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晚风,带着白日里残存的微燥和夜间悄然渗入的凉意,像一只温柔却不容拒绝的手,拂过少年们汗湿的发梢和滚烫的皮肤。篮球场上的喧嚣渐渐散去,空气中还弥漫着橡胶鞋底摩擦地面的焦糊味和少年人特有的、混合着汗水的蓬勃气息。夏语抹了把脸上的汗珠,那被晚风吹散的只是体表的粘腻,吹不散的,是眼底依旧燃烧的、如同余烬般炽热的斗志和对未来的憧憬。
晚自习的铃声,像一道无形的闸门,将白日的喧嚣关在门外。校园被一种肃穆的宁静笼罩,只有各个教室窗口透出的、整齐划一的白光,勾勒出一个个埋头苦读的剪影。夏语却没有立刻回到自己的座位。他背着书包,脚步沉稳地穿过被暮色浸染的走廊,走向综合楼顶层那个亮着灯光的角落——文学社办公室。
推开厚重的木门,熟悉的旧书纸页气息和油墨味混合着淡淡的尘埃感扑面而来。暖黄的灯光下,陈婷依旧坐在那张堆满稿件和书籍的办公桌后,黑框眼镜滑到鼻尖,眉头微蹙,手中的红笔在稿纸上快速划动着,发出沙沙的轻响。她整个人仿佛被淹没在一座由纸张堆砌的小山里。
“社长。”夏语轻声唤道。
陈婷闻声抬起头,看到是他,脸上没什么意外,只是眼中掠过一丝“果然又是你”的了然。她放下笔,身体向后靠进椅背,揉了揉酸涩的鼻梁,语气带着点熟稔的调侃:“坐吧。这次大驾光临,又想问什么灵魂拷问?” 她指了指桌对面的椅子。
夏语依言坐下,目光扫过那堆积如山的稿件,忍不住打趣道:“还在忙啊?每次我来,好像都是你一个人在这儿跟这些稿子死磕。你们文学社不是有编辑部吗?他们都不来分担一下?”
陈婷顺着他的目光看了一眼那座“小山”,无奈地摇了摇头,嘴角扯出一个疲惫的弧度:“不是他们不帮忙。这些,”她点了点桌上的稿件,“都是编辑部从海量投稿里千挑万选筛出来的精华。我的工作,是从这些精华里,再选出适合这次校刊刊登的,以及……足够优秀的,留作下次校刊的储备粮。” 她的声音带着一种过来人的沉重,“不是每次投稿季都能遇到这么多好稿子,也不是每次都能保证质量的。得未雨绸缪啊。”
夏语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着陈婷眼底的疲惫,心中那份对文学社社长职责的认知又加深了一层。他坐直身体,眼神变得认真起来:“社长,文学社现在……具体有哪些部门?都负责些什么?你能详细跟我说说吗?” 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提问,关乎他即将面对的竞选和可能的未来。
陈婷有些意外地挑了挑眉,镜片后的目光闪过一丝欣慰的光芒。她放下揉鼻梁的手,身体微微前倾,脸上露出难得一见的、近乎“传道授业”般的耐心:“难得你第一次这么主动想了解家底。行,给你捋捋。”
她的声音清晰而条理分明:
“文学社现在的架构:社长一个,副社长两位,下设五个部门:编辑部、记者部、美编部、电脑部、外联部。”
“编辑部,”她加重语气,“是核心中的核心。负责所有稿件的初审、筛选、编辑、润色。他们就是稿件的守门人和打磨匠。记者部,负责校内外的采访任务,挖掘新闻点,写通讯稿。美编部,负责给选定的稿件配图、设计版面,让文字更生动。电脑部,负责最终的排版、校对,以及电子文档的管理。外联部,负责对外沟通、拉赞助、组织活动联络等。”
她顿了顿,补充道:“美编部和电脑部人手相对少些,很多时候工作会交叉进行。编辑部人数最多,任务也最重。但有一点,”她看向夏语,眼神严肃,“当校刊需要大量稿件而投稿不足时,编辑部的成员,包括所有文学社成员,都必须拿起笔来‘救火’!水平可以参差,但责任必须担当。”
夏语听得非常专注,脑海中渐渐勾勒出文学社运行的脉络。他追问道:“那两位副社长呢?具体管什么?”
“分工不同。”陈婷解释道,“一位副社长,主抓‘钱袋子’,负责跟学校对接经费申请、预算管理、报销审核,确保社团运转的经济命脉。另一位副社长,主管‘日常’,负责社团内部会议组织、活动策划执行、成员考勤管理、部门间协调,确保这台机器能正常转起来。”
“明白了。”夏语点点头,目光落在陈婷身上,带着一丝探究的笑意,“那陈大社长您呢?您负责什么?统领全局,运筹帷幄?”
陈婷自嘲地笑了笑,笑容里带着浓重的疲惫和一丝无可奈何的担当:“我?”她摊开双手,做了一个“包揽一切”的手势,“我什么都管。事无巨细,只要是挂上文学社名头的事情,无论是稿件质量的最终把关,经费申请的最后一搏,活动方案的拍板定案,还是哪个部门出了纰漏需要擦屁股……最终都会落到我这里。我就是那个兜底的,那个……扛雷的。” 她的语气带着一种沉重的自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