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捡漏一个废郡主,废柴少爷发奋了 > 第116章 这悖逆狂徒录不录?

四月的汴梁城,天气已有些燥热。

柳絮纷纷扬扬,打着旋儿落在朱雀门前宽敞的御街上。

一个书生风尘仆仆,肩上挎着个半旧的靛蓝包袱。

林云舟抬头望着眼前这太学正门的气派。

这便是赵清璃逼着来读的太学!

青砖黑瓦的院墙高耸,正中“太学”两个漆金大字。

门楼上鸱尾指天,门前两尊石狮子威风凛凛。

学子们着青色襕衫,进进出出,步履从容,衣带当风。

只要踏入这门槛,离她的要求就能近一些。

他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冠,大步流星朝着那气派的正门走去。

“站住!哪来的?”

门房小吏斜眼睨着他这一身风尘仆仆的行头,声音拖得长长的。

林云舟抱拳:“在下江南林云舟,此次赴京,是为参加太学外舍补录考试……”

话还没说完,就被门房嗤笑着打断。

“补录?那你走错地方了!朱雀门这儿,是内舍、上舍老爷们治学的地方!你要补录先从外舍读起。去城南、出城!去‘辟雍馆’!”

旁边几个穿着体面青衫的学子正结伴往里走,投来异样的目光,嘴角挂着掩饰不住的哂笑。

“辟雍?”

林云舟一怔,他确实不知太学还分内舍外舍还有个上舍。

读个书也分出三六九等来。

“就是城外那个大校场!”

门房不耐烦地挥手,像驱赶苍蝇。

“快走快走,别在这儿挡道!就你这模样,还想进上舍?嗤!”

林云舟脸上的神色僵了一下,搁在背后的手攥了攥。

他想起临行前,林崇礼拍着他的肩膀说:“云舟,这次去,争口气。”

也想起栖霞镇柳家院子门合上,她转身离开那一刻,心被掏空了似的失落。

他默默转身,背对着那些探究和讥诮的目光,沿着来路往回走。

包袱不重,却像压着一块石头。

出城的官道尘土飞扬,两旁的田畴刚翻新过土地,散发着泥土的腥气。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才看到一片开阔的荒地上立起的一大片恢宏的官署群。

比起朱雀门内的巍峨气派,这里的建筑倒也气派。

这里,正是三千外舍生蜗居、厮杀着往上考的“辟雍”。

补录的流程很简单,登记姓名籍贯,交上一纸由江南官署举荐的文书凭证,便被引入一处暂歇。

到了下午,他和其他三十余位补录的考生被带进一个单间。

书案后坐着一位书吏模样的中年人。

他是太学外舍生的学录,专司太学学员录取。

学录眼皮也没抬,随手丢过一张空白的卷页和一块粗砺的墨。

“一个半时辰。策论一道,《论民力何以养国本》。题纸就在卷头。”

只听见纸张翻页声和压抑的呼吸声。

阳光穿过棚顶的缝隙,投射下斑驳的光影。

林云舟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拿起笔。

他没有立刻落墨。

花石纲?

眼前掠过临安城门口,跪拜感谢郡主的那些百姓的脸。

他忽然想起有一次,他替人平了债,回临安的官道上,恰见几个粗壮衙役一路鞭打被征召的农民役工,嘴里骂骂咧咧。

“上头要的‘祥瑞’误了时辰,拿你全家的命赔也不够!”

再想起风起云涌的方腊方杰起义军,那些所谓的“反贼”,很多都是被花石纲逼上绝路的苦命人家。

那一幕,在此刻清晰地冲上心头。

笔尖落墨。

字句,像是从胸膛里憋出来,凝着他的所见所感。

“……臣闻,治国者,以民为本。民力不恤,国本焉存?窃观方腊方杰起于睦州,其众裹挟万千者,又有汪和尚者从之,岂尽皆凶顽?实乃官吏剥皮噬骨,民不堪其命,故铤而走险耳!”

“江南一地,膏腴千里,富甲天下,然民亦有疲弱喘息之时。朝廷有‘花石纲’之务,自运河而上,舳舻千里,役夫如蚁,动辄万人。州县官吏因缘为奸,名为贡奉天子,实则中饱私囊,十倍于上供!沿途州县为备‘纲船’,强征民船,勒索商贾;为采‘奇石’,拆屋毁田,鞭挞百姓如驱牛马;更有甚者,竟以‘供奉’之名,预征来年赋税,刮地三尺,鸡犬不宁!”

“……民力几何?岂堪此无休止之盘削!犹记去岁江南路旱蝗继发,饿殍载道。朝廷敕免之令甫下,而州府催逼‘花石纲’之役更急……臣尝见临安城老叟,鬻尽家私以缴‘石款’,病孙垂危而无钱延医,泣血哀告于衙前,竟遭衙役棒逐……朝廷养士,士当体国恤民。此等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之举,实乃动摇国基,非盛世所应有也!……”

墨迹淋漓,字字如钉。

写到激愤处,汗珠从他额角滚落,滴在卷页上,洇开一小团,他也不管不顾。

“……夫茶生于野,尚知时节而生息;国赖于民,当晓休养生民之力。今方腊虽平,余波未靖。若不以民为本,恤其力,安其心,则今日平睦州,焉知明日不起他州?故敢请:罢不急之务,缓苛重之征,使民有喘息之机,方为养国本、固磐石之道也!……”

最后一个字写完,林云舟重重落下笔杆,像是耗尽了全身力气。

他抹了一把脸上的汗,将答卷递到收卷先生手中。

几日后的清早,太学本部,一处窗明几净的议事厅堂内。

几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上,堆满了补录考生的答卷卷宗。

几位太学博士正埋首案前批阅,眉头或紧或松。

偶尔有人轻哼一声,将一份卷子丢在桌角;也有人点点头,提笔写下评语。

“嗤——这临安来的生员,好大的口气!”

一个瘦高博士猛地将手中一份卷页拍在桌上,引得其他人纷纷侧目。

他指着卷页某处:“瞧瞧!竟敢直斥‘花石纲’为‘不急之务’!还说什么‘官吏剥皮噬骨’?简直是大放厥词,悖逆妄言!这等忤逆的卷子,不去报官,已经是开恩了。”

他手一扬,卷页如同残叶,飘飘悠悠,落向墙角一堆被判定“不予考录”的废卷当中。

“陈博士,何事动气?”

坐在上首位置、年约四旬、气度沉稳的太学正抬起头,温声问道。

他姓秦,名正修,在太学颇有清望。

瘦高的陈博士余怒未消:“不堪入目!简直不堪入目!言语狂悖至极,置朝廷体面于何地?此等狂生,莫说录取,简直该究其口舌之罪!”

秦正修并未附和,只是目光扫过墙角那堆废卷,视线落在那份被陈博士丢弃的卷页上。

卷头“林云舟”三个字写得颇有筋骨。

他走过去,俯身拾起。

“……‘拆屋毁田,鞭挞百姓如驱牛马’……”

他默读着其中的词句,手指在纸面上轻叩。

厅堂里安静下来。

几位博士都望向太学正。

秦正修读完了全文,沉默片刻,才将卷页轻轻放回自己面前的案头。

“陈博士以为悖逆,本官却读出一股……切肤之痛。”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所言或有危言耸听之处,然所揭江南役重民艰、州县官吏借机苛暴之弊,未必是虚。且其文情激切,忧国之心难掩。策论之道,本为学子抒怀言志,若尽是老生常谈,四平八稳,不敢越圣人之言雷池半步,这‘补录’又有何意义?如何为国举荐有胆有识之才?”

他的目光扫过几位博士:“诸位以为如何?”

陈博士梗着脖子:“秦大人!他批判‘花石纲’,此乃上意所定!妄谈什么‘动摇国本’?此非狂悖是什么?!若录此等大言之人,岂非惹人非议朝廷?”

另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博士捋须沉吟。“我赞同秦大人之言。此子文笔锐利,见识确有些锋芒。虽……锋芒太过,亦可太学矫正。此才不可失。”

“正是。”秦正修微微一笑,“为国育才,怕的就是庸碌无为。只要锋芒所指,是家国社稷之弊,又有何惧?”

他拿起那份卷页。

“此篇论花石纲之弊,文虽激切,却并非空穴来风。去年江南路转运使的奏疏,也曾提及役夫之苦。至于州县盘剥,更非罕见。此子以所见所闻为据,痛陈利害,忧国之心昭昭。其论‘养民方为固本’,更是振聋发聩!”

他顿了一顿,声音沉凝了几分:“太学当为天下之胆!若连几句逆耳之言都容不下,只知寻章摘句,弄花戏柳,这‘国学之首’,不要也罢!”

他这番话分量极重,听得几位博士神情各异,陈博士脸色更是铁青。

秦正修不再多言,拿起朱笔,在那卷页天头处,郑重写下“荐一甲”三个红字,并在旁边另纸附上自己的短评,阐明荐录理由。

他整理好卷宗:“这是我的意见。既然各有主张,也罢,此卷连同其他荐录之卷,一同呈送孙祭酒大人定夺吧。”

国子监祭酒孙九思,刚刚执掌天下学政重地,位清而权重,统管太学和国子监。

他官署内的布置极为雅洁,除了一应案牍,便是堆叠如山的典籍和挂在墙上的几幅水墨丹青。

学员和博士们听说了孙大人在临安的守城抗敌英勇事迹后,对他赞叹有加。

孙禹一身常服更显其儒雅端方的气质。他接过助教呈上的卷宗,开始审阅荐录名单。

当看到秦太学正特别附上的那份卷页,他翻阅的手停住了。

“……鞭挞百姓如驱牛马……”

“……罢不急之务,缓苛重之征……”

他缓缓合上卷页。

厅中安静无声,只有博山炉里一缕檀香的青烟袅袅。

良久,孙祭酒抬起眼看向助教:“荐一甲?”

助教忙躬身:“是!秦太学正亲自荐举,定为第一等。但……其他几位博士颇有微词。”

孙九思又问此篇作者是谁?

答曰林云舟。

他一怔,忙问是哪里人士?

临安。

他沉默片刻,提笔在那荐录名单的“林云舟”名字下方,沾满朱墨的笔毫稳稳落下一点。

朱砂鲜红夺目。

“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