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仙渊底的青蓝色微光,如同凝固的月华,静静流淌在冰冷黝黑的岩石沟壑之间。镇魂晶旁的空地上,凌云仍如磐石般站在原地,指尖似乎还残留着那缕残魂彻底消散前最后一丝冰凉的灵力波动,如同触碰过一片即将融化的雪花。
刚才汹涌涌入脑海的庞大信息流已然如潮水般退去,留下无比清晰的脉络——秘境中错综复杂的地形分布、涅盘泉隐藏的精确位置、守护兽的习性弱点乃至其致命破绽……这些珍贵信息足以让他在三个月后的秘境之行中占据极大优势。然而,真正在他心底掀起惊涛骇浪、令他心绪久久难以平复的,却是残魂消散前那句戛然而止、未尽其意的低语。
“……还有一部残缺功法,或许……更适合你……”
当时残魂的声音已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加之信息流狂暴的冲击,他根本无暇深思。此刻凝神回溯,摒除杂念,果然在记忆的深邃角落发现了一卷古朴沧桑的文字,它们并非刻录,更像是用烧红的烙铁直接烙印在神魂之上,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来自遥远岁月的尘埃气息,厚重而真实。
《尘心诀》。
仅仅这三个字在脑海中浮现的瞬间,凌云便觉丹田深处微微发热,那是沉寂已久的九窍玲珑心产生的一种奇妙的、源自本能的共鸣。他当即毫不犹豫地盘膝坐下,五心向天,将一切纷扰杂念彻底摒除,全副心神都沉浸到这部从天而降的功法之中。
开篇仅仅两句,便如九天惊雷在他识海中轰然炸响——
“以尘为基,以心为火,重铸仙途。”
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玄奥术语的修饰,朴素得如同青风城街头巷尾贩夫走卒口中的大白话。可就是这十二个看似简单的字眼,落在凌云的心坎上,却比青云宗典藏阁中任何一部精妙绝伦的无上口诀都更具冲击力,直指他过往经历的每一处烙印。
他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自己在青风城清理淤塞渠沟时,污泥沾满双手、嵌入指甲缝的沉重与踏实;忆起西荒荒原上为果腹啃下的坚硬窝头,粗糙麦粒在齿间摩擦、带来撕裂感的实在;想起与凶悍妖狼生死搏杀时,滚烫血珠猝然溅在脸上的腥咸,那疼痛是如此鲜明,带来的感知是如此鲜活……这些曾被他或视为屈辱、或当作苦难的“尘俗”之事,此刻在这部功法开篇十二字的映照下,竟隐隐透露出一种“根基”的厚重意味,仿佛他一路走来踩下的每一个泥泞脚印,都成了筑道的基石。
“心为火……”凌云下意识地抬手抚上自己剧烈起伏的胸口,那里跳动的心脏,曾因少年得志的骄傲而狂躁不已,也曾因跌落深渊的绝望而沉寂冰冷,如今却在一次次生死磨砺、在无数个挣扎求存的日夜中,被打磨得愈发沉稳、坚韧,如同在风暴中淬炼出的顽铁。这颗饱经风霜、伤痕累累的心,不正是足以淬炼世间一切杂质、点燃涅盘重生的火焰么?
他强压下心头的悸动,继续往下专注地研读,越看越是心惊,越看越是激动,那字字句句中蕴含的颠覆性理念,如同巨锤不断敲击着他的认知,到最后竟忍不住浑身微微颤抖起来。
这部《尘心诀》确实残缺得厉害,后半部关于筑基乃至金丹的奥妙法门完全缺失,仅余下炼气阶段的修行总纲。但就是这残缺不全的前篇,却仿佛是为他凌云量身定做一般,完美地契合了他过往的每一个脚步、每一次顿悟。
与青云宗《青云心经》一味强调“吸纳天地精纯灵气,淬炼无垢灵力”的至高理念截然不同,《尘心诀》通篇都在阐述一个近乎离经叛道的颠覆性理念:“凡俗磨砺远胜高山灵泉”。
功法开宗明义地写道:“灵气者,天地之息也。然未经尘俗淘洗浸润之灵气,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使吸纳万千,终是浮华表象,难成气候根基。唯有于凡尘烟火中历尽喜怒哀乐、历经生死考验、悟透得失取舍,方能让灵气沾尘而凝实厚重,入心而通灵透彻。”
这段话如同划破混沌夜空的霹雳闪电,瞬间劈开了凌云心中积存已久的困惑迷雾。
他终于彻悟,为何自己在西荒一次次生死实战中吸收的微薄驳杂灵气,却比在青云宗时服用珍稀灵果、畅饮仙酿琼浆所增长的灵力更加稳固坚韧、如臂使指——原来那些看似“不纯”的灵气里,早已混杂了他汗水的咸涩、鲜血的温热、泥土的腥气,是被实实在在的“尘世”浸润过的、沉淀下来的真实力量,它们早已与他血肉相连!
更让凌云震撼的是,功法中记载的具体修炼方法也与传统仙门道统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它不要求修行者必须寻一处灵气浓郁如雾的洞天福地闭目枯坐,反而大力提倡“于劳作中吐纳”:挑水担物时,需感受肩臂筋肉发力与呼吸深浅的协调韵律;劈柴伐木时,需体会腰腹转动拧合与灵力在体内流转的微妙共鸣;甚至连最寻常的走路跋涉时,脚掌每一次与大地的亲密触碰,重心每一次细微的转换,都能化作引动灵力、打磨经脉的绝佳契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