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夜色,仿佛比往常来得更急切一些,仿佛一只巨大的墨色天鹅绒幕布,被无形的手迅速拉下,笼罩了整个实验高中。教学楼灯火通明,如同一艘艘停泊在夜色海洋中的巨大航船,每一扇窗户都透出稳定而专注的光晕。大多数学生都安坐在各自的教室里,沉浸于晚自习的静谧与题海之中,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是此刻校园的主旋律。
然而,在综合楼三楼东侧,实验高中文学社的办公室,却依旧亮着与众不同的、热烈的光。这里,空气仿佛都在微微震颤,充满了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以夏语为首的文学社第100届社委干部们,依旧坚守在他们的“阵地”上。这群少年少女围坐在长长的会议桌旁,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主位那个清瘦却目光熠熠的少年身上。窗外的夜色浓重,反而更衬得室内灯火温暖,将每一张年轻而认真的脸庞都照得清晰无比。他们屏息凝神,仿佛在等待一个重要的宣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期待、兴奋和些许不确定的张力。
就在这时,晚自习的预备铃声穿透安静的校园,悠扬地响了起来,打破了室内的专注氛围。
夏语微微一顿,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个略带歉意的笑容,声音清晰地说道:“看样子,今晚确实要耽误大家一点宝贵的自习时间了。不过放心,我要说的核心内容已经不多了,不会占用大家太久的。”
他的话语轻松而坦诚,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不满或焦虑。相反,大家都用鼓励和期待的眼神看着他,示意他继续。
副社长顾澄更是按捺不住,身体微微前倾,一双明亮的眼睛里满是急切的光芒,笑道:“社长,你就别卖关子吊我们胃口了!有什么好计划、好点子,就赶紧全都倒出来吧!我们都等着呢!”
夏语看着她和其他人跃跃欲试的表情,笑了笑,不再拖延,回到了刚才被铃声打断的话题:“其实,也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计划。就是刚刚我来开会之前,和广播站的刘站长一起吃晚饭,顺便聊了聊。我就在想,我们文学社和广播站之间,有没有可能开展一些合作?尤其是……那种能为我们社里带来一些额外收入的活动。”
“额外收入?”
“和广播站合作?”
“创收?”
这几个关键词像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瞬间在会议室里激起了小小的波澜和骚动。众人脸上露出惊讶和好奇的神色,忍不住与身旁的人交换眼神,低声窃窃私语起来。
夏语抬起手,虚按了一下,脸上带着掌控局面的从容微笑:“各位,先安静,听我把话说完。现在还不是讨论的时候。”
待声音稍稍平息,沈辙推了推眼镜,率先提出更具体的问题:“社长,那你和刘学姐那边沟通下来,有什么初步的想法吗?或者说,她那边觉得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方向?”作为副社长,他思考问题总是更着眼于实际操作性。
夏语摇了摇头,坦诚道:“广播站那边的运行模式比较固定,受到的约束也多。刘站长说,任何大的变动都需要学校审批,可行性暂时看来不大。”他话锋一转,将问题抛回给大家,“所以,我才想集思广益,听听你们大家有没有其他什么好的想法?任何天马行空的都可以说,我们先不管可行性。”
短暂的沉默后,电脑部部长程砚眼睛一亮,猛地举起了手,脸上带着技术宅特有的兴奋光芒:“社长!我有个想法!”
“说。”夏语鼓励地看向他。
程砚语速加快,显然对这个想法思考过:“我们是不是可以向学校申请一间平时空置的多媒体教室?周末或者晚上固定时间,由我们文学社来运营,播放一些经典的文学改编电影、纪录片,或者有意思的科教片!向想来观看的同学收取一点象征性的门票费,比如一两块钱。这不就是一种创收吗?还能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这个想法如同一个新鲜出炉的蛋糕,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办公室里瞬间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低声讨论,大家交头接耳,交换着对这个主意的第一印象。夏语没有立刻制止,他也陷入了短暂的思考,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权衡着这个提议的方方面面。
过了一会儿,他再次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好了,各位,觉得程砚这个‘电影院’计划怎么样?都说说看法。”
沈辙率先开口,语气谨慎而客观:“想法本身很有创意,但实施起来,细节问题会非常多,也比较复杂。比如片源版权问题、设备维护、现场秩序维持、卫生打扫……”
顾澄立刻补充道:“还有播放频率怎么定?每天放肯定不现实,学校也不会同意。一周一次?还是两周一次?时间安排在周五晚上还是周末?”
“对对,还有门票定价!定多少合适?太高没人来,太低又没意义。”
“放映的影片类型也要严格筛选吧?不能什么都放。”
“安全消防问题也得考虑进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