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政府招待所 > 第33章 天降机遇

政府招待所 第33章 天降机遇

作者:潜川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1 04:56:41

陈闵明想不到彭秋如此爽快地把自己介绍给了燕钢;更想不到平时别人想请都请不到的燕钢一分厂的供销科科长,竟然如此给彭秋面子,即便是在酒桌上软磨硬泡几遍也未必能拿到的货额,彭秋三五句话的事就帮陈闵明搞定了。至于冶金局和物资局的条子,彭秋告诉那个科长下次过来的时候补齐,也像是分分钟就能搞定的轻松事情。

自己以为难上加难的事,经过彭秋竟然顺利得仿佛说句话那么简单自然,陈闵明直到晚上回到自己的长包房,和衣呆坐在自己的床上时,依然还没缓过来。

做梦一样。做美梦一样!陈闵明知道,这次他遇到贵人了!

***

遇到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陈闵明展现出了赌徒般的当机立断。他立刻把手里的皮鞋清的清,转卖的转卖;同时迅速把原本定好春天到货的皮包这条进货渠道,有偿转给了一个在沈阳做皮件生意的老乡老林。陈闵明有着一般小生意人所不具备的、破釜沉舟的魄力和赌性。既然要做钢铁,那就要一头扎进去,全身心地扎进去。他不能再让其他事情分心,也不准备给自己留退路。

等到这一番操作下来,把尽可能多的现金收拢回手里,陈闵明就买了火车票,马不停蹄地奔往上海。在那里,有另一个当年一起做过五金件买卖的老乡,答应陈闵明,可以帮他介绍几家潜在的卖家。当然了,老乡也不是白介绍,要抽成交易额的千分之五——算下来,这笔佣金百分比虽小,金额却并不小。

但陈闵明依旧有得大赚。因为供销科长批给他是按照计划价格,而他卖给上海的客户则按照市场价格。陈闵明也是接触了这第一单,才知道那些什么平转议、议改平之类的操作。

以前自己倒腾小商品和服装鞋帽赚差价,本以为已经是很聪明的生意模式了;却不想在接触到钢材交易的以后,才发现自己前些年做的那些,简直就如同毛毛雨一般在瞎折腾。陈闵明顿时捶胸顿足,觉得自己浪费了好几年赚钱的大好时光!

眼下,唯一需要费心的是,如何感谢彭秋。做生意多年,陈闵明当然明白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可那么尽力帮自己的彭秋,她到底想要什么呢?与自己相比,彭秋似乎什么都不缺,她有着完美的家世和能力,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拥有一切。

***

1992年春天的时候,修了很久的永丰步行街终于初具雏形,其中的第一栋商业建筑民生商场交付使用。我们一家三口也终于搬进了我妈在崔东片区分到的那套一室一厅,那里距离奶奶家和姥姥家所在的建工片区并不远,只隔了一条大马路。我们一家三口还是时常可以去两家老人家蹭饭。

那台我舅舅从日本背回来的卡西欧电子琴,被端端正正摆到了客厅里的沙发旁,我爸还专门请人为它配了一把适合我坐的椅子。紧接着,我妈就迅速给我报了少儿一个电子琴班,我噩梦般的学琴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了。

永丰步行街一修好后,我妈一直缠着我爸说想周末去逛逛,可每次我爸都非常扫兴。因为下班后他总是在忙,忙着画一堆堆的图纸。印象里,那时每天吃完晚饭,我爸就在书桌前打开台灯,然后摊开一张发蓝的大纸,拿出各种各样的尺子在上面比比划划。那时我还小,不知道我爸在忙忙活活画些什么,只知道他那些奇形怪状的尺子真好玩,而堆在他书桌上的各种印刷品的油墨的味道,也真好闻。

其实那是我爸在赚外快。经过了几年的时间,我爸王彬赚外快的类目已经升级了,他不再给人翻译英文文件,而是用自己的专长,画楼房的设计图纸。

我爸学习建筑出身,又自修过给排水,从毕业就直接进入了市建筑设计院,设计普通的住宅楼和厂房对他来说几乎是小菜一碟,园林规划和一些功能性建筑他也能独立操刀。早在去年5月,燕东第一座高层商业住宅建筑破土动工时,他就隐隐感觉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将要发生一些变化了。

可是这种变化将是什么,我爸当时一下子也猜不透。他当然从新闻上看到了深圳的东湖丽苑和海南的炒房热,但那些似乎还距离分房制度的东北很远很远。

不过,这倒是并不耽误在遥远的南方,一些人通过朋友找到他,让他去完成一份份民用住宅楼的图纸。图纸还会被开发商拿去找专业机构审核,因而安全上不会有什么风险。而这样上班之余的活计,能给我爸带来不菲的报酬,金额甚至远超过了他在设计院的工资。我爸王彬自然就把所有的周末和周中下班后的时间,都用在了这些活儿上面。

那时,‘房地产’这个名词还没那么火热,但我爸已经因为这些民用住宅楼的设计工作,结识了几个国内最早从事这个行业的开发商。

我爸之所以这么迫切地要赚外快,并不是因为他缺钱,而是因为当时我妈的工资高出了他一大截。自己好歹也是重点大学本科毕业,工资没有老婆高,房子还是老婆单位分的,作为一个东北大老爷们儿,这多少有点没面子呀!我爸好面子,所以努力要在工作之余,用外快找补收入上的差距。

这样,每过一阵子,他就会带回家一沓青灰色的人民币,然后把钱往抽屉或柜子里随手一丢。等到他和我妈想买新皮鞋、新衣服、或给我买点什么新玩具的时候,就从那些沓钱中随手抽一些出来。爸爸妈妈看起来是及时行乐没有攒钱的习惯的,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当年经历了1988年的物价闯关之后,对攒钱这件事改变了态度。

不过饶是这样,他仍然感觉赚钱的速度赶不上钱贬值的速度,后来的纪录片里专家们在总结这一现象时,往往用‘经济活动过热带来的通货膨胀’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来解释。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自己当时那是怎样一种焦虑且没有安全感的心态。

而那一沓沓青灰色的人民币,没有一般书本所常有的油墨的香味儿。小时候的我,对我爸翻动的这些纸张,一点儿都没兴趣。现在想想,我当时可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