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 > 第305章 山区和平原地区真是两重天啊

76 年的 1 月,湿冷的寒风刮在人脸上生疼,顺着衣领往骨子里钻,掠过蒲阳地区,把每一寸土地都裹进刺骨的寒意里。

内阁首辅逝世的消息传开了!

一时间,全地区的空气都像被冻住了,老人们坐在小椅子上,手里攥着没屁股的烟,却半天没点燃,只是望着远处的山,眼神里满是哀伤;连平日里吵闹的孩子,也被大人按住肩膀,不许奔跑打闹。

这个刚开头的新年,裹上了一层浓得散不去的哀伤。

76年的除夕是1月30日,青云山的过年一如往年,没什么变化。但孩子多了,气氛也热闹了许多。

这年一过,平静就被打破了。

大年初五刚过,古邑公社的路上就多了许多陌生的身影。

他们穿着干部服,背着帆布包,从全省各个地区赶来,脚步匆匆地往青云山水稻育种基地去,又很快散到古邑公社的各个角落。

原来,上级下了通知,要求各地派人员来学习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学好后回本地推广,还明确了每个地区的育种任务和面积要求,连育种水田都得自己想办法向当地生产队租借。(备注1)

这下,古邑公社一时间农业干部云集,每天都有人找到公社办公室,拉着党委书记杨国石的手,软磨硬泡想弄一片离石洋大队近的育种田。

古镇竟有点数百年前县治所的风光了。

青云山这边的热闹还没过去,蒲阳地区就闹起来。

林鸿彬去蒲阳城关汇报工作,见着地委肖书记时,对方的眉头拧得比上次更紧,脸色沉得像要下雨,连说话都少了往日的耐心。

匆匆汇报完,就赶紧告辞,转头去看望老领导蔡德海。

蔡德海是元旦前刚调到地区任革委副主任的,见林鸿彬进来,他原本紧绷的脸放松了些,笑着起身:“鸿彬来了,快坐!”

“蔡主任,恭喜恭喜,自家晒的花生,恭贺您高升了!”林鸿彬递上手里用报纸包的纸包,里面是自己晒的花生。

“哈哈哈,托福托福!都是组织安排。”

蔡德海接过纸包,随手拆开,抓了把花生放在桌上,又给林鸿彬倒了杯热茶。

拉着林鸿彬,花生就茶,聊起了家常。

从青云山熏鸭的做法,说到孩子的教育;林鸿彬说两个孩子最近爱认字,拿着小木棍在地上写;蔡德海就笑着分享自己孙子读书的趣事,说孙子认会一个字就举着课本跑过来炫耀。

两人半句没提外头的局势,仿佛那些混乱都与他们无关。

临走时,蔡德海突然叫住林鸿彬:“鸿彬啊,你下次来,能不能搞几颗西番莲的苗给我?我想在院子里种种,听说开花还好看。”

“好嘞!下次我准给您送过来,保证是壮实的苗!” 林鸿彬爽快地答应了。

走出革委会的大门,林鸿彬心里有些感慨--蒲阳地区早期认识的老领导跟他还是比较亲近,但要么回部队了,要么离休了,比他级别高的,在岗的也就剩下这一位了。

这一年多,蔡德海从县委副书记到书记,再到地区地区任革委副主任,老同志算是得偿所愿,整个人都平和了许多,大概是等着国家安排离休,想安安稳稳过晚年吧。

转眼到了开学的时候,县城里却乱成了一锅粥,林鸿彬放心不下祝晓燕,特意开了车,亲自送她去学校。

到了学校门口,看着祝晓燕进了校门,他没多停留,又匆匆往回赶。

城里乱,但山里还算是平静。

安排来青云山学习育种的人员就陆陆续续报到了--他们背着棉被、卷着草席,手里提着脸盆、搪瓷缸,有的还带着书本和笔记本,一个个脸上满是期待。

林鸿彬认真的阅读了上头下发的文件,这些其他地区的育种员要在这里学习5个月左右,一直到早稻收获为止。

他们算非脱产,学习期间社队要按同等劳力给予评工记分。

每月国家发给生活补贴15元,口粮按生产队分配定量标准带足,国家每月补贴20斤成品粮。

来的人大多是青年,但也掺了几位少年,有公社或大队农技员,也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但都是初中以上的学历。

一开始,先集中学基础知识。

农科所的老师拿着黑板,在院子里开课,第一次讲到“恢复系”“不育系”“保持系”这些词时,底下一片安静--大多数人都是懵的,你看我,我看你,眼神里满是疑惑。

尤其是那些还没结婚的年轻人,听到老师解释“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时,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低着头,不敢看身边的人,连手里的笔都停住了。

好在老师很快解释:“大家不用紧张,咱们这里学习的技术不算复杂。

‘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稻种,不用你们培育,恢复系用的是咱们本地的‘蒲阳一号’,你们要学的,就是怎么把父母本种好,让它们的花期能凑到一块儿。”

这话让大家松了口气,教室里的气氛也活跃起来,学习的劲头也足了。

林鸿彬也抽空去听了几节课,坐在最后一排,手里拿着笔记本,偶尔低头记几笔--他虽然一直关注育种,但这些专业的细节,他是真的不懂,这次听老师讲,倒也学了不少新知识。

林鸿彬也去听了几节课,还是让让学了不少育种的专业知识。

老师在课堂上掰着手指头讲细节:“首先要算好日子,错期种植父母本,不能一起种,不然花期对不上。后期还要靠水肥管理,动态调节它们的生长进度。

长快了,要适度烤田;长慢了,就多施肥,多灌水。”

“等花期匹配上了,就该人工拉花粉了。”

老师拿起一根尼龙绳,比划着,“一般两个人一组,拉紧一根 50 米长的尼龙绳,分别站在稻田的两端,然后用力往中间跑,尼龙绳划过父本的稻穗,就能把雄蕊的花粉弹出来,让它落在母本的雌蕊柱头上。”

“还有啊,水稻开花集中在上午 10 点到 12 点,这两个小时是最佳时间,每片稻田每半小时就得拉一次,不能偷懒,不然花粉少了,结实率就低了。”

“不育系有特殊的生理现象,叫卡颈--一大截稻穗包裹在叶鞘中无法外露,就像被卡住了脖颈,以至于稻穗上的颖花无法顺利接受来自父本的花粉。这个时候就要人工‘剥苞’。”(备注2)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模拟剥苞的动作,手指轻轻分开,生怕大家听不懂,还特意找了株草,现场演示给大家看。

......

农科所的老师一条一条讲得细致,学员们听得认真,时不时有人举手提问,院子里满是求知的氛围。

等集中学习结束,开始播种的时候,去年培训出来的技术员,还有一直跟育种中心合作的生产队技术员,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很快的被各地区来的育种队瓜分了,也享受到老技术员的待遇了。

青云山育种中心的活儿,不止水稻一件。

植物方面,今年还要向各方提供一大批的百香果苗、油茶树苗、桑树苗等,甚至还有现在就向他们定茶树苗和各种水果树苗的。

动物方面,除了鸡鸭鹅猪外,各种野鸡苗也得的交付--那些毛茸茸的小家伙,挤在竹筐里,叽叽喳喳叫着,精神抖擞的,等着被供销社的车运走。

林鸿彬还征得生产队同意,开始对村里果园里的部分果树进行嫁接改造。

前几年,林鸿彬他们对山上的野柿子嫁接改造还算成功,去年收获了不少柿子,又大又甜。村民们也试过吃了一些,这次改造,大家都很支持。

山里的人忙着农活,从早到晚泡在田里、果园里,汗珠子落在泥土里,心里想着的都是种苗、收成;

可山外的各级机关,却在忙着“整”活:突击发展党员、突击提拔干部,成立民兵指挥部。

发展党员,原本要考察半年、一年的,现在一天就办完了手续,连谈话都只是走个过场;

突击提拔干部,原本没到年限、没够资历的,也一下子升了职,办公室的牌子换得比谁都快;

听到从平原地区传来的消息,林鸿彬心里满是感慨。

山区和平原地区真是两重天啊!

一边是泥土里的希望,一边是混乱中的迷茫,隔着几座山,却像隔着两个世界。(备注3)

(审.核了好多个小时,删了好多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