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妈祖教我做神女 > 第97章 盛世

妈祖教我做神女 第97章 盛世

作者:楚卿卷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2:11:47

光阴荏苒,自并肩王杨昭重返边关,已匆匆十载。

这十年,大将军杨昭之名,如同出鞘后便再未归鞘的利刃,寒光所指,所向披靡。

突厥残部被彻底逐出漠北,向西远遁;吐蕃在几次惨败后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称臣纳贡;高句丽故地亦被彻底纳入版图,设郡立县。

大唐的疆域,在李安宁手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辽阔。

然而,疆域急速扩张带来的,是治理人才捉襟见肘的窘境。传统的选官渠道,已远远跟不上帝国吞噬寰宇的速度。

面对此局,深宫中的女皇,展现了她超越时代的魄力。

她力排众议,颁布一道震惊天下的诏令:开女子科举,与男子同科考试,同榜录取!

诏令一出,并非没有非议,但声音却出乎意料的微弱。

只因这十年间,女皇的权威早已深入人心,她以无与伦比的政绩和铁腕,让所有反对者都清楚地知道,忤逆她的意志将面临什么。

更重要的是,她巧妙地将此与边疆急需人才联系起来,使得这一打破千年常规的举措,带上了“为国纾难”的正当性。

无数待字闺中或已为人妇却胸怀锦绣的女子,因此得以一展才华,涌入帝国的官僚体系,成为维系这庞大帝国运转的新鲜血脉。

与此同时,她在宗室中精心挑选了几个聪慧伶俐的孩子,有男有女,带在身边亲自教导,既是为了观察继承人选,也是向天下昭示,帝国的未来,有能力者居之,无论性别。

长安,这座当世最伟大的帝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之心。

朱雀大街宽阔足以容纳数十骑并行,两侧槐柳成荫,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使臣、僧侣、学子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东市与西市,如同两颗巨大的心脏,搏动着全球的财富。

波斯的琉璃、大食的香料、天竺的宝石、拂林的金银器……在胡商精心布置的店铺中熠熠生辉。

而大唐的丝绸、瓷器、茶叶、纸张,则被小心翼翼地装载上骆驼和马车,沿着女皇大力经营、派兵清剿维护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

新设立的市舶司井然有序地管理着海外贸易,征收关税,登记货物,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

城中旅馆林立,酒肆飘香,胡姬当垆,琵琶与箜篌之音日夜不休,勾勒出极致的物质繁华。

鸿胪寺客馆人满为患,等候觐见天可汗的使节队伍排到了数月之后。

他们不仅来自传统藩属,更有金发碧眼的拜占庭使者,裹着头巾的阿拉伯哈里发特使,甚至遥远的北欧维京人也被这东方的富庶传说吸引,冒险远航而来。

女皇下令在鸿胪寺下设“四夷馆”,专司翻译与接待,并允许各国使臣子弟入国子监学习,允许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异域宗教在指定区域建立祠庙。

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并非仅仅源于自信,更是安宁深谋远虑的一环——通过文化交融与怀柔远人,将周边乃至更远的国度纳入以大唐为中心的文化和政治秩序,减少治理成本,巩固边疆安全。

随着科举取士名额的大幅增加,尤其是女子科举的开创,长安汇聚了帝国最顶尖的智力资源。

国子监规模空前,不仅教授儒家经典,算学、律学、医学等实用学科亦备受重视。

来自各地的士子们在茶楼、书院激烈辩论,思想的碰撞催生出新的火花。

由女皇下旨、集贤院编纂的《永宁大典》正在紧张进行,旨在囊括古今一切知识。

大明宫含元殿元日大朝会。

旭日东升,钟鼓齐鸣,禁军仪仗威严肃穆。女皇李安宁身着十二章纹衮冕,接受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臣的山呼朝拜。

使臣们献上奇珍异宝、狮子鸵鸟,以最谦卑的姿态表达对这位“转世神君”的敬畏。

关于女皇乃神仙临凡的传说,通过官方渠道和民间演绎,已深入人心。

不仅神化了皇权,更使得她的政令推行起来阻力大减,万民景从。

在这片繁华之下,各地官仓粮食堆积如山。

新式农具和先进耕作技术的推广,使得“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成为现实。

乡村田野,阡陌纵横,农夫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努力耕种不仅能养活全家,更是陛下考核里正、县令的重要功绩,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奖赏和晋升。

这煌煌盛世,并非天赐,而是女皇李安宁精心擘画和治理的结果。

她不仅拓展了帝国的疆界,更重塑了帝国的灵魂。

万国来朝,不仅是武力征服的结果,更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领先所产生的强大向心力。

在这片她亲手缔造的、前所未有的繁华图景中,她端坐于大明宫之巅,宛若神明,静静地注视着属于她的,也是属于整个时代的荣光。

朔风凛冽,吹拂着边关孤城的旌旗。

杨昭独立于城楼之上,望着东南方向,那里是遥远的长安。

他手中拎着一囊烈酒,仰头灌下一大口,灼热的液体顺着喉咙烧入肺腑,却暖不了那颗沉寂已久的心。

十年的风霜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唯有那双望向长安的眼眸,在醉意朦胧中,依旧藏着不曾熄灭的光芒。

他举起酒囊,向着那片看不见的宫阙遥遥一敬,随即猛地将剩余的酒泼洒在脚下的城墙之上。

下一刻,他翻身上马,狠狠一夹马腹,黑色的骏马如同离弦之箭冲入苍茫暮色,将所有的思念与挣扎都甩在身后。

不久,宫中赐宴的恩典与犒赏抵达边关。随行的,还有女皇身边一位极受信任的近侍。

那近侍并未多言,只是恭敬地呈上两样特别的赏赐:一坛泥封完好的桑落酒,以及一个用明黄锦缎包裹的阳羡茶。

杨昭屏退左右,他拿起那包茶,在掌心掂了掂,又看向那坛御酒,沉默了良久。

盼他……归去?

这无声的询问,带着她一如既往的、不容忽视的关切。

他最终没有开启那坛酒,也没有冲泡那包茶。

酒意呛人,怕勾起更多无法承受的回忆;茶香清远,更衬得他此刻心境荒芜,配不上那份期许。

他唤来近侍,声音平静无波:“代我回禀陛下,昭,谢陛下赏赐。”

然后,他走到帐外,俯身,从脚下捧起一掊土,用一方素帕仔细包好,递了过去,“边关苦寒,无以为献,唯有此土,聊表……臣镇守边疆之志。”

他告诉她,他在这里,守着她的江山。

他爱她,那份爱意并未因时光流逝而消减,反而在无数个孤寂的日夜中沉淀得愈发深刻。

正因如此,他才更觉得,她仿若九天神明,合该高坐明堂,光芒万丈,不应再为他这个凡俗之人的情感纠葛而烦扰。

远离,或许是对彼此最好的成全。

长安,大明宫内。

安宁听着近侍的回禀,目光落在那方包裹着边关泥土的素帕上,她沉默着,久久不语。

忽然,她广袖一挥,那方素帕散开,带着边塞气息的泥土簌簌落下,撒在了光洁如镜的金砖地上。

“朕让他去边关,可没让他十年不回!”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压抑,让周围侍立的宫人瞬间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出。

她看着地上撒落的泥土,胸口剧烈起伏了几下,最终,还是挥了挥手:“都退下。”

当殿内只剩下她一人时,她缓缓蹲下身,将那些散落的泥土一点一点地扫拢起来。

她将收集起的泥土倒入一个白玉钵中,加了少许清水。

渐渐地,一个模糊的、小小的泥人雏形在她掌心呈现,那轮廓,依稀是记忆中那个纵马扬鞭、意气风发的青年将军模样。

她看着掌心这个粗糙的泥人,指尖轻轻拂过那并不清晰的面容,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终是逸出了唇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