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100章 顽疾尽去少年郎,筑巢引凤待朝阳/

破晓之前,城头的风比昨夜更薄一层,像一只被剪了爪的猫,在女墙边来回蹭。

三盏长明火仍燃得不高不低,光晕拢起北门瓮城的潮气,也拢住一城人的心跳。

鬼医在门洞下打了个盹儿,醒来第一件事不是伸腰,而是把青葫芦轻轻晃了晃,听里头那一汪药的声响是否还“稳”。他鼻翼轻动,嗅出炉边汤气的甘苦已折半,嘴角一歪:“收了七成。”

中军帐内,炉火正温,陈宫以银针退尾,针尾在烛焰里轻颤如星。吕布端坐榻上,颈侧白布已换新,伤痕一线浅红,像被火舌舔过又被雪按回。昨夜“逆浪”之后,今晨“寒固”,鬼医执汤,陈宫运针,针路绕着“大脉”外缘,只沾不入。三息一住,住里无声,无声里却像有一根细细的弦,从喉下牵到脐前,又从脐前沉到更深的地方。

“再半息。”鬼医低声,把末入的一针提起,稳稳插在“天突”外半分,银尾轻敲,像在水上一下一下按住小小的涟漪,“收。”

陈宫以雾化之汤顺针入皮,汤色从乳白渐清,甘意在舌后化成一缕冷泉。吕布闭目,胸中那条顽强的冷蛇终于被塞进瓦罐,一寸寸伏下。良久,他睁开眼,眼白澄明,嗓间吐出一口久违的热气:“好了。”

鬼医斜了他一眼,拽过葫芦咕嘟咕嘟喝了一口,“好个头。‘三尾’虽被逆走,‘迟肌’也已按伏,但七日之内,仍旧不许披甲,不许纵酒,更不许——”

“我知。”吕布笑意淡淡,“不许与人比狠。”

鬼医“哼”了一声,心里却把“这个人,活透了”五个字收进葫芦底下:“顽疾尽去,不等于顽性尽去。你这人,心硬得跟铁,铁要软一寸,才能拉成‘秤’。”

陈宫把银针逐一煮过火,笑意漫在眼角:“主公能‘坐’,便是最难的一关过去了。今日午后,与郡丞‘会秤会印’第二场,主公只坐‘屏风后’,不出座。”

“坐便坐。”吕布起身,裹上单衣,行至案前。案上放着陈登一早呈来的“城中三事”,字极简:一,开“军市”,以秤定价;二,立“司秤司印”,钱毒并稽;三,设“招贤馆”,筑巢引凤。

他拈起“招贤馆”三字,指腹无声地在纸上摩挲了一遍——这三个字,像把一只空巢递到手里,巢料未集,巢形将成,等的是风,也等的是鸟。

帐帘外,贾诩披一件旧毡,端着一卷薄薄的册子立在阴影里,像一株不愿露头的草。吕布目光一抬,贾诩便把册子双手奉上:“昨夜秤前之事既定,今晨‘风’稳,臣以为‘秤’后可行‘税法细则’,刀与法相辅,不偏不飘。”他顿了顿,“原先只怕刀不稳,秤一出就散;今见城心已系,恰可把‘秤’的线缠在法上。”

吕布把册子翻开,纸上无花,只见干净的条目——盐、井、货、路、客、匠、商、医、兵、民、税、罪,十二个字,每一字下不过三五句,却把脉络理得清清楚楚。他点头:“此册,入‘巢’。”

“巢?”贾诩挑眉。

“筑巢,引凤。”吕布道,“先筑秩序之巢,再引人心之凤。你这册子,是巢里的‘梁’。”

陈宫笑:“那谁来做巢里的‘草’?”

鬼医把葫芦往案上一搁:“我这‘草’最灵验。医者在,人不散;炉火在,心不乱。——不过华门那丫头,手比我细,嘴比我硬,让她也扎两把。”

说到“华门那丫头”,温若芷已随南阳府丞进衙,先看风,再看檐角,再看堂前。她的脚步轻,眼睛像两枚小小的银针,走到哪儿,就把哪儿的风缝一一缝住。她不言,陈登懂,司秤的官吏也懂:会秤未开,帘先挂,风袋先拢,滴水瓦下的灰囊已被暗暗摘下两包,放进证物匣。

申初鼓响,郡丞至座。今日之议不再是“钱账”,而是“工灶”。陈登依“里账”指引,呈出“何炉暗灶”的图与匠名;温若芷以“粉、火、水、风、帘”的五式,演示“井烟”“火膏”的害;府丞以官尺点字,郡丞以铜铃记证。堂前的百姓不再只是看热闹,他们看见火如何遇风则走、遇水则激、遇帘则止,终于明白昨日那秤上“民、阵、证、命”四字并非虚空。

“暗灶”两处,一在“李村”槐后,一在“邓道”石坳。捕快押出四人,两个是“何炉”旧匠,一个是“巢三”的行脚,另一个竟是城中小吏。郡丞的官尺在案上一扣,铜铃轻响:“此四人,各问其罪。‘巢三’不在,文书海捕,‘江陵’沿线俱下缉文。”

“法立在秤上。”陈登拱手,目光沉稳,“军退二十步,刀在人后。”

人心像潮水在石下走了一圈,怒气、惧意和好奇在堂前交织,最后沉进一种久违的“放心”里。郡丞起身,对吕布所在屏风方向一揖:“宛城守得稳。我押‘秤’三日,于此连开三场,钱、灶、井;三事既明,宛中法度自立。”

吕布隔着屏风还一礼,“有劳郡丞。”他拈笔在案边留一道小字,交陈登贴于告示:“自今日起,宛城‘秤、印、井’三司并立,刺配‘荆印’者,赏银三十;献‘井烟’囊者,赏五;医者能验毒法、匠者能造帘具、军能守秤者,皆有籍、皆有禄。——吕布。”

会秤散后,温若芷立在衙门口的歇马石上,把刚拆下的灰囊用湿帘包了两层,塞入药囊,才拎着小风袋往军中东偏走。她要去的是医所——不是为谁,而是为那只昨夜缝坏边的湿帘。她刚走进门,就见一个黑影哧溜一下从柱子后头探出半个脑袋——吕飞。少年把枪倒背在肩,黑缨在上,狼尾在下,脸上还带着未散的汗光,像一尾在浅水里跃过的鱼。

“你躲什么?”温若芷的眼角飞了一下,像针尾轻轻一抖。

“没躲。”吕飞把枪放直,故作镇定,“庞曲长让我来请你看两个被‘井烟’呛过的辅兵,心口闷,气上不来。”

“请得好。”温若芷拎起药囊,脚步不疾不徐。路过他身边时,她忽然停一下,指尖一弹,轻轻点在他臂弯一处,“这儿还酸?”

吕飞一愣——上回洞中跪错位,鬼医熏艾,酸处虽消,但大练之后仍隐隐作痛。他不愿示弱,“不酸。”

“嘴硬。”温若芷抿嘴,“抬一息——放。三息一住。”她用针尾在空中画了一个极小的圈,吕飞居然就照着做了,气落在“下”,那一丝酸意果然顺着呼吸散去。他有点惊讶,“怎么就……不酸了?”

“不是‘不酸了’,是你拉了一把自己。”温若芷侧脸,既不夸也不刺,“以后再跪‘兽道’,记住今天这口气。”

吕飞“嗯”了一声,抬头看她,眼底的光明明灭灭。温若芷不去看,转身进医所,银针微微一亮,如昨夜城上那三盏火,明得不高不低,恰到好处。

**

日影西斜,北门楼下的空地人逐渐散去。陈登把告示钉在“军市”旁边的木柱上,吏卒在旁呼读“城中三事”。“军市”是用营外旧地开辟的,半天之内,已有盐、布、药、草、帘、钩、绳诸摊架起。并州新营的少年轮班守秩,刀在后,人在前,眼看秤、看手、看风。

贾诩立在市口,像一座不会叫卖的摊。他不言,只看。看着看着,忽把那卷“税法细则”递给陈登:“‘军市三律’,用这个做骨——一曰‘禁欺秤’,二曰‘禁宰客’,三曰‘禁假货’。骨有了,再盖肉。”

“肉?”陈登挑眉。

“巢材。”贾诩目光落在不远处一处新搭的棚子——那是他与陈宫一处商量出的“招贤馆”。馆很小,屋前挂着一块朴素的木牌,牌上只写四个字:来者有禄。下面另有一行小字:医者、匠者、书者、农者,皆可。

“‘筑巢引凤’,不是写在纸上给人看的。”贾诩声音极淡,“是让人一看见棚子,就知道这城收人,拿的是秤,不是刀。”

“你这人,话少,却一针见血。”陈登笑。

“鬼医才一针见血。”贾诩也笑,把脸藏进旧毡里,“我只会在一旁算算秤。”

不多时,城中已来两拨人投“巢”:一拨是做帘的老匠,手上的茧比木结还硬;一拨是被“何炉”辞退的火匠,眼里火小了,手却稳。陈登登记纳册,给帘匠一份“帘式三法”,给火匠一份“禁火七条”。帘匠拿着纸往旁去,低声嘀咕:“这秤,真比刀管用。”火匠垂眼,“刀也要在秤后。”

招贤馆另一侧,温若芷悄悄把一只小匣塞给鬼医:“以防你那七宿针断了。”鬼医接过,鼻子一哼,嘴上骂“嘴欠”,手上却宝贝得很。温若芷又把另一只小匣递给陈宫:“备用银针。宛城的炉火,不能只靠一个人。”

陈宫接过,郑重一揖:“华门有恩。”

“别谢我。”温若芷背起药囊,“谢你们的秤。”

她迈下台阶,正撞上从练兵场匆匆回来的吕飞。少年汗未干,眼里却亮,像刚把什么很难的动作做顺了。他站在她面前,憋了半天,才吐出一句:“谢谢。”

“谢我作甚?”

“今天,两个辅兵——没晕过去。”吕飞一本正经,“我记住了三针的位置,记住了三息一住。”他说到“住”的时候,心口像真有一口气住在那儿,稳稳的,不上也不乱。

温若芷看了他一眼,“那就去‘招贤馆’把‘救护十条’抄一遍,抄给你什里每个人。”

“抄就抄。”吕飞答得快,耳根却红起来。

鬼医坐在台阶上,叼着一根不点的“假烟”,看两人过来过去,只“啧”了一声,站起来拍了拍膝盖上的灰:臭小子有救了。臭丫头也没坏。

**

夜幕将临,郡丞亲吏送来两道反馈:一是“蔡母”已过第二驿,沿途平稳;二是南阳“蔡家”账房里有三名管事夜逃,途中被缉,帐页与印信尽缴。陈登看完,提笔添告示:“凡自首者,轻罪从缓;凡藏匿者,按‘秤法’重处。”他把这道告示贴在“招贤馆”旁,意在“先以巢收心,再以法收命”。

高顺巡至北门楼下,见“军市”井然,心下舒了一线。他不多言,只把刀背在鞘口轻轻一撞,象是对这城说了一句“好”。张辽负伤未愈,按令不守夜,回营前路过“招贤馆”,看见木牌上那四个字,唇角微挑:巢美,凤自来。——他想起并州旧日荒凉时,老卒们在风里搭窝的样子:先扎三根杆,再铺草,再等风向;如今宛城搭的,不是草窝,是人心的窝。

入夜更深,吕布在帐中把“城中三事”的卷轴合上,转向陈宫:“再拟一纸‘并州十二条’——军之‘不动’写在前,‘以血践诺’刻在后;‘救先于罚’列于中;‘洞与风’、‘兽道’、‘湿帘’、‘风袋’诸法,尽成条目,入‘教典’。”

陈宫会意:“这就是把你这些天在谷里悟出来的,编成书给后人看。”

“给我自己看。”吕布目光沉静,“七日不上阵,看得最清的是‘刀在秤后’这四个字。今后我上阵,心也要在秤后。”

鬼医掀帘进来,打个呵欠,丢下一句:“今夜可睡,不必逆天。”说完自己先靠着柱子睡了,葫芦在膝上一摇一晃,像一尾困倦的鱼。

吕布笑,转头望向帐外。远处“招贤馆”的小灯亮着,不高不低;“军市”也还有两三盏灯,照着帘匠粗糙的手、火匠被烫过的臂;北门楼上的三盏长明火仍在,稳得像三口井。

他起身走到案边,提笔写下一行字,交陈登明早钉在北门楼下的秤旁:“筑巢以待,凤自南北来;安秤以立,民与兵同心——吕布。”他又把另一行小字写给并州新营:“黑缨在上,狼尾在下;阵比人重,诺比命重。”

陈宫看他写字,忽问:“主公,‘顽疾尽去少年郎’,你写给谁?”

吕布把笔一顿,微笑:“写给两个‘少年郎’。一个在镜子里——他叫吕布,病在心里,今朝好了一寸;一个在营里——他叫吕飞,气在胸上,今朝落了一寸。”他说完,目光又柔了又硬,“再有,就是写给这城里的‘少年郎’——不管是扛帘的、打铁的、抄账的、吹哨的,顽疾尽去,朝阳就来。”

**

鸡啼三遍,东边的天开始发白。宛南大道上,满载柴薪与盐袋的驮车排成一线,入城的脚步不再踉跄。北门楼下,秤照例立着,木牌仍是“民、阵、证、命”。招贤馆门前多了两张新凳,一张给远来的匠,一张给远来的医;军市边多了一溜白石,是陈登叫人摆的“告示石”,凡告示皆立其上,风吹不倒,雨打不糊。

城头的风吹过,带着盐与药的冷甜,像一只终于被驯服的猫,乖乖在城墙上绕了一圈。温若芷站在女墙边,衣角被风轻轻掀起,她看见吕飞在校场上带什练哨:三声不断气,黑缨在上,狼尾在下。每一声落下,少年们的胸口就沉下一寸。他们的眼亮,不飘。

鬼医也站在墙上,打着哈欠:“华门丫头,你这眼,比我鼻子灵。”

“鼻子有时会被药骗,眼不会。”温若芷淡淡,“你看那边。”

鬼医顺她指的方向看去——“招贤馆”的牌下,一个背着药箱的白胡子老者正踌躇着,手摸牌,目光在“来者有禄”四字上停了很久。他终于把药箱放下,抬头朝城头拱手。鬼医眯着眼笑了一下:“凤,不挑巢,挑风。风稳,巢稳,鸟就落。”

“你这嘴,偶尔也会说人话。”温若芷笑。

“常说。”鬼医打个呵欠,“你俩那点‘欢喜冤’,也该收一收——医者心静,枪者气稳。”

温若芷不否认,目光却落回城里。她不知要在宛城停几日,但她知道,这城值得她把针留下几枚,把帘缝好几幅,把“救护十条”写清楚给少年们抄。她轻声道:“朝阳要起了。”

是啊,朝阳要起了。

吕布站在屏风后,解下颈侧最后一圈白布,轻轻按在案上。他抬头,东边的天光像一条被磨得极细的银线,从黑石渠的山背上掀起,沿城墙一寸寸铺开。钟鼓未鸣,市声未起,风先把光送到了北门楼下的秤上。木牌轻轻一碰,“嗒”的一声,像有人在心口上敲了一个节拍——不急不缓,正合。

“陈登。”吕布唤。

“在。”

“‘筑巢引凤’,今晨起做三件小事:一,‘招贤馆’旁设‘医匠二房’,给人歇脚;二,‘军市’开‘帘具铺’与‘风袋铺’,价以秤定;三,‘学舍’借旧庙开两间,收孤稚、教识字,师资先从军中挑文吏与旧生。三日之内,明规挂榜。”

“诺。”陈登笑意终于露在脸上,“我等这三件小事,比打下一座城还要见功。”

“张辽、庞温、高顺。”吕布一一交代,“文远养伤,庞温总并州新营‘洞与风’课,三日看成果;高顺守北门,‘刀在人后’四字,刻在门洞石上。”

“谨遵军令。”

“贾诩。”吕布最后看他,“‘税法细则’,挪两条放在‘学舍’门口——‘欺秤者耻,宰客者耻’。让孩子们先认得什么叫‘耻’。”

贾诩难得笑出声来:“耻字若入心,刀字就不用太常见。”

“刀还在。”吕布回身看了一眼那杆方天画戟,戟仍立在帐柱旁,光不耀眼,却能一眼认出它的利。他把戟往后推了半寸,让它离眼更远,离心更近,“只是刀在人后。”

阳光终于拨开云雾,一束束落在城中:落在秤上,落在招贤馆上,落在军市的帘与钩上,落在学舍的旧庙檐上,也落在少年人的眉眼上。顽疾尽去,气落其下,巢已起,风已稳。

“筑巢引凤待朝阳。”吕布在心里把这八个字一字一顿地念完,抬手,按在胸口——那口气,被他按在“下”,像一块灼红的铁放入水,冒一缕白气,又硬了一分。

北门楼上,三盏长明火在日光里渐淡,淡得看不见,却依旧在。城头的风走了两圈,像一只终于找到窝的鸟,伏在巢里,安安静静。下一场风会从更远的地方来,带着新的“人”与新的“事”;而这城——秤在,刀在,法在,巢在。朝阳一出,凤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