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事堂巡查的风波暂时平息,但压在张伟团队头上的巨石(字面意义和象征意义)并未移除。刘执事的裁决给了他们喘息之机,但也定下了一个月的死线。效率,成了他们能否活下去的唯一关键。
王莽走后,张伟没有让队员们立刻继续蛮干。他让大家围着那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了几十米的青岗石坐下,召开了第一次“项目复盘暨效率提升研讨会”。
“刚才我们移动这块石头,用了多久?”张伟开门见山。
赵铁柱挠挠头:“怕是有……大半个时辰?”
“从采石场里面挪到这里,不到五十步。”张伟用树枝在地上画出一条短短的线,“照这个速度,一天能搬几块?一个月又能搬几块?够完成任务吗?”
冰冷的数字让刚刚升起一丝希望的队员们再次沉默。
“我们必须更快!”张伟斩钉截铁,“刚才的方法证明了可行,但太粗糙,浪费了太多时间和力气在调整方向和防止石头失控上。”
他再次启动“流程图之眼”,回顾刚才搬运的全过程,寻找每一个可以优化的节点。
“首先,杠杆撬动环节,支点的选择可以更精确,减少无效撬动次数。”
“其次,滚木的直径和光滑度需要改进,减少摩擦力。我们可以挑选更直、更硬的木材,甚至想办法弄点动物油脂涂抹。”
“最关键的是运输环节!”张伟的目光投向那几根简陋的圆木,“我们不能一直靠人拉肩扛,风险太大,速度太慢。我们需要一个……‘运输平台’!”
“运输平台?”赵铁柱等人一脸茫然。
张伟拿起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简易的雪橇状结构:“我们可以做一个坚固的木架,底部装上打磨光滑的滚木。把石头撬上去固定好,然后人在前面拉,这样不仅更省力,而且更容易控制方向,速度也能提上来!”
这个构想超出了赵铁柱等人的认知,但他们无条件相信“张哥”的脑子。
说干就干!
接下来的两天,张伟团队没有急于搬运石头,而是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工具研发”和“路径优化”上。
赵铁柱和李四负责按照张伟画的草图,砍伐合适的树木,制作更结实的杠杆和那个古怪的“运输架”。张伟则亲自带着王五和赵六,仔细勘探从采石场到栈道起点的整条路线。
他拿着炭笔在一块相对平整的树皮上绘制简易地图,标记出每一处陡坡、弯道、沟壑以及可以利用的平坦地段。他甚至在几处较长的陡坡旁,发现了前人遗留下来的、略显残破的木制减速装置(类似简陋的刹车),稍加修复或许就能利用。
“流程图之眼”结合实地勘察,一条相对最优的“青岗石运输路线图”在他脑中逐渐清晰。哪里需要全力加速,哪里需要谨慎慢行,哪里可以借助惯性,都被一一标注。
第三天,改良版的工具准备就绪。一个底部嵌着三根精心打磨过、涂抹了少量搜集来的松脂(替代油脂)的滚木的简易木撬,以及几根更符合力学结构的硬木杠杆。
再次面对一块新的青岗石。
“杠杆组,上!”张伟指挥。
改良后的杠杆,支点精准,赵铁柱和李四只用了之前一半的时间和力气,就将巨石撬起了足够的高度。
“滚木组,垫入!”
“固定绳索!上木撬!”
随着命令,巨石被顺利转移到了那个看起来依旧简陋,但结构合理的木撬上。绳索牢牢捆缚。
“拉!”
赵铁柱和王五在前方拉起牵引绳,张伟和李四在两侧辅助控制方向。
奇迹发生了!
加了滚木的木撬在拉动下,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声响,虽然依旧沉重,但比起之前纯粹靠滚木移动,省力了何止一倍!而且方向稳定,不再像之前那样随时可能失控翻滚!
沿着张伟规划好的路线,避开明显的坑洼,利用下坡惯性……这块青岗石的移动速度,明显提升!
一个时辰后,这块石头被安全运抵栈道起点指定位置时,耗费的时间只有第一块石头的一半不到!而且队员们虽然依旧累,但远没有第一次那种脱力的感觉。
“成功了!张哥!真的成功了!”赵铁柱看着那块静静躺着的巨石,激动得声音发颤。效率提升一倍,意味着他们生存的希望大增!
张伟脸上也露出了些许笑容。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队员们对流程越来越熟悉,工具进一步改良,效率还有提升空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伟团队如同精密的机器,严格按照优化后的流程运作。天不亮出发,傍晚归来。每天的目标从最初的一块,渐渐提升到两块,甚至向着三块迈进。
他们的怪异举动和那个奇特的“木撬”,也引起了其他在附近做任务的外门弟子的注意。起初是好奇和嘲笑,但当他们看到张伟团队真的能稳定地、以远超常理的速度将青岗石运送到位时,嘲笑变成了惊异,惊异又变成了深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