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走向几位科技部长的步伐从容不迫,脸上的微笑恰到好处地融合了自信与谦和。
就在她即将进入交谈范围时,眼角的余光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中国工信部的一位司长正陪同着一位满头银发、气质卓然的老者向她走来。
"艾伦总监,正好向您介绍一位前辈。"司长热情地招呼道:
"这位是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秦岳明教授。秦老对贵公司的量子通信解决方案很感兴趣。"
艾伦心中一震。秦岳明——这个名字在量子计算领域如雷贯耳,其团队在量子算法基础研究方面位居世界前列。
更重要的是,根据陆彬之前共享的机密情报,秦老的课题组与霍顿团队所在的CERNALICE实验组有着长期深度合作。
"秦院士,久仰大名。"艾伦立即上前一步,恭敬地伸出双手。
她注意到老人虽然年逾古稀,但那双透过金丝眼镜的目光却异常锐利,仿佛能洞穿表象。
"年轻人,你今天的演讲很有见地。"秦院士的声音沉稳有力,握手时出人意料的坚定。
"特别是关于量子通信实用化的思考。不过我更想知道。"
他话锋一转,声音压低到只有近处的几人能听见,"你们在工程化过程中,是否观测到过...非常规的量子退相干现象?"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技术禁区,却又带着学术探究的纯粹。
艾伦瞬间意识到,这可能是试探,也可能是某种形式的信号。
"秦院士的问题确实专业。"艾伦保持微笑,大脑飞速运转。
"在实际部署中,我们确实遇到过一些难以用现有理论完美解释的噪声模式。”
“为此我们专门建立了异常数据记录与分析流程,或许将来在适当的学术交流机制下,可以共同探讨这些有趣的现象。"
这个回答既承认了现象存在,又将讨论边界限定在"学术交流"框架内。
秦院士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从西装内袋取出一张素雅的名片,上面只有一个名字和一行电子邮箱。
"科技发展需要开放的心态,也需要审慎的智慧。"
他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你们在研究中遇到特别...令人困惑的数据模式,我这个老理论工作者或许能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
就在艾伦接过名片的瞬间,她手腕上的终端再次传来特定频率的震动——这次是陆彬的紧急编码。
她不动声色地欠身致意:"感谢秦院士的指导,IMI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
告别两位重要人物后,艾伦走进休息室隔间,快速解码了陆彬的信息。内容让她瞳孔微缩:
【果敢实验室预警:监测到缅甸方向传来异常引力微扰信号,与'包裹'谐振频率存在数学关联。埃文斯团队判断可能是远程探测新技术。】
【决策:启动'镜面'计划,已派出诱饵车队。你处需加快与学术圈建立信任渠道,秦是关键人物。】
【附:美政府过渡团队已接触我方华盛顿办事处,询问量子安全标准合作可能。局势正在复杂化。】
三条信息指向同一个事实:博弈正在全方位升级。
从缅甸丛林到华盛顿走廊,从实验室到国际会场,无形的战线正在全球范围展开。
艾伦深吸一口气,将秦院士的名片慎重收好。
她意识到,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必须在多个棋局中同时落子:
既要与时间赛跑保障"包裹"安全,又要与学界建立信任获取理论支持,还要应对即将到来的国际政治变局。
她整理了一下衣领,重新走向喧闹的会场。
此刻的乌镇,在她眼中已化作一个巨大的共振腔,每一次握手、每一个微笑、每一场对话,都可能在与遥远时空中那些看不见的波动产生着微妙的共鸣。
而她所要做的,就是在这场全球范围的共振中,找到那个能让人类掌握主动的频率。
硅谷总部,指挥中心的氛围如同精密运转的仪器,冷静而高效。
巨大的弧形主屏幕上分区域显示着乌镇会场的实时画面、缅甸丛林的地形动态图以及果敢实验室的数据流。
陆彬站在屏幕前,身影挺拔,仿佛是整个信息宇宙的引力中心。
冰洁紧盯着乌镇传来的音频波形和人员动线分析,轻声道:“艾伦应对得体,但压力不小。”
“秦院士的出现是个关键变量,他的背景与CERN的关联,可能为我们理解‘第三方’的物理本质打开一扇窗。”
“不仅仅是背景,” 冯德·玛丽接话,她面前的终端正快速比对秦院士过往论文与“幽灵”数学模型的内在逻辑。
“他的理论框架里,隐含了对时空离散性和量子引力异常的早期思考。”
“这绝非巧合。他可能比我们更早察觉到了某些……‘背景噪音’。”
另一边,张晓梅副董事长和张小慧行政总监正协同处理缅甸的危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