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铸链”工程第一批“揭榜挂帅”项目取得的零星突破,其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层面。它像一束强光,骤然穿透长期笼罩在省产业界上空的迷惘与质疑,让许多人看清了方向,也点燃了蛰伏已久的能量。
风向骤变,暗流汹涌。曾经对“揭榜挂帅”这种“草根模式”嗤之以鼻的几位学界泰斗,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弯。其中一位材料领域的院士,亲自给周亦菲打来电话,语气不再是以前的矜持与审视,而是带着几分急切:“周主任,第二批榜单什么时候出来?我们实验室有几个好苗子,一直憋着劲想干点实事!” 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风投机构和民营企业,嗅觉更为敏锐。他们看到那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团队不仅拿到了真金白银,更获得了与“链主”企业直接对接、进入真实应用场景的宝贵机会,立刻意识到这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政策风向。指挥部办公室咨询热线几乎被打爆,邮箱里塞满了各种技术方案和合作意向。
变化最显着的,是那些曾被反复动员却始终顾虑重重的“链主”企业。陕重集团再次充当了急先锋。集团董事会经过激烈辩论,最终拍板:在新一代智能矿用装备的研发设计中,强制要求规划使用经过指挥部认定、处于验证期的国产核心部件,并全面开放内部测试平台和部分历史工况数据,供配套企业进行针对性优化。集团董事长在内部会议上敲着桌子说:“别再抱着‘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老黄历了!等别人卡脖子的时候,哭都来不及!现在省里搭台,我们就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其他几家大型装备制造国企见状,再也坐不住了。生怕一步慢,步步慢,导致在未来供应链竞争中陷入被动。短短一周内,几家企业的供应链负责人、技术总监轮番拜访指挥部,门槛几乎被踏破。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任务,而是主动提出需求,探讨联合攻关的可能。一位以保守着称的国企老总,甚至在私下场合对周亦菲感慨:“周主任,不瞒你说,以前觉得这是上级压下来的政治任务,心里有抵触。现在看明白了,这哪是任务?这是给我们送来了破除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金钥匙’!谁先打通,谁就掌握了下一个十年的市场主动权!”
省委定调,战局升级。这股自下而上涌动的热潮,立刻被秦宇轩敏锐地捕捉到,并迅速转化为更高层面的战略推动力。在紧接着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他借听取“强基铸链”阶段性汇报之机,将议题引向了更宏阔、更深刻的层面。
“同志们,‘强基铸链’初战告捷,几个点的突破,意义重大!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路子是可行的!”秦宇轩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但是!”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这仅仅是开始,是星星之火。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这点星火,形成燎原之势!”
他站起身来,走到巨大的全省产业布局图前,手指划过那些代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区块。
“下一步,我们的战略必须升级!”他斩钉截铁地说道,“第一,要由‘链’及‘群’!不能只满足于攻克一两个关键零部件,要围绕我们的优势产业链,下大力气培育和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打造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生态。招商部门要立刻转变思路,从‘地毯式招商’转向‘精准滴灌’,开展产业链招商!”
“第二,要‘软硬结合’!”他的手指重点敲了敲图上代表电子信息、软件服务的区域,“在攻克硬件制造难关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工业软件、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要鼓励我们的制造业企业,勇敢地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从卖产品向卖‘产品 服务’转型,实现价值提升!”
“第三,要‘双轮驱动’!”他的声音愈发激昂,“既要发挥大型‘链主’企业的牵引作用和规模优势,也要激发千千万万中小微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灵活性。要在融资担保、市场开拓、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他们更精准、更有效的支持,形成‘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涨’的良性循环!”
他回到座位,总结道,声音沉静却蕴含着千钧之力:“归根结底,现代产业体系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个企业、单项技术的竞争,而是生态系统优劣的竞争!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土壤肥沃、阳光雨露充沛,能让各种创新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能让大中小企业彼此赋能、协同共生的优良产业生态!这,才是我们‘强基铸链’工程的终极目标!”
这番高屋建瓴的论述,如同一声惊雷,将“强基铸链”从单纯的技术攻关和供应链补短板,瞬间提升到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全省发展动能的战略高度。与会常委们神色凝重,他们知道,这意味着更深层次的资源整合、利益调整和格局重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