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54章 将计就计请君入瓮,霸主笑看小丑舞/

春水才涨到渠堤一指,风里便多了点不安的潮气。

晋阳的义灯白日不熄,法牌在市口立得直如尺,黑底白字映得人心也直。自敖仓发出的三路“互济”,像三条细而坚的水脉,绕过石,穿过田,抵着一盏盏灯与一张张券,把“饱与稳”铺在路上。

也正因这“稳”,有人坐不住了。

先是河内、冀县一带传来耳熟的坏声——“并券可仿,法牌可拆,义灯碍道”。市中忽有“灰券”流出,纸厚墨粗,印纹似真非真。有人拿“灰券”去粥棚换米,被吏员请到灯下照印,灯一伏一立,券面棱花便像醉了酒,乱作一团。吏员和气,收起假券不斥,只在法牌下写一行小字:“识假,先照灯。”

次日夜里,汝颍渡口的灯被人“风中偶灭”,风却恰好逆。又过两日,冀州某县有“讲徒”在义学门前大谈“自由”,口快手更快,暗摔石子去打法牌。石子落地未起声,“铃场”的细铃已轻轻颤了一下,夜行校从墙影里探出一只布手,像按住一只不安分的猫,按得不轻不重,正好够那只“猫”不再叫。

陈宫把三地的报牍摊在案上,指腹一推,三条线交在一个小镇上——“石槽镇”。石槽镇在河内、冀县、汝颍三路交汇,地下泉眼多,昔日靠石槽灌田、磨谷得名,镇外有一道古瓮城,墙不高,却曲折成环,似缠,似抱。

张辽看了一眼,低声:“瓮城。”

高顺看了一眼,只有一字:“请。”

“请谁?”张辽问。

陈宫笑,拿起笔在瓮城里添了几笔:一处“影灯所”,两处“铃场”,三处“软渡”,四处“暗闸”。最后在瓮城正门外写下四字——“护灯大会”。

“请他们来当‘护灯人’。”陈宫把笔一搁,眼里那团火收敛成细细一缕,“将计就计。”

消息像风一般“偶然”漏了出去:并州要在石槽镇设“护灯大会”,以“券联号”换“盐铁印”,凡持券者皆可在灯下对印;又有“识假演示”,凡辨出假券者赏盐一斤、铁钉十枚。镇上“盐号”“铁作”齐齐开张,市口又新竖一面小牌——“请旧豪右与乡约共来护灯,以保乡里安。”

几处“灰券”的源头笑了:好一个“护灯大会”,灯下见真,正合自己之计——只要让场中出一点乱,便能借“护灯”为名行“倒灯”之实,趁势砸牌,挑动人心,一举坏并券之信、法牌之名、义灯之势。袁术闻讯冷笑,派心腹以“商会”的名义串联四处豪右,再令门客招聚亡命百余,衣裳粗布,袖里带刀,分成“护灯队”“**队”“护商队”,号称来“帮并州守法”,实则一个个袖里风紧,眼里火辣。

那一日,石槽镇天光微黄,风顺。瓮城里外,一盏盏影灯先点,灯心浸过牛油,火伏不跳;两处“铃场”划地成线,细铃埋在雪下,铃上覆以薄纸;三处“软渡”铺在石槽沿,毡下规整,马蹄落地如猫;四处“暗闸”用木闩封住小巷,门上挂一支竹哨——风一紧,竹哨先鸣。斩台立在正中偏后,黑旗不动,法牌直立,牌下挂一块新牌:“**三则”。第一则:灯不碍路,路靠灯直。第二则:券不夺财,财随券明。第三则:牌不压人,人立牌下。

护灯大会按时开,吏员先讲“识假图”,周诏念三字:“民、信、止”。随后演示“灯下识印”:灯伏,券上“并”“民”两字在暗处隐隐浮起;灯立,棱花收回,印纹如初。台下嘈嘈,豪右门客笑得意味深长:“好神。”又看一眼身侧“讲徒”,眼里闪了一道锐。

午后,三股队伍各持旗入城,“护灯队”在前,“护商队”在后,“**队”夹中。护灯队在牌下抱拳高喊:“护灯护灯!”**队在灯下摇舌鼓唇:“灯碍路、牌碍人、券碍财。”护商队拎着口袋,口袋里装满“灰券”,急于“验真”。镇上百姓可笑可怒,偏又怕乱,人人扯着衣襟,眼睛盯着斩台那一角黑旗,像一股绷着的弦。

吕布没有露面,他站在瓮城后门的一段矮墙上,玄披束起,静看风动。陈宫立在斩台边,手里摇着一柄细扇,扇面上写着两个小字:“守线”。张辽、高顺各隐一侧,一明一暗,弓骑校、陷阵校、工械校、夜行校、法度校分散在四角,皆不露气。

护商队先上,“灰券”一把一把撒上案,像一群试探水温的鱼。吏员照灯,灯一伏,“并”字不现,“民”字不现,券面却浮起一片晕墨,像烂泥。吏员笑,连连道:“好假,好假。”把“灰券”收起,不急着处。护商队不耐,伸手去抢,手还没落在券上一寸,一根淡淡的影已落在他手背上——焦万的指节,轻轻一敲,像有人用指甲刮了刮铁杆。护商队的手一僵,力气不知跑去了哪里。

**队见状,声浪一鼓:“你们借灯压人!灯碍路!”说着便挤,脚尖越过“铃线”半寸。铃未响,陈宫折扇一收,笑道:“请进。”那边高顺手指一划,暗闸轻开,曲巷如瓮口,**队“顺势”进。刚过线,“铃”轻轻一声——瓮城外门闸落。里外两道门一合,像一只无形的手把这些“护法之人”温柔地放进了罐里。

“请君——入瓮。”陈宫把“请”字吐得很轻,像说给风听。

瓮城中段,影灯一齐伏下,灯光变低,券面上的细纹在暗里浮出另一行针眼:“盐号—某—某”。一旁的竹牌上,已列着“盐号”联号与“铁作”押记。张辽抬手,吏员照牌逐一对印,灰券与某盐号的水印一一相对,像是早已等着他们来认祖宗。护商队的脸一个个白一阵红一阵,**队的舌头忽然不利索,护灯队抱拳的手也慢了半拍。

“识假演示”,到此翻了面。

“诸位,”陈宫把扇一横,指向台侧的一张新牌,“识假不难,难在不自欺。”他指牌念字:“凡持假券者,不必恐;凡造假券者,不必跑;凡使假券者,不必辩——灯下自有分明。”

话未落,夜行校从人群缝里牵出两个“护商”的胳膊,胳膊上的袖口绣文露出一个“袁”字。吏员把袖口对在影灯下,隐隐现出“商会—东路”的暗印。陈宫不动声色:“‘商会’远来,辛苦了。请至台下坐。”

坐——其实便是跪。黑旗一摆,护灯队“护”住了自己,两膝软在地上,像被谁抽了筋。

“杀——”有人在**队里嘶哑喊了一个字。这一字在灯下极突兀,像一根荆条倒抽回来,抽在他自己脸上。高顺不用戟,手一抬,陷阵营“钉”在瓮城的四角,钉声没有,风声有。**队想冲,第一排脚刚跨过“铃线”,铃轻响,木兵“点肩、点肘、点膝、点腕”,四点落,皆是“不伤人而去其勇”。勇气像被抽走的气,这些人肩垮眼空,连骂的力道都瘫了。

张辽不看他们,他看的是场外的风。风顺,正好载声。斩台边的小钟被他轻轻碰了一下,清声三下,声不大,远。吕布在后墙上听到了,唇角挑起一条极微的线。

“请君既已入瓮——”陈宫低低一笑,“还当请‘主顾’现身。”他抬手,吏员拉下一块布,“榜”现:上书“罚工榜”三名,皆是冀州某县豪右之名,再旁列“盐号某”“商会东路某”,下书“请于灯下自辩”。人群一沸,那三名豪右本不在场,终有门客色变,跪地连叩:“小人愿代主煮粥三十日,护灯三十夜!”

“不是你愿,是法令你愿。”焦万说。他指法牌,“毁牌者斩,伪券者科,煽惑者罚工。”高顺淡声接道:“从轻,从明,从众。”三字落地,瓮城里的风忽然低了半寸。

护灯大会并不至此收场,而是“开庭”。法度校书吏把“识假流程”“罚工细则”“分责条目”一条条宣给众人听。并州不怕人听法,只怕人不懂。懂了,便守;不懂,便闹。三条之后,周诏把“假券”一分为二,一半烧作灰,投入瓮城中央的水槽;另一半订成薄册,送往义学,名字叫《识假图》。谁造谁使,谁罚谁羞,谁护谁荣,灯下俱见。

吕布一直未言,只在瓮城门头俯视。他看见人心里那根绷着的弦慢慢松下来——不是松懈,是收紧到该有的力度。松的,是躁;紧的,是纪。

傍晚时分,瓮城外来了三骑,扯着白帛称“劝解”,自称“商会中路”,实则是袁术门下另一股臂。三骑在城外高喊:“并州立法过严,伤商道之利。请撤牌,暂停罚工,大家好说好商。”陈宫不理,反把一张“约册”递出来:“商道之利,在于信。信从灯来,从券来,从不欺来。若真为商,请在灯下签此‘互济约’,三日之内以盐铁相互通济,价依平粜,不许加码;若不愿,请回,莫作‘口商’。”

三骑面面相觑,终不敢入。张辽转过脸去,盯着瓮城外的一片风,像看见一只缩成团的小兽在风里打转。那兽叫“小丑”,不大,却爱吵。他忽然想到:刀,不用对着小丑舞去砍;只要旗不动,他跳一阵,自己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