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人间微尘起波澜 > 第20章 茶香宁神

人间微尘起波澜 第20章 茶香宁神

作者:青橘胜白藕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7:09:07

博闻阁中的书海徜徉,极大地开阔了李清河的视野,也让他对藏书楼“修心为主、不尚争斗”的氛围有了更深的理解。每日洒扫之后,他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那些“杂学”典籍之中,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关于天地运行、万物生息的种种“道理”。这些知识看似与提升修为无关,却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他的心神,让他对自身“凡尘脉”与周遭环境的感应越发细腻入微。

这一日午后,秋阳暖融,李清河刚将外院几处书架擦拭完毕,正欲前往博闻阁,却见阿竹提着一小竹篓新采的、带着露水的野茶嫩芽,兴冲冲地跑来。

“木河哥!你看,后山崖壁那几株老茶树的头茬秋茶,我给采回来啦!”阿竹献宝似的将竹篓递到李清河面前,嫩绿的茶叶散发着清新的草木香气,“墨渊先生最喜欢用这茶芽窨制‘清心茶’了,说是宁神效果最好。今天先生好像要接待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让我先把茶备上。可我笨手笨脚的,总掌握不好火候,上次还把先生心爱的紫砂壶给烫裂了缝……”阿竹挠着头,一脸苦恼。

李清河看着那鲜嫩的茶芽,心中一动。他在博闻阁也曾翻阅过几本茶经,虽不精深,却也知晓煎茶之道,关键在于对水、火、器、料的精准把握,尤其讲究心境的平和与专注。见阿竹为难,便温和道:“若你不嫌弃,我帮你试试看?以前随长辈在山中,也学过一些粗浅的煎茶法子。”

“真的吗?那太好了!”阿竹眼睛一亮,立刻将竹篓塞到李清河手里,“茶室就在那边廊下,器具都是现成的!我去给先生回话,就说你帮我煎茶!”说完,便一溜烟跑了。

李清河摇头失笑,提着竹篓走向廊下那间小小的茶室。茶室十分简朴,一几两凳,窗明几净。几上摆放着一套素雅的陶制茶具,一只红泥小炉,还有一瓮取自山泉的清水。

他净了手,先将茶具一一用温水烫过,动作轻柔而专注。然后取来茶碾,将部分嫩芽轻轻碾成粉末,部分保持原叶,这是他从书中看来的“末茶”与“叶茶”同煎的古法,据说更能激发茶性。接着,他生起炉火,用的是干燥的松枝和橄榄核,火力温和而持久。

待瓮中泉水泛起如蟹眼般的细小时,他提起水瓮,手腕沉稳地将热水注入陶壶中,先温壶,再投入茶末与茶叶。水流冲击茶叶的声音,清脆悦耳。他盖上壶盖,静候片刻,让茶叶充分舒展。

在这个过程中,李清河不自觉地进入了这些时日扫地、读书时那种心神空明的状态。他的呼吸与炉火的微微噼啪声相合,心神沉浸在对水、火、茶三者交融的细微感知中。他能“感觉”到水温的微妙变化,火力的强弱起伏,茶叶在热水中缓缓释放出的生命精华。他甚至下意识地,将自身那丝与地脉隐隐共鸣的暖流,极其微弱地、如同呼吸般融入其中,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共鸣,仿佛在协助这场水火与草木的对话。

片刻后,他提起茶壶,将碧绿澄澈的茶汤注入两个陶盏中。顿时,一股清幽高远、带着山野气息的茶香弥漫开来,沁人心脾。这香气,比他以往闻过的任何茶香都要纯净、安宁,仿佛能涤荡尘虑,让人心神为之一静。

恰在此时,墨渊先生与一位身着青布长衫、面容清瘦、眼神睿智的老者并肩走来,似是刚结束交谈。阿竹跟在后面,冲李清河挤了挤眼。

“哦?好清雅的茶香。”墨渊先生闻到茶香,脚步微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看向正在奉茶的李清河。

那位青衫老者也吸了吸鼻子,赞道:“香气凝而不散,清而不浮,透着一股山泉林木的鲜活之气。墨渊兄,你这藏书楼的茶道,何时有了如此进境?”

墨渊先生微微一笑,未直接回答,而是对李清河道:“木河,这位是云游至此的青松先生,是我的故交。茶是你煎的?”

李清河恭敬地将茶盏奉上:“是晚辈冒昧试手,还请先生与贵客品鉴。”

墨渊和青松先生接过茶盏,先观其色,只见茶汤碧透,如春水初生;再闻其香,清气入脑,烦忧顿消;最后浅尝一口,茶汤顺滑,初觉微苦,旋即化为甘醇,一股暖流沉入腹中,继而通达四肢百骸,令人神思清明,心胸开阔,连日舟车劳顿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好茶!”青松先生放下茶盏,眼中精光闪烁,看向李清河的目光充满了探究,“这茶……不止是火候精准,更难得的是,其中蕴含着一股难得的‘静气’与‘生机’,竟有几分安魂定魄、滋养心神的效用。小友,你这煎茶的手艺,师从何人?”

李清河心中微凛,知道自己无意中可能流露了些什么,连忙谦逊道:“前辈过奖了。晚辈只是胡乱学了些皮毛,见茶叶鲜嫩,不忍糟蹋,便依着感觉尝试。或许是这山泉、这野茶本身灵气充沛,加之晚辈心无杂念,故而侥幸得了些滋味。”他将原因归功于材料和心境,避开了自身能力的特殊之处。

墨渊先生深深看了李清河一眼,那目光仿佛能穿透表象,他缓缓品着茶,若有所思道:“心无杂念,感通万物,便是至道。茶道如此,万事皆然。木河,你近来扫地、读书,心性沉静不少,这茶中的‘静气’,便是明证。”他这话,既是对李清河说的,也像是对青松先生的解释。

青松先生闻言,抚须点头:“原来如此。心静则茶清,此言不虚。墨渊兄你这藏书楼,果然是养心圣地,连一位杂役小友都有如此悟性,难得,难得啊!”他似乎接受了这个说法,不再深究。

两人又品评了几句茶味,便转而谈论起古籍版本与山水见闻,气氛融洽。李清河与阿竹侍立一旁,静静聆听。

然而,墨渊先生最后那句“感通万物,便是至道”,却在李清河心中激起了波澜。他回想起自己煎茶时那种与水火、茶叶自然交融的状态,以及之前扫地时与环境的韵律共鸣。这似乎并非简单的“心静”,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身气息与外界万物微妙的互动与调和。这种能力,难道就是萨狄大巫医曾隐约提及的、与天地共鸣的雏形?它似乎正随着自己心境的沉淀和对“杂学”道理的领悟,在悄然生长。

此后数日,墨渊先生似乎对李清河多了几分留意,偶尔会让他煎茶,有时也会随口问及他读了哪些书,有何感想。李清河皆谨慎应对,只谈书中道理,绝不涉及自身隐秘。他发现,墨渊先生学识渊博,无论谈及历史地理、医药农事,甚至匠作棋道,皆能洞悉根本,言语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然之道,让他受益匪浅。

而“木河煎得一手好清心茶”的消息,也在藏书楼少数弟子间悄悄传开。有时,会有相熟的弟子在读书疲倦时,请他帮忙煎一壶茶。李清河来者不拒,每次煎茶,都秉持着那份专注与宁静。渐渐地,他煎的茶,似乎真的有了些许宁神安魂的效用,虽不似第一次那般明显,却也足以让饮者心神舒缓。

这一日,李清河为一位因钻研古籍而头痛的弟子煎完茶,看着对方饮后眉头舒展、神情放松的样子,他心中若有所悟。力量,并非只有焚城烈火、裂石开山一种形式。这盏清茶,能抚慰焦躁,安定心神,何尝不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这或许,正是藏书楼所追求的,也是自己这条与众不同的“凡尘脉”可以探索的方向——不在于征服,而在于理解;不在于破坏,而在于调和。

茶香袅袅中,李清河仿佛看到了一条迷雾中若隐若现的小径。这条路径,与黑苗寨的刀光剑影、青霖城的波谲云诡截然不同,却或许能通向同一个真相的核心。他需要更多的沉淀,更多的领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