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返十八岁:我的学神之路 > 第121章 集训营的星轨

国家集训队的报到地点,设在京郊一处绿树环抱的科研基地。林晚照拖着行李箱走进宿舍时,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这里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二十名物理竞赛选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天才的傲气与无声竞争的紧张感。她不再是省赛时那个需要证明自己的黑马,而是被期待的国手之一。

“Ipho终极备战任务发布:【世界的舞台】。目标:在集训全程保持综合排名前十五,最终代表国家出战。奖励:积分 3000,解锁‘国际视野’资料库,系统将完成首次重大升级。”任务的难度与奖励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她刚安顿好,就被通知前往实验室进行初步能力测试。推开实验室厚重的门,各种精密仪器闪烁着幽微的光,空气中弥漫着低温液氮和电路板特有的气味。而在那群穿着统一训练服、正在调试设备的少年中,一个清瘦挺拔的背影,让她的呼吸骤然停滞。

沈倦。

他穿着简单的白色实验服,正微微俯身调整一台低温恒温器的参数,侧脸在实验室冷白色的灯光下,线条依旧冷峻,但眉宇间少了些许曾经的沉重,多了几分属于研究者的纯粹专注。他似乎感受到了门口的动静,抬起头,目光穿过几台仪器,准确无误地落在了林晚照身上。

没有久别重逢的戏剧性,没有惊愕,甚至没有一丝波澜。他的眼神平静得像深秋的湖面,只是极其轻微地对她颔首示意,仿佛他们昨天才刚刚在学校的实验室分开。然后,他便重新低下头,继续手头的工作,仿佛她的出现,与一台需要校准的仪器并无本质区别。

这种过分的平静,像一根细小的冰刺,轻轻扎了一下林晚照的心。她预想过各种重逢的场景,唯独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平淡无波。

集训的生活是高强度且高度封闭的。每天超过十二小时的课程、实验和讨论,内容直指Ipho的理论与实验极限。授课的老师清一色是来自顶尖高校的教授和往届金牌得主,信息密度极大。林晚照必须调动全部精力才能跟上节奏。

沈倦作为特聘的“学生助教”(据说是因为他对某些前沿实验设备的熟悉度远超常人),偶尔会参与实验指导。他的讲解依旧精准、简洁,不带任何多余情绪,对所有队员一视同仁。一次,林晚照所在的小组在搭建一个复杂的微波共振实验时,被一个关于“腔体模式匹配”的问题卡住,尝试多次都无法获得理想的信噪比。

沈倦巡视过来,听了他们的困惑,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拿起一旁的矢量网络分析仪,快速测量了几个参数,然后指着屏幕上某个相位的微小异常,淡淡道:“馈线阻抗失配,导致反射波干扰。检查一下SmA接头的拧紧力矩,所有接口需要达到统一标准,误差不能超过0.1牛·米。”

他的手指虚点在屏幕上,距离林晚照操作鼠标的手只有几厘米。她能闻到他身上那股熟悉的、混合着淡淡清洁剂和一丝冷冽金属的气息,心跳不受控制地加快。但他始终没有看她,说完便转身走向下一组,留下他们面面相觑。

按照他的提示,他们重新检查并拧紧了所有接口,问题果然迎刃而解。吴浩(他也成功入选)忍不住低声感叹:“这也太细了……他是怎么一眼就看出来的?”

林晚照没有回答,只是默默记录着实验数据,心底却泛起一丝复杂的涟漪。他依然是那个站在更高处的引领者,只是如今,他们之间隔着的,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是可以凭借努力去追赶的阶梯。他的平静,或许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将她真正视为“同行者”的、更为严格和公平的态度。

一周后,第一次阶段性排名公布。林晚照排在第12名,一个安全但并不突出的位置。沈倦高居榜首,分数断层领先。看着排名榜,林晚照没有气馁,反而更加燃起了斗志。她开始更加主动地找教授提问,在小组讨论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在一次关于“量子纠缠度量”的晚间沙龙上,与一位以思维犀利着称的队友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激烈辩论,虽然最终未能说服对方,但其清晰的逻辑和敢于挑战的勇气,赢得了在场几位教授赞许的目光。

她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开始主动塑造自己的学术人格。这一切,都被坐在角落安静翻阅文献的沈倦,用余光尽收眼底。在她辩论最激烈时,他翻动书页的动作曾有过一瞬极其细微的停顿。

集训期间,家人每周一次的电话成了她最重要的能量补给站。母亲总是絮叨着家里的琐事,让她不要惦记;父亲的话依旧不多,但会问她钱够不够花,需不需要寄什么东西;奶奶则每次都要强调:“晚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别光顾着学,记得吃饭睡觉!” 这些朴实无华的关心,像温暖的溪流,冲刷着高强度训练带来的疲惫,让她始终记得,在她追逐星辰的路上,身后永远有坚实的土地和守望的灯火。

一次全真模拟实验考试,题目是测量一种极端条件下材料的超导转变温度,过程极其繁琐,对环境稳定性和操作精度要求近乎变态。林晚照在最后一步进行数据拟合时,发现一组关键数据存在无法忽略的异常跳动,导致曲线无法闭合。时间所剩无几,周围已经陆续有同学提交报告。

焦躁感开始蔓延。她强迫自己冷静,反复检查实验记录,猛地想起沈倦在某次指导时随口提过一句:“极端条件测量,往往最大的误差来源不是仪器,而是被忽略的环境涨落,比如地脉动或电源纹波。”

地脉动?她立刻调出实验室环境监测的实时数据记录,果然发现就在她采集那组异常数据的时间段,有一个微小的、但明显超出背景噪声的地震动事件!她立刻在实验报告中详细标注了这一情况,并附上了环境数据作为佐证,说明了该组数据的不可靠性,并基于其他可靠数据给出了转变温度的合理范围。

交卷后,她心里有些没底。这种做法很大胆,甚至可能被判定为“找借口”。成绩公布时,她惊讶地发现,自己非但没有被扣分,反而因为“展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误差源的敏锐洞察力”而得到了额外的加分。主教练在点评时特别提到了她的处理方式,称之为“研究者应有的素养”。

那天晚上,她在基地的林荫道上偶遇了正在散步的沈倦。月色如水,树影婆娑。他停下脚步,看着她,依旧是那副平静的样子,但开口说的话却让她愣在原地:

“地脉动那个点,处理得不错。”

这是他重逢以来,第一次对她个人表现的直接肯定。没有多余的修饰,却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圈圈涟漪。

“是你提醒过的。”林晚照轻声说,抬头对上他在月光下显得柔和了几分的眼眸。两人之间隔着一步的距离,晚风吹拂,带着青草的气息。

“嗯。”他应了一声,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那里面似乎有什么情绪极快地闪过,快得让她无法捕捉。“Ipho的实验环境更复杂,这类干扰会更频繁。保持这种警惕性。”

他说完,便继续向前走去,与她擦肩而过。没有回头。

林晚照站在原地,看着他融入夜色的背影,心里那点因他平静态度而产生的失落,悄然消散了。他不是无动于衷,他只是换了一种更内敛、更符合他如今身份的方式在关注她,引导她。这种藏在专业严谨下的细微关注,比任何直白的言语都更让她心动。

集训的日子在汗水和思维的碰撞中飞逝。林晚照的排名稳步上升,最终稳定在前十。她与沈倦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默契。他们会在讨论课上就某个问题持不同意见,会在实验室里为某个技术细节进行简短的、高效的交流,但私下里,依旧保持着距离。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划分着“战友”与“过往”的界限。

就在集训接近尾声,最终出战名单即将确定的前夕,系统冰冷的提示音再次响起:

“系统升级完成。新模块‘国际视野’、‘科研协作’已加载。检测到特殊隐藏任务线索:【星轨交汇】。任务描述:与特定目标在Ipho赛场上,于各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绩,并产生一次足以影响彼此未来学术路径的深度思维共振。任务奖励:未知。(提示:此任务与系统核心升级及宿主长远发展高度相关)”

星轨交汇?特定目标?深度思维共振?

林晚照的心猛地一跳,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窗外,那个在图书馆灯火通明的窗边,正伏案疾书的清冷身影。

难道……系统指的,是他?

而在图书馆里,沈倦放下笔,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窗外沉沉的夜色上。电脑屏幕上,是一封刚刚写完、尚未发送的邮件,收件人是他mIt的导师。邮件的末尾,他写道:“……关于非线性拓扑光子学中的边界态调控,我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许可以与经典的Ab效应结合,这得益于近期观察到的一些……非常规的解题思路带来的启发。”

他端起旁边已经冷掉的咖啡,抿了一口,苦涩的味道在舌尖蔓延。

脑海里,却不合时宜地浮现出刚才在林荫道上,月光下那双明亮而坚定的眼睛。

他垂下眼帘,遮住了眸中一闪而过的、极其复杂的情绪。

那条他亲手划下的线,似乎正在某种力量的牵引下,变得模糊不清。

最终的名单即将公布。

而一场跨越重洋、关乎未来的“星轨交汇”,似乎才刚刚拉开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