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清晨,省委办公楼三楼的走廊里,“政策与信息化研究室”的铜色门牌在朝阳下泛着光。作为新挂牌的部门,崭新的门牌格外醒目,路过的干部不时驻足打量,低声议论着这个整合了多项核心职能的新机构。
秦宇轩、赵科、孙工三人并肩站在门牌前,目光里满是期待。这里,将成为他们把基层实践推向全省的新“阵地”。
“三位处长,陆主任在办公室等你们呢。”清脆的声音打破宁静。身着浅蓝色衬衫的苏晓快步走来,胸前的工作牌写着“研究室秘书 苏晓”。她抱着一摞文件,笑着补充:“我的办公室就在主任隔壁,以后日常协调、文件流转都找我。”
秦宇轩点头回应,几人一同走向走廊深处的办公室。
研究室共设五间独立办公室,沿走廊两侧排列:最东侧是主任办公室,紧邻的是苏晓的秘书办公室;西侧三间分别对应三个核心处室——政策制定与执行督导处、流程优化与系统建设处、技术适配与应用推广处。
每间办公室都宽敞明亮,靠窗摆着深色木桌,墙角立着铁制文件柜,配着旧藤椅。桌上的烫金铭牌清晰标注着岗位与姓名,明确了三人的新身份。
“先到我办公室碰个面,等会儿申请会议室开工作会。”陆振邦的声音从主任办公室传来。推门而入,身着深灰色中山装的他正整理材料,身形挺拔,眼神沉稳。
“我是陆振邦,研究室主任。”他主动伸手,语气诚恳,“你们在试点县的成绩我早有耳闻,以后咱们分工协作,把工作推到全省。”
林书记随后进门,补充道:“陆主任有十二年基层经验,又懂顶层设计,能把试点经验和全省规划精准衔接。”
简单寒暄后,陆振邦看向苏晓:“去对接省委办公厅,申请三楼302会议室,上午十点用。再把职能分工材料油印10份,开会前取回来。”
“好的,马上办。”苏晓迅速记下,转身出门。省委会议室由办公厅统一调配,申请流程便捷。不到十分钟,她就返回汇报:“会议室和材料都安排好了。”
上午十点,众人准时到302会议室集合。
这间中型会议室陈设朴素,墙面刷着米黄色涂料,正前方挂着白色幕布,墙角摆着老式投影仪,需要提前预热。深棕色实木会议桌边缘有些磨损,桌上摆着搪瓷杯和话筒,是各部门常用的小型会议场地。
陆振邦坐在主位,苏晓在旁记录,秦宇轩、赵科、孙工依次落座,桌上放着刚取来的油印材料。
“研究室的核心任务是‘搭框架、定标准、推落地’,五个岗位要各司其职、紧密联动。”陆振邦打开投影仪,手绘的职能分工图投在幕布上。
他指向秦宇轩:“政策制定与执行督导处,要结合试点经验定全省政策标准,每季度督导,确保政策不跑偏。”
接着看向赵科:“流程优化与系统建设处,整合试点系统模板,建运维基础,规范技术标准。”
最后对孙工说:“技术适配与应用推广处,建设备适配数据库,搞技术培训,解决企业‘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
陆振邦又看向苏晓:“你负责统筹协调,整理基层反馈,每周出《需求清单》。我抓顶层设计,对接部门争资源。”
任务明确后,各岗位迅速行动。
秦宇轩回到办公室,立刻召集三名下属开短会。桌上的试点县问题台账堆成小山,红色标签标着“政策解读模糊”“补贴标准一刀切”等问题。
“分县梳理共性问题,三天内拿《政策执行标准草案》初稿。”秦宇轩语气坚定。
接下来两天,办公室里满是书写和讨论声。他们细化各领域补贴细则,创新提出“三级政策解读机制”:县级做专业解读,乡级转成“家常话”,村级入户讲解。
第三天一早,秦宇轩拿着修改后的草案找陆振邦。陆振邦翻看后建议:“加个‘成本浮动系数’,兼顾山区和平原的种植成本差异。”
按此修改后,草案在屏山县征求意见时,县企办主任老何激动地说:“这个系数太懂基层了!以后政策推行肯定顺。”
另一边,赵科的处室也在紧锣密鼓地工作。他带领技术团队,整合清河县的“简易语音模块”、安泽县的“数据汇总模板”,还新增“政策执行预警清单”,通过传真发整改建议。
陆振邦协调省电子工业局的技术人员加入,解决了系统稳定性和偏远地区适配难题。
“系统模板测试适配率达95%!”赵科拿着记录汇报。陆振邦叮嘱:“下周去南和县试点,我已和县委沟通,用考核要求和实用性打消部门顾虑。”
果然,南和县各部门起初不愿配合,看到实际成效后,主动对接系统搭建。
孙工的处室里,临时实验间摆满设备零件。他带领团队研发“行业专属采集器”,却发现企业因成本犹豫。
陆振邦得知后,立刻对接财政厅,争取到补贴:企业仅承担30%费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