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学业导航小助手项目
“学业导航小助手”的构想,如同在封瑶心中投入一颗石子,漾开层层涟漪。与徐卓远在图书馆那场头脑风暴只是起点。随后的几天,这个想法在她脑海中不断酝酿、细化,甚至在她复习功课、走在校园林荫道时,相关的灵感和改进点也会不时闪现。
她仔细梳理了前世碎片化记忆中关于用户界面设计和产品运营的一些概念——那些曾经觉得遥远,此刻却异常清晰的知识碎片。她意识到,一个成功的产品,不仅要功能实用,更要情感共鸣。结合当前实际的技术条件,她伏案疾书,画出了一份份简洁却逐渐完善的原型草图。核心功能坚定地聚焦于徐卓远提到的三点:基于简单问卷的个性化课程推荐、关键时间节点(如作业截止日、考试周)的智能提醒、以及与学校图书馆和公开课资源对接的学习资料推送。界面设计她力求清新简洁,采用了蓝白为主色调,干净利落,并精心点缀了徐卓远提议的、象征着希望与指引的星星火花图标,让整个设计在理性中透出温暖的关怀。
周二下午,是李明瀚教授实验室新成员的首次非正式见面会。地点设在实验楼顶层的智能交互研究室。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满房间,空气中弥漫着书籍、电路板和咖啡混合的独特气息。封瑶和徐卓远提前十分钟到达,发现除了李教授和他的助理,还有另外三位新成员——两位看起来沉稳干练的研究生师兄,以及一位和封瑶他们同年级的女生。
这位女生名叫林薇,来自计算机学院,以在编程竞赛中屡获大奖而闻名。她剪着一头利落的短发,眼神明亮锐利,带着一种技术高手特有的自信和些许疏离感。相互介绍时,她看向封瑶和徐卓远的目光中,除了基本的礼貌,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尤其是在听到“星火杯特等奖”时,眉梢微挑,似乎瞬间燃起了竞争的兴趣,仿佛在评估着未来可能的对手。
李明瀚教授依旧是那副谦和温润的模样,他简单欢迎了新成员,概述了实验室目前主攻的几个大方向,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认知计算和自适应学习系统。他鼓励大家自由探索,加强跨年级、跨领域的交流,并特别强调:“我们这里不仅需要顶尖的技术,更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怀和洞察力。技术是工具,而如何使用工具为人服务,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这话深深触动了封瑶。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心中那扇关于“小助手”构想的大门。在随后的自由交流环节,大家围坐在白板前,讨论着各自感兴趣的方向。封瑶深吸一口气,在徐卓远无声却坚定的鼓励目光下,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向李教授和在场的新老成员简要介绍了他们关于“学业导航小助手”的构想。
“……我们意识到,尖端技术的探索固然重要,是推动边界的力量。但技术的光芒若能照亮更平凡的角落,解决那些看似微小却切实存在的痛点,或许能产生更深远的回响。”封瑶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她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勾勒出核心功能模块,“这个‘小助手’项目,旨在利用我们已有的算法基础和数据处理能力,为初入大学感到迷茫、信息获取不对称的新生,提供一丝微光般的指引,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找到自己的节奏。”她展示了手绘的原型图,并详细阐述了核心理念和初步的操作流程。
李教授听得非常认真,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很好的想法,封瑶。技术下沉和人文关怀的结合,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个项目虽然看似‘小’,切口很具体,但意义不小,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扩展性。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把它作为进入实验室的第一个实践项目,我可以提供一些数据接口的权限和必要的指导。”
那位名叫赵川的研究生师兄也表示了兴趣,推了推眼镜说道:“这个想法很接地气,可以作为我们实验室大项目‘智慧校园生态系统’的一个有益补充和前端入口,收集到的匿名行为数据也能反哺核心算法的优化。”
唯有林薇,在听完整个介绍后,双手抱臂,身体微微后靠,提出了冷静而直接的质疑:“想法听起来不错,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但恕我直言,从技术层面看,这里似乎没有太多创新点,更像是现有技术(比如推荐算法、日历提醒、数据爬虫)的简单拼接和应用。其技术门槛和挑战性在哪里?”她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封瑶,“而且,目标用户群体,也就是大一新生,他们的需求是否真的如此迫切和普遍?这种近乎‘保姆式’的提醒和推送,从长远看,会不会反而削弱学生的自主规划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我们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制造新的依赖?”
她的问题直接而尖锐,带着技术至上者特有的纯粹理性和对“技术价值”的严格界定。研修室原本和谐的气氛瞬间有些凝滞,几位老成员也露出了思索的表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