考者需要顺手的工具。希望它能记录下你未来更多的好想法,无论是代码还是诗词。”

回校的路上,封瑶反复看着那支笔,在午后阳光下,银星仿佛在深蓝的夜空中闪烁,熠熠生辉。

“你妈妈真的很用心,”她轻声说,心中暖流涌动,“这份礼物既鼓励了我的学术追求,也含蓄地表达了她对我的认可和期待。”

徐卓远推着自行车,与她并肩走在林荫道上,斑驳的树影落在两人身上:“他们都很喜欢你。刚才分开时,我爸特意跟我说,你比他想象的还要出色,不仅聪明,更有一种沉静踏实的气质。”

封瑶停下脚步,转身面对他,眼中带着一丝探究:“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你妈妈是心理学教授?这几乎是我们项目相关领域的专家了。”

徐卓远微笑,目光坦然:“如果提前告诉你,你会不会花很多时间去刻意准备心理学知识,甚至可能感到压力?我希望他们见到的是那个在实验室里闪闪发光、谈到专业领域就眼睛发亮的封瑶,是真实的、完整的你,而不是为迎合他们而刻意调整方向的你。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对的。”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看你和我妈妈聊得那么投入,我觉得这比任何事先准备都要好。”

封瑶望着他,心中那片温暖的涟漪逐渐扩散成潮汐。前世她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拼命掩饰自己的不足,结果却适得其反;而今生,她学会了以自己的本色面对世界,凭借真实的努力与积累去赢得尊重,反而获得了更真挚的认可。徐卓远的用心,在于保护了她展示真我的机会。

“谢谢。”她轻声说,知道徐卓远明白这简单二字背后,是感谢他的懂得、他的支持,以及他不动声色为她营造的这份“做自己”的从容空间。

周一下午,封瑶提前来到与陆文川约定的实验室。 令她意外的是,陆文川已经在那里,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潦草的批注,他正对着屏幕蹙眉沉思,连她进来都未曾第一时间察觉。直到封瑶放下书包走近,他才猛地回神。

“封瑶,你来得正好。”陆文川罕见地语气急切,甚至带着一丝兴奋,“上周你提出的那个关于引入动态权重到注意力机制的改进方案,我周末试了一下,在短文本测试集上效果比预期提升了百分之八。但在长文本情感追踪上还是暴露了问题,误差累积很明显。” 他语速很快,显然是沉浸在了问题核心。

封瑶立刻被带入状态,走到白板前,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符号:“是上下文依赖太强导致的梯度消失或噪声放大问题吗?尤其是中段的情感微妙变化容易被首尾的强信号淹没。”

陆文川点头,递给她一叠刚打印出来的数据图表:“看这里,当文本序列超过五百个token,模型对中段情感变化的敏感度明显下降,判断滞后且模糊。我调整了几个衰减参数,但改善有限,而且容易顾此失彼。”

两人投入讨论,不知不觉过去了半小时。封瑶一边听着陆文川的解释,一边快速翻阅数据,大脑飞速运转,与前世模糊的记忆碎片、近期阅读的文献进行交叉比对。忽然,她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那是她整理的学习和研究心得。

“师兄,我记得林教授上周组会上分享的那篇关于‘情感衰减因子’的文献,里面提到了基于记忆曲线的非线性衰减模型,或许可以借鉴它的数学表达形式。”她快速翻到某一页,指着自己梳理的公式和旁注,“看,这里提到了情感信号的时效性和强度关联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在注意力机制中加入可学习的时间衰减参数,让模型自己学会根据上下文长度和情感强度来调整关注力的持续时间...”

陆文川凑近看她指出的段落,镜片后的眼睛亮了起来,若有所思:“有意思的思路。把心理学的记忆规律用数学模型具象化。不过这样计算复杂度会显着增加,尤其是反向传播的时候。”

“但我们可以通过分层处理或者动态选择机制来优化,”封瑶眼睛一亮,拿起笔在白板的空白处画起了简略的架构图,“比如,设定一个阈值,短文本处理沿用我们优化后的标准模型,只有当检测到是长文本时,才自动启用这个增强的、带有时序衰减的注意力机制。这样在大多数常见应用场景下不会增加额外负担,只在必要时付出计算成本。”

陆文川沉默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随即突然拿起笔,接着封瑶的草图演算起来。封瑶静静看着,在他停顿或遇到阻碍时,适时补充一句关键假设或提出替代函数。这种高效、同频的协作已不是第一次,但每次仍让她感到一种智力激荡的兴奋——与顶尖的头脑一起探索未知、解决难题的快乐,是如此纯粹而令人满足。

“理论上可行,值得一试。”十分钟后,陆文川放下笔,语气变得确定,“封瑶,你负责实现这个分层逻辑和动态切换模块,以及时序衰减参数的可学习结构嵌入。我集中精力优化底层计算核心,确保增强机制启动时的效率。我们需要尽快验证效果,周五前能完成初版代码和基础测试吗?”

“没问题。”封瑶毫不犹豫地应下。这种基于实力建立的信任与认可,这种被委以重任的感觉,不再像项目初期那样带着导师的关照或同伴的试探性保留,而是实实在在、凭她自身能力赢得的。

正当她准备打开电脑开始工作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李薇的消息:“学姐!报告一个好消息!标注团队的系统培训结束了,第一批按照新指南处理的数据反馈回来了,平均准确率比旧标准提升了百分之十五!周学长特别高兴,说今晚请大家吃饭庆祝,你有空吗?”

封瑶微笑着回复确认,并附上了一句真诚的鼓励:“太好了!是你和整个标注团队的功劳,辛苦了!”

放下手机,她看见陆文川难得地露出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他一边整理着散乱的文件一边说:“是周景明团队的消息?听说他们的数据标注质量这次有了质的飞跃。你牵头重写的那份标注指南和培训体系,功不可没。”

“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李薇,她执行力非常强。”封瑶谦逊地说,心里却不禁泛起一丝暖意。她想起前世那个在实验室边缘孤立无援、努力想融入却不得其法的自己,如今却能在林教授、周景明甚至陆文川这几个不同的项目团队间游刃有余,不仅站稳了脚跟,更成为了推动共同进步、连接不同领域的桥梁。这种价值的实现,远胜于独善其身的优秀。

傍晚,封瑶准时来到学校附近那家熟悉的、物美价廉的小餐馆。 周景明团队的核心成员几乎都到了,包括一脸兴奋和自豪的李薇。包厢里气氛热烈,见到封瑶进来,几道目光立刻聚焦过来,带着友善和感激。

“学姐!”李薇看到她,立刻站起身招手,“就等你了!今天我们一定要敬你一杯,没有你设计的那套新标注体系和详细教程,我们估计还在那个坑里打转呢!” 她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微拔高,脸上洋溢着被认可的光芒。

周景明笑着举杯,态度比以往更加熟稔和尊重:“封瑶,李薇说得对。我得承认,当初你提出要彻底改革标注体系时,我确实担心过工作量太大,会影响短期进度。但现在看来,这是最正确、也是最具长远效益的决定。数据质量是模型的基石,这块基石现在牢固多了。”

封瑶接过旁边同学递来的饮料,环视周围一张张真诚、洋溢着成就感的笑脸。曾几何时,她如此渴望被这样的集体认可、被接纳,却总是求而不得。而今,这一切都自然地来到她身边,伴随着她踏实的每一步努力。

“其实我应该感谢大家愿意信任一个新方案,并且投入这么多精力去学习和执行。”她举杯,目光扫过李薇和其他团队成员,“特别是李薇,在培训和组织大家的过程中,花了大量心血,做得非常出色。”

李薇脸红了,但眼神更加明亮,带着被肯定的激动:“是学姐教得好!你给的例子和流程图特别清晰,大家很快就上手了!”

聚餐气氛热烈,大家一边享用美食,一边讨论着项目最新的进展,也聊着校园生活的趣事,偶尔还会调侃一下周景明偶尔的技术性固执。封瑶安静地听着,偶尔插话,或解答一两个技术小问题,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坚实的归属感。她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创造者与贡献者。

饭后,大家三三两两散去,封瑶和李薇顺路,一起走回宿舍区。晚风拂面,带着初夏的微醺。

“学姐,”李薇忽然开口,语气变得有些不同,少了平日的活泼,多了几分认真的迷茫与憧憬,“我最近……真的开始在认真考虑未来方向了。”

“哦?有什么新想法吗?”封瑶鼓励地问。

“之前一直很迷茫,不知道毕业后该做什么,是随大流去找个程序员工作,还是试试别的。”李薇踢了下脚边的小石子,“但参与这个项目后,特别是跟着你学习,看到你怎么把心理学的理论那么巧妙地应用在计算机算法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我觉得好像找到了一点方向。”她抬起头,眼中闪着不确定却又渴望的光,“我在想……也许我可以尝试申请认知科学或者计算心理学方向的研?我觉得这个交叉领域特别有意思。”

封瑶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这个方向很有前景,也非常适合你。我记得你在数据标注时,对那些细微情感差异的把握就非常敏锐,这本身就是一种天赋。”

“真的吗?”李薇眼中泛起一丝被点亮的惊喜,但很快又被担忧取代,“但这意味着我可能要补很多心理学的专业课,还要重新规划……也不知道现在开始准备来不来得及。”

“任何时候开始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都不算晚。”封瑶的语气坚定而温暖,带着一种过来人的笃定,“如果你真的下定了决心,我可以帮你梳理一下需要补充的核心知识体系,我这边也有一些相关的入门书单和线上课程资源可以分享给你。林教授的课题组里也有认知科学背景的师兄师姐,到时候可以帮你引荐一下。”

李薇眼中瞬间泛起了感激的泪光,她用力眨了眨眼:“谢谢你,学姐!我……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也能找到真正让我觉得兴奋、愿意投入热情去探索的东西。”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以前总觉得,能顺利毕业找份工作就不错了。”

看着李薇,封瑶仿佛看到了前世那个同样迷茫、自卑,渴望指引却不敢主动求助的自己。命运的轨迹如此奇妙,而今,她不仅凭借努力和前瞻性的视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稳稳地走下去,竟然还能有机会,为同样在迷雾中探索的他人,点亮一盏微光,指引一个可能的方向。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难以言喻。

回到宿舍,封瑶在书桌前坐下。台灯温暖的光晕笼罩着桌面一隅,她的目光掠过弟弟封骁亲手制作的那个略显粗糙却充满心意的火箭模型,指尖轻轻拂过徐母赠送的那支深蓝星辉的钢笔。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物件,却仿佛串联起了她重生后,一点一滴构建起来的全新世界——这里有与家人关系的修复与温暖,有与爱人并肩前行、彼此滋养的深情,有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攀登、发现新风景的追求,更有如今这种,能够帮助他人成长、见证梦想萌芽的由衷喜悦。

她翻开新的笔记本——那是用之前获得的奖学金买的,质感良好。拿起那支崭新的钢笔,吸满墨水,在新的一页上郑重地写下:

“涟漪渐广,光照进来的地方,万物生长…”

笔尖流畅,划过纸面,在灯下泛着沉稳的微光。墨水色泽饱满,书写体验无比顺滑。就像她此刻的人生,尽管前路仍有挑战,但她已经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终于彻底掌握了书写命运的主动权,笔触坚定,方向明晰。

这张有点长,两章写为一章阅读的时候请见谅!拜托?°(°ˉ??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