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
马车停在门口。
张顺满脸欣喜的站在门口。
“公子您终于到了,老夫在此等候多时了。”
满脸焦急的他,手中拿着一个箱子,翘首以待。
“老张,上来,咱们去东郊靶场。”
东郊靶场。
所谓东郊靶场,其实就是在地上插着移动靶的空地。
陆军一号在长京城青石路上,稳稳的行驶着。
所谓“陆军一号”,其实就是自己那辆改装过的马车。
感受着马车的平稳,张顺忍不住赞叹不已。
一个时辰后,几人来到了一块开阔地前。
张顺将箱子打开,露出黑漆漆的零件。
他熟练的开始安装。
一分钟不到的时间,一把造型独特的步枪,出现在宋扬面前。
枪身由金属锻造,枪托纹理间还保留着复古的火焰烫印,黄铜色的击锤泛着温润光泽,与棱角分明的机匣形成奇妙反差。
枪管是XM-7步枪拆下的,表面泛着现代工业的光泽。
握把处裹着浸透枪油的皮革,边缘毛边未做精细打磨,反倒透出粗粝的工业美感。
宋扬看了一下,和所有其他国家的步枪造型,都不同。
根据工艺上的说明,弹载量25发,完全满足了这个时代的战场需求。
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坐力比较大,设计精度不够。
不过吗,这个问题并不是问题。
因为,到时候,只要在一个范围内,进行无脑射击即可。
基本上,敌人绝对是有来无回。
对于系统提供的生成工艺图,生产出来的产品。
安全问题,宋扬绝对是没有任何的怀疑。
系统出品,必属精品!
从背包里拿出子弹,压进弹夹。
宋扬对着远处的靶心,连续几个点射。
片刻后,那边的兵士举着靶心走了过来。
上面赫然出现了几个大洞。
“好,很好。”
张顺兴奋的跳了起来。
四厘米厚的实木板,被洞穿。
这要是打在鞑靼人的身上,再厚的盔甲也扛不住。
这件武器,对于这个时代,绝对是跨越时代的产物。
现在从自己手中诞生。
这一刻,一种叫做豪情的东西,从心底油然而生。
“你预计,四个月,可以出多少条?‘
”3000条应该不成问题。“
张顺信誓旦旦道。
”够了!“
帽纱胡同。
陈府。
陈维政书房。
”你是说,鞑靼人在半年后,会攻打我大月朝长宁关的南都城?“
陈维政沉声问道。
长宁关是鞑靼和大月朝边境关卡,目前驻扎了一万兵马。
长宁关一破,鞑靼大军将会是一路势如破竹,直指京都。
如果,宋扬所言不虚。
长宁关驻军,是绝无可能抵挡住对方二十万大军的进攻。
而且,以现如今大月朝的军力和财政状况。
朝廷现在都没有办法,派出更多的兵力,派往长宁关。
东南沿海,有大量的樱花国武士,时常骚扰。
东北,后锡国,对大月朝一直都是虎视眈眈。
东面,因为属国泡菜国受到樱花国的攻打。
作为宗主国的大月,在去年,已经由大将军会济,率军十万,前往水城,帮助泡菜国抵挡樱花军的攻击。
目前,朝廷能够动用的军队,只有三万左右。
加上长宁关守军一万人,一共也只有四万人。
四万对二十万,这怎么打?
况且,现在朝廷也没有太多的银子,去支撑大军的日常开销。
最为关键的是。
现在的鞑靼大军,和以前已经发生了本质的不同。
之前,鞑靼人大多是在边境烧杀抢掠后便会离开。
目前的鞑靼军队,已经开始准备了大量的攻城设备。
野心已经显而易见。
当然,这是宋扬在史书中看到的。
现在的大月朝廷自然是不知道的。
此话如果出自别人口中,陈维政自然是不信的。
但是有了前几次的神预测,陈维政已经是深信不疑了。
“大人,神器已然出了成品,下面就是吩咐工部大力赶制。”
宋扬随即将白日之事说与对方。
“一千人对阵二十万大军,这......"
“大人无需担心只要指挥得当,定叫鞑靼大军,有来无回。”
看着宋扬轻松惬意的表情。
陈维政没来由的一阵安心。
“小先生对朝廷的帮助,本相不胜感激。”
陈维政再次深施一礼。
“大人,我这么做,并非是为了大月朝廷,而是为了这大月朝1.5万万同胞。"
"不知先生对于我大月朝廷,有何看法?”
陈维政正色道。
“大人果然要听吗?”
看着对方一脸的严肃,宋扬问道。
看到对方眼中的真诚,宋扬清了清嗓子。
“”政治**,党争,官员争权夺利,导致政治效率低下,政策难以有效实施。宦官专权,迫害忠良,加速了国家的衰落。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政府财政收入困难,为了应对战争等开支,不断增加赋税,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这些,正是大月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