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三国,我怎么成了华雄? > 第46章 草原筑城的“水泥狂想”与东进计划的“民族融合大乱炖”

水泥的成功,如同在张承本就躁动不安的心里又添了一把干柴,燃起了熊熊的“基建之魂”。渔阳城内日夜不休的施工噪音,在他听来简直比宫廷雅乐还要悦耳。眼看着主干道一天天变硬,城墙一天天变厚,他叉着腰站在城头,只觉得胸中豪情万丈,恨不得立刻把全天下都糊上一层水泥。

这股子狂热,自然很快蔓延到了草原。

阎柔原先驻扎的那片水草丰茂之地,如今成了张承实践“草原城市化”的第一个试点。按照郭嘉的规划,这里将修建一座简易的水泥城池,规模不大,暂时只能容纳五千人,主要功能是作为军队的临时驻扎点和草原贸易的中转站。

消息传到草原,阎柔和他麾下的骑兵们听得一愣一愣的。筑城?用那种灰色的、能变硬的泥巴?在草原上?

当第一批满载着水泥熟料、石灰、砂石和各种筑城工具的车队,在严纲的大嗓门吆喝下,浩浩荡荡开进草原时,当地的胡人牧民们纷纷骑着马前来围观,眼神里充满了好奇与……一丝看傻子的怜悯。

“这汉人太守是不是打仗把脑子打坏了?”一个老牧民叼着烟袋,用胡语对同伴嘀咕,“在草原上盖石头房子?冬天冻死,夏天闷死,哪有帐篷舒服?”

他的同伴深以为然地点点头:“还说是给军队住?咱们草原上的勇士,天地就是营帐,要这硬邦邦的壳子做什么?”

然而,当王铁柱带着他的工匠团队,指挥着士兵和部分被“征用”的胡人俘虏,开始打地基、搅拌水泥、垒砌墙体时,围观群众的态度渐渐从质疑变成了震惊。

只见原本松软的草地上,先是挖出了规整的沟槽,然后倒入搅拌好的灰浆,混合着石块,很快便凝固成了坚实的地基。紧接着,用木板做模具,将水泥砂浆灌注进去,一层层垒高,不过十来天工夫,一圈敦实、粗糙但绝对结实的灰色城墙雏形,便如同雨后蘑菇般,“长”在了辽阔的草原上。

虽然这城池规模不大,造型也堪称“古朴”(其实就是四四方方一个盒子,毫无美感可言),但其建造速度和质量,还是让习惯了逐水草而居的胡人们大开眼界。

阎柔骑着马,绕着初具雏形的城池转了好几圈,忍不住对前来视察的张承感叹:“主公,此物……果真神奇。若以此城为依托,囤积粮草,驻守兵马,日后草原贸易、乃至用兵,都多了个坚实的支点。”

张承得意地拍拍刚刚凝固、还带着潮气的城墙:“这才哪到哪!等以后水泥多了,老子给你在这草原上修它个十座八座!连成一条线,看哪个不开眼的胡人部落还敢来打草谷!”

他这话声音不小,周围一些懂汉话的胡人俘虏和牧民听了,脸上都露出复杂的神色。

城池的修建并非一帆风顺,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一些胡人俘虏和前来帮忙的牧民,对水泥这玩意儿充满了“创作欲”。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汉人工匠非要把它弄得方方正正,于是趁监工不注意,偷偷在城墙拐角处用水泥捏了几个歪歪扭扭的羊头、马头雕塑,美其名曰“守护神灵”。

王铁柱发现后,气得吹胡子瞪眼,拎着瓦刀就要去铲平,却被闻讯赶来的张承拦住了。

张承看着那几个抽象派风格的动物雕塑,嘴角抽了抽,最终还是大手一挥:“算了算了!留着吧!也算是……民族特色!体现了我们渔阳包容并蓄的胸怀!”

于是,这座被张承随口命名为“定北堡”的草原小城,从此就拥有了几个画风极其不协调的“城垛守护兽”。

更离谱的是,一些胡人工匠试图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融入建筑设计中。有人在规划中的“军营”区域,坚持要留出大片空地用来“拴马”,差点把营房挤到城墙根;还有人试图用水泥浇筑一个巨大的、中空的“敖包”,里面点上长明灯,结果因为结构计算失误,水泥敖包在凝固过程中轰然垮塌,差点酿成事故。

张承看着这一片“鸡同鸭讲”却又异常和谐的施工场面,哭笑不得地对郭嘉说:“奉孝,你看这算不算……文化融合过程中的阵痛?”

郭嘉揣着袖子,笑眯眯地看着一个胡人老汉正努力向汉人工匠解释为什么帐篷门要朝东南方向开:“阵痛未必,热闹倒是真的。主公,以此看来,您那‘民族大融合’的宏图伟业,怕是任重而道远啊。”

“定北堡”的工程热火朝天,渔阳郡内的东进计划也正式被提上了日程。

郡守府书房内,巨大的(相对这个时代而言)兽皮地图铺开,上面用朱砂粗略地勾勒出了右北平以东的大片区域——辽西、辽东、玄菟、乐浪、带方以及三韩地区。

郭嘉用他的酒葫芦指了指地图:“主公请看,如今袁本初正与黑山贼张燕在太行山麓纠缠不休,无暇北顾。刘幽州仁厚,但求安稳,不会主动生事。鲜卑经初冬一败,数年内难成气候。此时正是我军向东拓展,收取辽西、辽东的天赐良机。”

张承摸着下巴,眼睛放光:“辽西、辽东……听说那边汉胡杂居,没什么像样的势力,就是一盘散沙?”

“正是。”田楷接口道,“公孙度虽在辽东有些根基,但其主要精力放在应对高句丽和安抚内部,且名义上仍尊奉朝廷。我军若以‘收复汉土,安抚百姓’为名进军,阻力不会太大。”

关靖也补充道:“据商队带回的消息,辽西郡如今更是混乱,大小豪强各自为政,胡人部落时叛时附。若能取下此二郡,不仅可得土地、人口,更能获得辽东湾的出海口,于贸易、水军皆有大益。”

张承听得心花怒放,仿佛已经看到无数的土地、人口、财富在向他招手。但他很快冷静下来:“兵力呢?老子现在满打满算就五万骑兵,守家尚且勉强,还要分兵东进?”

郭嘉微微一笑,早已成竹在胸:“主公岂不闻‘化胡为汉’?乌桓人骁勇,尤善骑射,正可弥补我军弓骑兵之不足。可择其精壮,打散编入各军,许以同等军饷、战利品,严明军纪,一视同仁。如此,短期内便可扩军至八万骑。待拿下辽西、辽东,那里汉胡杂居,人口不少,正好可以填充我军兵力与劳力。”

“吸纳乌桓人?”张承皱了皱眉,“能靠谱吗?别到时候阵前倒戈。”

赵云此时开口道:“主公,云在草原与乌桓人交手多次,知其性情。乌桓人重诺,慕强。只要主公待之以诚,律之以公,赏罚分明,彼辈必能效死力。况且,将其打散编入,以老带新,亦可防其抱团生事。”

张承想了想,觉得有理。毕竟历史上用胡人当兵的例子也不少,关键看怎么用。

“好!那就这么办!”他一拍桌子,“阎柔对草原各部熟悉,让他去办这件事!挑选愿意归附的乌桓部落精壮,先行招募……嗯,就先招个三五千人试试水!夏侯兰管好军纪问题,不能出现汉胡民族矛盾。”

兵源的问题有了眉目,更大的课题接踵而至——如何真正消化这些新占领的土地和人口?光靠武力征服显然不行。

郭嘉再次献计:“欲要其地,必先安其民。辽西、辽东汉胡杂处,矛盾已久。主公可双管齐下,一曰‘通婚’,鼓励汉军将士与当地胡女结合,官府给予田宅、赏赐;二曰‘教化’,设立学堂,强迫胡人孩童入学,学习汉话、汉字,灌输‘炎黄子孙,皆是一家’之念。同时,派遣熟悉农耕的汉人,教导部分胡人定居耕作,使其逐渐脱离游牧,适应城郭生活。”

张承听得连连点头,这思路简直太对他胃口了!民族融合?文化认同?这不就是他穿越前那个伟大国度一直在做的事情吗?虽然过程肯定很漫长,还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方向绝对正确!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美好的未来:胡人骑着马射着箭,嘴里喊着“之乎者也”;汉人士兵吃着火锅唱着歌,旁边坐着胡人老婆……

“妙啊!”张承兴奋地搓着手,“就这么干!等拿下辽西,老子就颁布‘民族融合令’!汉胡通婚者,免税三年!送水泥新房一套!胡人孩子不上学的,爹妈罚款!不,是全家不给分草场!呃……好像有点粗暴?不管了,先搞起来再说!”

田楷在一旁听得直捋胡子,眉头微蹙,显然觉得有些政策过于激进,但见张承和郭嘉都兴致勃勃,也不好直接泼冷水,只得委婉提醒:“主公,教化之事,宜缓不宜急,当以怀柔为主,循序渐进,方是长久之道。”

张承大手一挥:“田老放心!我懂!萝卜加大棒嘛!听话的给糖吃,不听话的……就让他去修水泥路!劳动改造最光荣!”

计划已定,整个渔阳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阎柔开始在草原上甄选愿意归附的乌桓部落,开出的条件优厚,确实吸引了不少在严冬中艰难求存的小部落。招募工作进行得比预想中还要顺利,很快,第一批三千名乌桓骑兵便被补充进了赵云的骑兵序列,开始了艰苦的“汉化”训练——学习简单的汉话指令,熟悉汉军旗号、阵型,当然,最重要的是背诵那几条简单粗暴的军规。

与此同时,向东渗透的侦察骑兵也开始频繁出动,辽西郡的地理情报、势力分布图被不断完善,送到了张承的案头。

看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大好局面,张承心情舒畅,连带着看那尊摆在书房角落、右手偏大的水泥雕像都顺眼了几分。

这一日,他正对着地图yy着未来横扫辽东的英姿,郭嘉溜达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封书信。

“主公,糜芳又来信了。”郭嘉将信递上,“这次他说,若是我们愿意提供‘英雄血’的徐州代理权,他兄长糜竺可以帮忙联络徐州工匠,为我们打造……嗯,‘跨海征东’所需的战船图纸。”

张承接过信,扫了几眼,嗤笑一声:“这糜子仲,消息够灵通的啊!老子这东进计划刚有点苗头,他连战船都替我想好了?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郭嘉笑道:“商人逐利,嗅觉自然灵敏。不过,战船之事,确可未雨绸缪。辽东若下,与三韩、乃至倭地隔海相望,若有水军,进退自如。”

张承摸着下巴,若有所思:“战船……这玩意儿比水泥还复杂吧?咱们现在连个像样的码头都没有……”

“所以,糜家的提议,倒也不是不能考虑。”郭嘉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至少,可以借此摸摸糜家的底,看看他们到底有多大诚意,又能提供多少助力。”

张承想了想,点点头:“有道理。那就回信给糜芳,就说……合作可以谈,但老子要派个人去徐州亲眼看看他们的‘诚意’和实力!让……让李敏去!他算账精明,不容易被糊弄!”

郭嘉拱手:“嘉这就去安排。”

郭嘉离开后,张承再次将目光投向地图东面的广阔区域,只觉得雄心勃勃,豪气干云。

“水泥城有了,混合部队也要有了,下一步就是辽西、辽东……老子这摊子,真是越铺越大了!”他自言自语,随即又摸了摸似乎又开始隐隐作痛的肚子,“就是这胃口,得再练练……下次庆功宴,可不能再吃撑了。”

他的“从良”之路,看来注定要在不断的折腾、扩张以及与肠胃的斗争中,轰轰烈烈地继续下去了。而渔阳这台刚刚因为水泥而加速的战争机器,已经将炮口,缓缓转向了东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