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彬结束与埃文斯博士的通话,房间里的空气仿佛因刚才对话中揭示的可能性而变得粘稠、沉重。
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在胸腔里沉重搏动的声音,每一次跳动都像是在为这场不断升级的危机敲响警钟。
对手的手段远超预期,从数字幽灵进化到了物理世界的“共鸣者”,这已经不仅仅是商业竞争或地缘博弈,而是触及了现实根基的挑战。
他强迫自己深呼吸,将翻涌的思绪压下去,现在需要的是绝对的冷静和精准的判断。
他重新调出缅甸地区的详细地图和实时卫星云图(通过某些非公开渠道获取)。
查侬的运输队正沿着备用路线C,在蜿蜒的丛林小道和破碎的山地间艰难前行。
那片广袤的绿色地带,此刻在陆彬眼中,却像一张被无形之力微微搅动的蛛网,任何不自然的震动都可能预示着致命的接近。
“标记……周期性脉冲……”陆彬沉吟着。
斐波那契数列——这个在自然界和数学中广泛存在的黄金分割规律,被用作信号间隔。
透露出一种非人类的、近乎优雅的精确性,同时也带着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嘲讽意味。
对方不仅在追踪,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有规律的“心跳”检测,确认“包裹”的生命状态,或许也在测量环境的某些参数。
他快速输入指令,给查侬发送了第二条高度加密的紧急讯息,讯息本身被压缩成极短的脉冲模式,混入背景噪音中:
【警报升级。‘包裹’可能已被未知技术标记,并周期性发射极微弱信号。对方追踪精度未知。】
【立即评估:能否在行进途中实施短暂、局部的强电磁屏蔽或特定频率干扰,尝试中断或干扰此脉冲信号?即使只能暂时扰乱,也可能为判断对方依赖何种追踪机制提供关键数据。】
【优先保障队伍安全,若风险过高,则放弃尝试,以最快速度抵达目的地为唯一目标。】
这条指令是在走钢丝。
任何主动的电磁动作都可能像黑暗中的灯塔一样暴露位置,但被动挨打同样危险。
这是一个风险与收益的残酷权衡,他需要查侬在现场做出最专业的判断。
几乎在同一时间,他接通了与林雪怡的专用线路,画面中的林雪怡脸色凝重,显然也一直紧盯着数据流。
“雪怡,”陆彬的声音低沉而迅速,“脉冲的规律性证实了‘标记’的可能性。我需要你立刻做两件事。”
“第一,将谐振和脉冲的所有数据,包括精确的时间戳、频率、振幅,与玛丽女士提供的‘幽灵’数学模型进行深度交叉比对。”
“不要只看吻合度,我要你寻找‘差异点’,特别是脉冲序列中可能隐藏的、超出模型范围的参数信息。”
“这些‘差异’可能是对方独特的‘签名’,或者是适应物理世界交互时产生的‘噪音’,价值可能比吻合部分更大。”
“第二,启动我们部署在东南亚地区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以环境监测为掩护),调取伏击发生地点周边区域。”
“在事件发生前后特定时间窗口内的所有可用数据——包括地磁、大气电离度、甚至非常规的次声波监测数据。”
“看看能否捕捉到与‘包裹’谐振同步的异常环境扰动。”
“我们要确认,这种‘共鸣’是需要近距离触发,还是可以远程施加。”
林雪怡立即领会了陆彬的意图:“明白。寻找‘指纹’和环境关联。我会调动所有计算资源,尽快给出分析结果。”她的手指已经在键盘上飞舞起来。
安排完这些,陆彬靠向椅背,目光再次投向窗外。
硅谷的天空依旧湛蓝,但在他眼中,这片天空之下,乃至整个星球之上,正悄然弥漫开一种无形的战场硝烟。
这个“第三方”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科技在真正未知力量面前的脆弱。
乌镇的会议,此刻更像是一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为的是在“正常世界”的帷幕下,争取资源和时间。
而真正的生死较量,正在缅甸的丛林深处和果敢的实验室里无声地展开。
他知道,查侬的回馈、林雪怡的分析、以及“包裹”最终能否安全抵达并被成功隔离,将决定下一步的走向。
他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包括……真的失去“阿尔法核心”。
但更重要的是,无论“包裹”能否安全抵达,这次事件本身已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接触点——对手第一次在物理世界留下了或许可以追踪的痕迹。
“从数字到物理……你终于稍微露出了一点痕迹。”
陆彬心中默念,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无论你是什么,只要你有行动,就必然会留下破绽。这场棋局,才刚刚进入中盘。”
他关闭了所有外部显示屏,只留下一个空白的文档。
是时候开始构思,如何将今天获得的这些惊人信息,转化为下一步全球战略调整的具体方案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