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 > 第6章 家人

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 第6章 家人

作者:石谷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06:14:01

林鸿彬踩着夕阳的余晖下了斜坡,晒场上正撒着欢儿的几个半大孩子围坐在竹编簸箕旁,指尖翻飞着颠石子,清脆的石子碰撞声在空气中荡开。

可一瞧见他这个生面孔,孩子们瞬间停了手,小脑袋齐刷刷转过来,乌溜溜的眼睛里满是好奇,直勾勾盯着他身上那套与村里人截然不同的衣裳。

村里人的穿着大多是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裤,肘部、膝盖处还打着层层补丁,透着过日子的俭省;而林鸿彬一身军绿色制服,布料挺括,衣裤边角齐整,连半道补丁的影子都没有。

他心里明白,这几个孩子该是自己的堂弟堂妹,可记忆里没存下他们的名字,贸然打招呼反倒显生分,便只朝他们温和地点了点头,径直推开了自家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进门把行李往餐桌旁的木椅上一放,他扬声喊了句:“奶奶,爷爷,我回来了!”

话音落下的瞬间,连他自己都愣了愣 —— 这声呼唤里带着难以言喻的孺慕之情,顺口得像是练习了千百遍,连带着地道的家乡方言,也没有半分他先前臆想中的卡顿与生涩。

说到底,他是与这具身体原主的记忆融合在了一起,而非彻底取代,那些刻在骨子里的情感,早已悄悄融入了血脉。

厨房里正飘着饭菜香,爷爷坐在灶膛前添柴,火光映得他满是皱纹的脸暖融融的;奶奶则系着蓝布围裙,站在灶台前颠勺,锅里的青菜发出滋滋的声响。

听到孙子的声音,老两口当即放下手里的活计走了出来。

爷爷还端着几分长辈的矜持,只是眼神里的笑意藏都藏不住;奶奶却急着上前,一手攥着锅铲,一手紧紧拉住林鸿彬的胳膊,微微仰起头打量着他的脸,声音里带着几分哽咽:“黑了,也瘦了。”

刚说完这三个字,奶奶的眼眶就红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下掉,嘴里反复呢喃着:“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林鸿彬心里一酸,他知道,自己这几年没回家,奶奶的心就没踏实过 —— 儿子早年牺牲在战场上,一去不回,如今独孙又在部队里,常年见不着面,这份牵挂几乎压得老人喘不过气。

他望着奶奶鬓角又添的白发,喉间微微发紧。

奶奶用袖口飞快抹了把脸,又露出惯常的慈笑:“乖孙,肯定还没吃饭吧?赶紧坐,我再去煮几个地瓜凑凑,让你多吃点。”

自林鸿彬母亲走后,他便是奶奶一手带大的,老人对他向来多几分宠溺,“乖孙” 这两个字,一叫就是二十几年。

说着,她转头朝还站在原地的爷爷嗔道:“老头子,杵在那儿干嘛?还不把乖孙的行李提去房间!”

爷爷在外头是受村里人敬重的老革命,说话办事都带着股威严劲儿,可在家里却总板不起脸 —— 他亏欠奶奶太多了。

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里,他鲜有时间顾家;后来独子上了战场,再也没能回来;连唯一的孙子,也早早去了部队。家里的里里外外,全靠奶奶一个人撑着。

“奶奶,不着急。”

林鸿彬笑着拦住转身要进厨房的奶奶,弯腰打开带来的行李袋,从里面拎出一个布袋,

“奶奶,这是我从部队带回来的海产干货,晚上咱们煮点尝尝鲜。”

“哎!好!” 奶奶伸手接过油纸包,又转头朝爷爷吩咐,“老头子,你去给小彬收拾床铺,我去处理鱼干!”

话音未落,人已经脚步轻快地进了厨房,刚才的愁云仿佛一下子散了。

爷爷这时才走到林鸿彬身边,目光落在他叠得整整齐齐的军被上,又扫过他胸前 —— 军装领口处空空的,没别军章。

老人毕竟是老革命,眼神毒辣,当即就看出了不对劲,语气平静地问:“说吧,是不是在部队犯了什么事?”

林鸿彬没敢在信里提转业的事,此刻也只能含糊应对。

“爷爷,我是主动申请转业的。” 林鸿彬斟酌着开口,“我觉得回地方,说不定更能发挥我的本事。”

他可不敢说实话 —— 总不能告诉爷爷,自己是来自未来的穿越者,与原主的记忆融合后,还带着一个神秘空间,留在部队里施展不开;

更不能说,他是打着给两位老人养老的旗号申请转业的,万一老人知道了,怕是会愧疚,觉得是自己耽误了他的前程。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回来的路上,我去了趟县武装部,国雄叔帮了忙,工作应该很快就能定下来。不出意外的话,是去青云山知青林场当场长。”

“青云山知青林场啊……” 爷爷重复了一遍,眉头微蹙,神情里带着几分复杂,“这场长,可不好当啊。”

看这模样,爷爷显然知道些林场的情况,却没再多说,只是拍了拍林鸿彬的肩膀。

林鸿彬没追问,反而笑着说:“哪儿的工作都不好做,正因为不好做,做好了才显得我有本事不是?”

爷爷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忍不住加重了拍他肩膀的力道:“好!有志气!走,收拾床铺。”

林鸿彬跟着爷爷进了房间。

床是老式的明床,床头床尾雕着缠枝莲纹样,刷着暗红的漆,虽有些年头,却依旧透着精致;床楣上还描着金字:丙戌年九月。

这是林鸿彬父母结婚时打的床。

房间里的家具也都是配套的 —— 一张书桌、一个衣柜,还有两把带靠背的木椅,全都擦得一尘不染。

林鸿彬看着这整洁的房间,心里暖暖的,不用问也知道,两位老人这些年一直盼着他回家,连他的房间都时时打扫着。

“小彬,今晚先凑合用这草席,明天我再拿去晒一晒,散散潮气。” 爷爷边铺床边说。

“好的,爷爷。” 林鸿彬走上前,想帮忙却被爷爷拦了下来,只好站在一旁,看着老人忙碌的背影。

晚饭很快就做好了。

主食是浓稠的地瓜粥,飘着淡淡的地瓜香;配菜是清炒芥菜、腌萝卜干,还有一盘炒黄豆 —— 这些都是家里常吃的下饭菜。

不过今晚多了道菜:几条烤得金黄的鱼干。那是奶奶把鱼干直接塞进灶膛里烤的,外皮带着点焦脆,咬一口满是咸鱼的咸香。

南方的山村大多是同姓聚居,石谷村也不例外,全村人都姓林,往上数几百年,都是同一个祖宗。

解放前,村里还是宗族式管理,依托着村头的宗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矩;即便到了现在,邻里之间也依旧热络得像一家人。

林鸿彬回来的消息,傍晚就传遍了院子里的几家。

晚饭过后,近三十口人陆陆续续聚到了他家的厅堂里,围着中间的火盆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

没办法,整个公社都还没通上电,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的,实在没什么消遣;尤其到了冬天,天寒地冻,缺衣少被的,围着火盆烤火聊天,成了最惬意的事。

今儿赶上林鸿彬回乡这新鲜事,大家更是来了兴致。

年纪大的老头们围着爷爷,老太太们则拉着奶奶。

年轻些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干脆围在了林鸿彬身边,问题一个接一个:“啊彬哥,你在部队里坐过飞机吗?飞机到底长啥样啊?”

“火车为啥叫火车?是不是长得特别大,听说能拉好多人呢!”

“部队里是不是天天能打枪?打枪的时候好玩不?”

这年头交通不便,在外工作的人一年半载也难回一次家。

村里的教育条件也有限,能念完高中的人没几个,考上大学的更是屈指可数 —— 林鸿彬是第二个,第一个早就带着全家迁去了城里,再也没回来过。

院子里的长辈大多是半文盲,念过私塾的没几个;解放后出生的堂弟堂妹们虽说都上过学,可受时代影响,也没能走出这座大山。

村里的年轻人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少,对山外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围着林鸿彬问个不停,直到火盆里的炭火渐渐熄灭,才恋恋不舍地散去,院子里慢慢恢复了安静。

第二天一早,林鸿彬吃过早饭,见爷爷已经出门溜达,奶奶正站在灶台边洗碗。

林鸿彬便走了过去,轻声说:“奶奶,今天我想去祭拜下爸妈,我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您帮我准备下,这碗我来洗。”

说着,他伸手从奶奶手里接过了还没洗完的碗。

奶奶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眼眶微微泛红:“哎,你是该去拜一拜了,我这就去准备。”

她用围裙擦了擦手,转身走出了厨房。

没一会儿,奶奶拎着一个竹篮子回来,眼睛红红的,显然是想起了早逝的儿子儿媳,偷偷抹了泪。

“我就不去了,你把柴刀和锄头带上,坟头的草该除了。”

奶奶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压抑的哽咽。

林鸿彬心里一酸,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奶奶,只能点了点头,接过篮子,又去后门口拿了柴刀和锄头,转身出了门。

他父母的墓地在村子东边的荒山上,因为两人都是年纪轻轻就突然离世,没能入林家的祖坟,便在荒山上立了两座独立的坟墓。

山路弯弯绕绕,两旁长满了杂草和低矮的灌木,一路上要经过村里的农田。

田埂上干活的村民见了他,都热情地打招呼,林鸿彬一一回应着,走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到了墓地前。

父亲的墓其实是座衣冠冢 —— 当年父亲牺牲在金门,遗体埋在了当地的 “万军营”,再也没能魂归故土,这座墓里,只葬着他生前穿过的一件旧军装。

林鸿彬放下篮子,先拿起锄头,仔细地把墓前的杂草锄干净,又用柴刀砍断了那些遮住墓碑的树枝,让两座坟墓露得干干净净。

做好这些,他从篮子里拿出祭品 一一摆在墓碑前;接着点燃三炷香,插在坟前的泥土里;又拿出一叠纸银,在火盆里慢慢烧着。

等纸银烧尽,他对着两座墓碑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低声说:“爸,妈,我回来了,以后我会好好照顾爷爷奶奶,你们放心吧。”

说完,他又静立了片刻,才收拾好东西,转身往回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