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人间微尘起波澜 > 第3章 红尘气,修补匠

人间微尘起波澜 第3章 红尘气,修补匠

作者:青橘胜白藕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7:09:07

冬去春来,风雷驿的积雪消融,泥土道路变得泥泞不堪,但空气里已然带了草木萌发的湿润气息。

李清河的生活恢复了往日的节奏,甚至比以往更加规律。白天,他在学堂帮工,一丝不苟地完成洒扫、整理、偶尔帮董先生誊抄文章等琐事。晚上,他便在自家那间漏风的小屋里,雷打不动地练习那本无名口诀。

经过几个月的坚持,那丝微弱的暖流不再时有时无,而是变得稳定了许多。它依旧细若游丝,无法像传说中的修士真气那样外放伤敌,甚至不能明显增强力气,但它却在悄然改变着李清河。

最显着的变化是他的精神。以往繁重的杂役后会感到疲惫,如今却总能很快恢复,眼神愈发清亮。其次是对身体的感知。他现在能隐约察觉到自身气血的流动,甚至能模糊地感应到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比如墙角潮湿度的差异,或是窗外风吹过时气流的微弱转向。这种感知并非神识,更像是一种被极度强化的、基于身体本能的直觉。

更重要的是,他对那本残卷上关于“凡尘脉”与“红尘烟火气”亲近的说法,有了初步的体会。

那日,他帮隔壁的王阿婆修补一只裂了缝的旧陶罐。王阿婆寡居多年,这罐子是她老伴留下的念想。李清河手巧,用土胶细细地粘合裂缝,动作耐心而专注。当他全神贯注于修补时,他隐约感觉到,一丝丝难以言喻的、温暖平和的气息,从王阿婆期盼的眼神中,从陶罐本身承载的岁月痕迹里,甚至从自己这份“想要修补完好”的心意中,缓缓渗出,融入他体内那微弱的暖流之中。

暖流似乎壮大了一丝,运转也顺畅了一分。修补完成后,王阿婆千恩万谢,那由衷的喜悦之情,又带来一股类似的温暖气息。

李清河心中明悟:这,或许就是“红尘气”?并非灵气,而是源于人间烟火、众生情感的一种力量?凡尘脉无法吸收灵气,却能自然而然地吸纳、融合这种“红尘气”来滋养自身?

这个发现让他振奋,也让他更加确定了自己的路。他不再去羡慕那些能飞天遁地的山上神仙,而是更专注于眼前的生活,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好手中的每一件小事。

他帮铁匠铺拉风箱,听着铁锤敲打的韵律,感受着那股坚韧的力量;他替货郎清点物品,体会着流通与交换背后的人情往来;他甚至会花半天时间,安静地看蚂蚁搬家,观察雨水如何渗入泥土。在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情中,他总能捕捉到那些细微的、独特的“红尘气”,滋养着那无名口诀修炼出的暖流。他的“修为”在以一种极其缓慢,却扎实无比的速度增长着,虽然这“修为”与传统修行境界毫无对应关系。

这一日,学堂休沐。李清河想起前几日听说镇东头的孤寡老人赵爷爷咳嗽得厉害,便提了一小袋自己晒干的陈皮,打算送去。

赵爷爷住在镇子最东头,一间摇摇欲坠的茅草屋里。李清河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撕心裂肺的咳嗽声。

“赵爷爷,我是清河,给您送点陈皮泡水喝。”李清河在门外轻声喊道。

咳嗽声稍歇,一个苍老嘶哑的声音传来:“是……是清河娃啊……进来吧,门没栓。”

李清河推门进去,一股混合着草药和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内光线昏暗,赵爷爷蜷缩在铺着干草的土炕上,脸色蜡黄,眼窝深陷。

“赵爷爷,您这咳得厉害,光靠陈皮怕是不顶事,得请郎中看看啊。”李清河担忧道。

赵爷爷苦笑摇头,声音虚弱:“老毛病了……看了也没用,白花钱……咳咳咳……”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仿佛要把肺都咳出来。

李清河上前轻轻拍着老人的后背,触手之处,嶙峋的骨头硌手。他心中不忍,下意识地,将体内那丝暖流,尝试着透过手掌,缓缓度了过去。他并不知道这有没有用,只是凭着一种本能,想帮老人缓解一点痛苦。

暖流细弱,进入赵爷爷枯竭的身体,如同石沉大海,几乎瞬间就消散了。李清河正感沮丧,却忽然察觉到,在暖流消失的刹那,他似乎“看”到了赵爷爷体内气机运行的些许滞涩之处,尤其是肺部,盘踞着一股阴寒淤塞的气息。

这种感觉玄之又玄,并非肉眼所见,而是基于对“气”的模糊感知。

就在这时,他目光扫过炕边一个小几,上面放着一只缺了口的粗陶碗,碗底残留着一些暗褐色的药渣。李清河对草药有些粗浅认识,凑近闻了闻,又用手指沾了点药渣捻开。

药方是常见的止咳化痰方子,但其中一位主药“枇杷叶”的成色似乎不对,带着一股不该有的土腥气,而且用量似乎也偏大了一些。

“赵爷爷,这药是哪里抓的?”李清河问道。

“就……就是镇上刘郎中的药铺……”赵爷爷喘着气说。

刘郎中是风雷驿唯一的郎中,医术寻常,收费却不低。李清河心中起疑,他想起之前帮董先生整理杂书时,似乎看过一本残破的《百草辨疑》,上面提到过,劣质的枇杷叶若处理不当,不仅药效大减,性味也会由温转寒,反而可能加重寒咳。

难道……

李清河没有声张,他对赵爷爷说:“赵爷爷,这药您先停一停。我回去翻翻书,或许有别的法子。”

回到学堂,李清河立刻钻进西厢房,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那本《百草辨疑》。果然,上面记载的内容印证了他的猜测。刘郎中要么是医术不精,错用了劣质药材,要么就是……

李清河没有往下想。他结合书上的知识,又回想自己平时观察到的,镇子附近野地里生长的几种常见草药,比如紫苏、生姜、红糖,这些食材药性温和,配伍得当,正适合缓解赵爷爷这种寒咳。

他立刻动手,去野地采来新鲜的紫苏叶,又去杂货铺赊了点生姜和红糖——钱记在董先生账上,他日后用工钱还。然后按照自己理解的比例,熬了一碗浓浓的热汤。

当他端着这碗冒着热气、散发着辛辣甜香气息的汤药回到赵爷爷的茅屋时,老人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希望。

“赵爷爷,您试试这个,我按古书上看的方子熬的,不花钱。”李清河扶起老人,小心地喂他喝下。

热汤下肚,赵爷爷苍白的脸上渐渐有了一丝血色。咳嗽虽然没有立刻停止,但那股撕心裂肺的劲头却缓和了不少。

“暖……暖和……”赵爷爷长舒一口气,感激地握着李清河的手,“娃啊,比那苦药汤子舒坦多了……”

看着老人舒缓的神情,李清河心中那股因帮助他人而产生的温暖“红尘气”再次涌现,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清晰、浓郁。他体内的暖流欢快地运转着,似乎壮大了一圈。

这一次,他不是靠那微弱的暖流直接治病,而是凭借从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细致的观察和一颗愿意尽力相助的心,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仿佛触摸到了“凡尘脉”修行的一丝真谛:不在于汲取强大的外力,而在于扎根红尘,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体会,用所学去实践,在解决一件件具体而微的“人间事”中,获得属于自身的成长和力量。

他,李清河,或许成不了移山倒海的大修士,但可以努力成为一个能帮邻居修好陶罐、能帮老人缓解病痛的、有用的“修补匠”。

夕阳的余晖透过破旧的窗棂照进茅屋,将少年和老人的身影拉长,交织在一起,温暖而平静。

几天后,赵爷爷的咳嗽大为好转的消息在镇东头悄悄传开。没人知道李清河是怎么做到的,只当是董先生学问大,教了学生偏方。唯有李清河自己知道,这条路,他好像走对了一点方向。

而镇上的刘郎中,似乎有几天没怎么出门坐堂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