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65章 毒士再献捧杀计,奉先领旨入金门/

清晨的长安像被人用冷水泼醒。

雾色薄,城根发白,宫城上头一圈金沿被天光擦得微微发亮。太师府里,火候比天色要足,暖阁炭盆烧得红,铜壶里药香翻滚,像一条看不见的蛇,绕梁而行。

李儒站在窗下,细听壶口的“咕嘟”。他掌心按着一卷折成三叠的竹简,眼神却落在窗纸上那一圈被热气蒸出的水痕里。足音自后传来,沉而不稳,像一头吃饱的兽压在地上走。董卓掀帘,紫貂裘裹着一身油光,笑未至,气先到。

“文优,昨夜眠得好极。”董卓一边坐,一边用手指在案上敲打,“美人之礼,明日之明日,便要堂皇正大。哈哈!”

“太师洪福。”李儒躬身,语气温和,眼底却深了一层,“堂皇之礼要定,堂皇之势更要定。”

“何意?”董卓眯起眼。

李儒把竹简摊开,指尖轻触其上三行字:“捧其名、夺其权、缚其身。”他把三行字再合成三声极轻的短笑,“名,给他极盛;权,从他手中轻轻挪开;身,用‘礼’缠住——缠得他动弹不得。”

董卓的笑倏地大了一寸:“捧杀?”

“捧杀。”李儒点头,“温侯爱面,更爱名。昨夜他在府前怒冲冠,落人眼里叫‘悍’,落小人嘴里叫‘不敬’。若今日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以天子之名发‘金门诏’,请温侯入宫领旨——‘执金吾兼直殿中’,并赐‘狮蛮锦袍’与‘辟邪佩剑’。他得名分,天下喧喧称‘温侯荣宠’;他进金门,须按宫制,兵权移交殿外,画戟不得入内,赤兔不得踏级。权从此一分为二:名在他身上,实在太师手里。”他顿了顿,又低声,“且以‘直殿中’之名,令其驻守金门、玄武门一线,离郿坞远一程,离温侯府也远一程。绳,便从远处开始勒。”

董卓听得直拍扶手,笑声像油锅里滚出来的泡:“妙!妙极!且再赐他府第,越大越显眼,让他日日被看,日日被赞——但所部宿卫军都交出来,换殿中内侍与羽林。哈哈!捧着哄着,叫他以为自己站在天上,脚却不在地上!”他笑着笑着,忽又压低了声音,“只是……他昨夜落我‘父子’匾?”提起这事,董卓眼底掠过一丝阴冷,“不打,难平气。”

“太师。”李儒把声音压成一缕丝,“捧杀之功,在于‘不打’——至少眼下不打。今日之怒,留给明日之明日的‘笑’去杀。”他将竹简第三折展开,轻轻一弹,竹骨发出“啪”的脆响,“明日凤仪亭,众目之下,赐婚、合礼——名正。名既正,他再怒,众口也会说:‘温侯妒色,轻礼。’那时打,不迟。”

董卓嘿然,肥指慢慢松开,似被这三个字按住了心火。他大手一挥:“就依你!金门诏,立刻起草。用天子口气!”

“是。”李儒收起竹简,转身吩咐近侍笔墨。他在心里又添了一句:天子口气,太师笔意。

——

午前,城里就有风从太师府往外吹。不见人,只见影——穿着青布的脚夫挑着红绫边的帖子,沿街而行;见到人多处,便停一停,让人瞧个清楚。铺子里的小厮探出头来,识字儿的口快:“金门诏?请温侯入宫受敕!”茶肆里老客一把抓住消息,往桌上一拍:“好!温侯有名气——呵,昨夜还怒冲冠呢!”话头落下,笑声、惊叹声、冷嘲声一齐放开。

司徒府里,王允捻着袖口的边,对着案上那枚天元点看了一阵。门外靴声响,他道了声“进”。陈宫先一步入内,抱拳:“司徒,太师府出诏,金门请旨,封温侯执金吾,兼直殿中。”

“直殿中?”王允目光一凝,“好一手‘捧杀’。”他手背的筋一条条绷起,“金门是礼,玄武是兵。兵从此与礼相系,权经此一挪,心就空了一寸。”他顿了顿,压下心口的寒,“凤仪亭不改。连环到此,正好借风。”

“温侯那边?”陈宫问。

“先看他走哪一步。”王允起身,“若他去,便在金门里‘加一手’;若他不去,便把‘不敬’两字放大,逼他不得不去。”他说到“加一手”时,眼神微亮,“进宫要按礼,不得佩重器。但宫门之内,尚有一道‘金水桥’,桥上禁军皆属殿中监。殿中监有谁?”他微微一笑,“我有一年故交,在其中做过典簿。”

陈宫会意:“借桥。”

“借桥。”王允轻轻吐出,“桥上人不动,桥下水动。让他以为水静。”

——

温侯府内,昼光从槐荫间落下来,截在廊柱上,斑驳如棋。吕布把两封帖子摊在几上,一封绛边,一封黑缘,印泥在阳光里发着淡红。他没有坐,负手在地毯边缓缓来回。陈宫站在侧门阴影里,目光追着他脚尖的起落。

“执金吾。”吕布开口,声音不高,“直殿中。”

“名极盛,礼极隆。”陈宫接道,“兵却被挪走一半。”

“他以为我爱名。”吕布停住,指节压在帖子封缝上,慢慢用力,“我爱的是谁的手握着刀。”纸缝被捺出一道浅浅的凹线,他却未撕开。半晌,他笑了一下,笑意薄得像刀刃上的霜,“去。”

陈宫抬眼。

“去。”吕布重复,眼神冷静得近乎残忍,“他要我入金门,我就踩着他的礼进——但我的刀,不交在门外。”他把手轻轻伸到背后,指尖摸到甲缝里贴着的一柄短刃,“画戟留在殿外,戟影随我入殿。”

“殿中监的人——”陈宫欲言。

“桥上有旧人。”吕布目光略略一动,“司徒会借。不借也罢,桥下的水够冷,冷得人以为它不动。”他忽然偏过头,望向门外,“她——会来么?”

陈宫明白他指的是谁。他摇头,又点头:“她或许会。不是为你,是为‘笑’。”

“笑也行。”吕布轻声,“他最怕的,是‘笑’。”

屋子里静了一瞬。他低头,指尖在绛边帖子的封痕上按了一下,印泥微微渗开,像一朵被压碎的红花。

他忽然抬手,把黑缘帖子抛回几上:“赏梅,不去。”又把绛边帖子拿起,拧成一卷,“金门,去。”他出门前一瞬,指背随手摸过那块被他踢碎的“父”“子”二字匾。两半木片互相背对着躺在角落里,木刺翘起,像两张互不相见的脸。他没捡,只淡淡扫了一眼,转身,披风一振。

赤兔在槐影里打了个响鼻。吕布翻身上马,缰绳一抖,铁蹄碎雪。

“温侯入金门——”有人在街角低声惊呼,很快又压住,改为更低的窃窃,“昨夜还怒冲冠呢,今日就领旨?这人……难猜。”

“难猜方为可畏。”陈宫在门槛上看着背影淡去,像看一柄刀把自己插进了鞘里,“愿他手稳。”

——

宫城之前,金水桥铺着新雪,桥栏下的金水冻了一层薄冰,风一吹,冰面细细颤动,像在暗地里呼吸。金门阙前,朱漆门钉一排排,光亮从日里移到阴里,又从阴里移出一线。殿中监的内侍立在台阶两侧,白衣黑履,手执无字白羽扇,扇面空白,像是把“礼”二字立在风里。

“温侯到——”司礼监尖细的嗓音拖出尾音。

吕布勒住赤兔,马蹄在一尺之外停住。他下马,顺手将缰递给亲随。两名执戟内侍含笑上前,恭恭敬敬伸手:“温侯,宫规‘不佩重器’,戟须留殿外。”吕布低头,看着他们指间的礼,“有规矩。”他把画戟送到亲随手里,指尖在戟镡上轻轻一掠,像摸过一段冰。

随着“重器”交出,另一名内侍又俯身:“马亦不得入阶。太师命,赤兔赐温侯为‘殿前第一马’,另建厩于金门侧。”这话说得好听,意思却是把马也圈在他们的地盘里。吕布笑了笑,未置可否。

他迈上台阶,步幅不急不缓。第七阶,风从袖口里钻进去,贴着他手臂那柄短刃吹了一下,刃身冷得像忽然醒来。他心里那道“断史回声”也在此时轻敲一下:“旧史在金门内改行。”他没抬眼,只让那声音像风一样过。

金门内是金銮前廊,廊顶大脊上盘着一条镏金螭龙,舌头吐得很长。殿中监引着他穿过一线阴影,阴影里有人影一闪,立刻又倏然隐去。是王允的人,还是李儒的人?他不看,用余光数了一数步,数到第三十二步时,他停了一瞬,鞋底下传来一声轻响——不是石缝,而像冰面裂了一条发丝粗的线。

“温侯。”前引内侍回头,笑得弯腰,“太师在偏殿候旨。天子少安。”

“天子少安。”吕布重复,语气像刚刚握了一把沙,“太师多喜。”

偏殿帘影微动。董卓披着紫貂,坐得稳稳,笑得肥脸起光。他身侧案上摆着两样东西:狮蛮锦袍,辟邪佩剑。锦袍光纹如流,佩剑玉环生寒。董卓抬手,声音洪亮:“奉先!天子顾念先功,赐尔执金吾,兼直殿中,赐锦袍、佩剑。”他说到“赐”字时,眼里有一线玩味的冷。李儒站在他身后半步,袖中手指轻轻敲着——一下一下,像在敲一个尚未收口的骨缝。

吕布上前两步,抱拳:“谢恩。”他低头受袍、受剑。锦袍压在臂上,沉得很稳;佩剑在手里,寒从玉环处渗出来。他眼角掠过王允的人影——廊柱后,一个瘦削的典簿官假作记账,袖口露出一线青。他记住了那条青——桥上人不动,桥下水动。

“奉先。”董卓的声音忽而柔和,像把油从锅沿上抹了一圈,“昨日之事,父子之间,一笑而过。”他说着,目光垂到了吕布的靴尖上,“父子之名,常常有龃龉。你我同心,天下何忧?”

“同心。”吕布抬眼,笑意薄,“父,子。”他把两个字一字一顿,说得很慢,慢到可以听见每一笔划在空气里落下的声音。董卓听不出锋芒,只觉自己被捧着,便笑得更大。

“来人——”董卓挥手,“赐坐,赐酒!温侯于殿前守直,今日留宿金门侧殿,明日之明日,凤仪亭祈福,百官同贺!”他说“留宿”二字时,眼角有一丝不易觉察的阴影闪过——留宿,意味着人留在宫里;人留在宫里,就要按宫规;按宫规,就在他眼皮子底下。

“遵命。”吕布不动声色。他接过酒,不饮,把盏在手里慢慢转。盏心的酒像一小片流动的镜子,把董卓的脸扭成一团。他看着那团油光,忽然笑得更薄:“太师,金门侧殿,风大,铃多。恐夜里‘兵甲相击’,惊扰圣心。”

董卓一愣。这个词他昨夜被人说过一回——“兵甲相击”。他不喜欢这个词,觉得它像两块寒铁互相磨。他皱了皱眉,随即又展开来,大笑:“有我在,谁敢!”

李儒在他身后,眸光一动:这人说话,句句有钩。风、铃、兵甲……他在朝谁说?在提醒谁?他把袖中的指节轻轻合了合,示意殿中监:“金门侧殿,铃撤一半。”

殿中监领命。

——

午后,金水桥上人声如沸。新任执金吾直殿中的消息从宫里像热水一样泼到城外:有说“温侯得志”;有说“太师胸襟广”;更多的人只忙着在茶碗上敲出一圈圈声来,像要把这件事当成明日的话头。从城西到城东,所有的风都往凤仪亭那边吹。

司徒府里,王允叫来那名旧识典簿官,低声吩咐:“桥上先让,桥下水退;金门铃撤一半,玄武门增一半。夜里务要‘兵甲相击’。”典簿官点头,心里佩服:这位老司徒将人心与风声当作兵用——铃声也是兵、笑声也是兵。

“还有——”王允沉吟了一下,“温侯今晚留宿金门侧殿。门内,我不好递信;门外,有人可递信。”他说“有人”时,目光定在一处更远的地方,那处只有风。

那个人,自然不是别人。

——

天将昏,金门侧殿的灯一盏盏亮起来。铃撤了一半,另一半仍在风里轻响,声细如丝,像有无数小虫子在咬人耳骨。殿中暖气足,窗外却是清冷。吕布把锦袍挂在屏风上,单衣而坐。佩剑搁在案上,玉环向着灯,灯光在玉上绽成一朵花。他伸出指腹,轻轻覆在玉上,寒意顺着皮肤一点点往心口爬。

“温侯。”殿外传来低低的唤声。

他抬眼。门半掩着,门缝里是一截薄薄的影。影子走进来,行至灯下,才显出颜色——素衣红绫,鬓畔青簪,白羽扇不在手里,似乎藏进袖中。她一言不发,先向北一拜,向天一拜,再向他一拜。

“谢——”她的声音很轻,“让贤。”

这两个字像两枚细针穿过灯焰,焚出一圈小小的黑花。吕布笑了笑,笑意被灯影切成两半:“我未让。”

“妾替太师谢,让贤。”她抬眸,眼底冷得像水,“这一拜,不是为你,是为‘笑’。”

“笑。”吕布重复,声音更轻,“我也在等。”

她忽然上前一步,衣角轻轻掠过案,玉环上的光一闪。她伸出手,指节极白,指尖却热,按在那朵玉光上,低声道:“风会教我。”她这句话落下的瞬间,殿外铃声恰好乱了一息——像风忽然找到了门缝。

吕布忽然伸手,扣住她的手腕,力道不重,也不轻:“他留我在殿。”

“妾知。”她把手抽回去,指尖擦过他的掌心,留下极细的一线热,“你在殿里,便有人盯着。你在殿外,便有人盯着。盯着你的人怕你看不见笑,妾便把笑送到你眼前。你看见后——就当作没看见。”她转身欲走,走到门边,又停下,像被谁拽住了衣角。她回头,眼里忽然有了一瞬可见的软,“别让绳,勒到你的喉咙。”

“我拿绳勒他。”吕布笑。

她也笑,不过一瞬,笑意就跌进灯影里。门开合,风掠进来,把灯焰压低了半寸。铃声在风里又乱了一下,很快又匀。

——

殿门再落被后,脚步从廊下迅速掠过。李儒停在影里,眼睫上落了一粒极小的雪。他看见素衣红绫的背影消失在回廊尽头,又看见殿门缝里一点灯光。他立在阴影里,极慢地吐出一口气:她入殿了。谁放的?是谁放她进来的?他心里有两根细线,交错着抽了一下。他抬手,轻轻敲了三下廊柱——这是暗号。暗号传出去,铃声连着远处玄武门,也乱了一乱。

“太师。”近侍的脚步急,“温侯受旨已毕,留宿侧殿。”

“看着。”李儒淡声,“铃撤一半,兵移一丈。放一人入殿,再不许第二人。”他在“第二人”三个字上,压得极重。

——

夜渐深。金门侧殿的灯烧出一束又一束油花。吕布坐至子时,起身,披衣,推门。殿外风凉,铃声如细雪。廊下两个殿中侍立得很近,见他,齐齐躬身:“温侯有命?”吕布不答,目光从他们肩下掠过去。远处廊角站着一个细瘦的典簿官,袖口露出一线青。他朝那线青看了一眼,又收回视线。

他缓步沿着廊走,走到金水桥边,停下。桥下的冰面已经冻了一夜,厚了些许。风从桥肚里穿过,发出一声长而细的“呜”。他俯身,从靴筒里抽出一条极细的绳,绳末缚着一块小小的铁。他把绳轻轻一抛,铁块落在冰面上,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叮”。冰面震了一下,纹路像极细的藤蔓,迅速爬开,随即又定住。

“断史回声”在他耳骨里这一次没有敲,只淡淡地笑了一声,像在说:此处,你写。

他收起绳,把铁片放回靴筒,转身,沿着另一侧回路回殿。他刚走到第二扇影壁前,忽听殿后有轻微的脚步声,一步,停;再一步,又停。脚步很轻,像有人赤足从毡毯上走过。他停住,手指轻轻触到袖里短刃的柄。脚步声在影壁另一边停定。两人隔着一堵薄壁,无声对峙。

“温侯。”那边的人先开口,声音压得很低,略带尖,“太师命小的传话:明日之明日,凤仪亭祈福,望温侯早至。”

“知道了。”吕布淡淡。

那边的人似乎笑了一下,笑声短促,“还有——太师说,‘父子’两字,是天赐。”

“嗯。”吕布应得更淡,淡得像一滴水落在雪上,不起声。他听见脚步渐远,才把手从短刃上挪开。

他推门回殿。灯还燃着,锦袍仍挂着,佩剑在案。他坐下时,忽然觉得心里那根最紧的弦松了一指,又紧了一指——松的是因为他已入局;紧的,是因为他知道:明日之明日,局会合上。

他把手伸到灯前,掌心划过的那条细细的热还在,是方才她按在玉环上的温度。温度终归要散,散在灯里,散在风里,散在铃声里。他笑了一下,把笑压回喉咙,成了一声极轻的叹。

——

更漏三下,郿坞方向,却传来一阵离宫的鼓声,远远地,沉沉地。董卓睡得香,梦里赤兔嘶鸣、绛帷翻飞,耳畔有人柔声唤他“太师”。他翻身,用厚重的鼾声压住了鼓。他不知道,金门这边的铃声在鼓声之后乱了一乱,玄武门那边的铃声也乱了一乱。两处的乱都短,短得仿佛只是风撞了一下墙角。

而更远的地方,司徒府。王允又坐回了那张棋几,天元仍空。他没落子,只把一枚白子放在掌心里,攥紧,又松开。他闭了闭眼,对着空屋轻声道:“连环之三,明日合。”

灯忽然跳了一下。窗外的风也跳了一下。风跳过凤仪亭,掀了一下存在或不存在的绛帷;风跳过太师府,把某人梦里的笑推得更近;风也跳过温侯府,带起门前那两片破匾,让它们在地上稍微挨近了一线——仍旧背对,但中间的缝,缩小了半寸。

——

天未亮。金门外第一班更卒换班,铃一阵短响。吕布在灯未灭的屋里睁开眼,披衣起身。亲随在门外低声:“温侯,马已备于后门。黑马,不醒目。”他“嗯”了一声,不喜不怒。

他推门,金门外清风扑面。远处的天边起了鱼肚白,金水的冰面在这白里泛出一线不易觉察的光。他站在门槛上,看了一眼左手的锦袍,又看了一眼右手的佩剑,最后望向前面的桥。桥上站着人,桥下水不动,风过时,铃响一声,像兵甲相击。

他抬脚跨出门槛。那道“断史回声”终于再次敲响,这一次它不是冷的,也不是笑的,而像一把刀背轻轻敲在盔上:“奉先,领旨入金门。”

他没有回头。他把回答放在鞋底下——“嗒”的一声,落在金砖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