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20章 恶龙闻香强索饵,毒士多疑设二宴

清晨的风从太学的钟楼掠过,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拍了拍昨夜尚存的灯烟。

榜下红梅印仍在,刃痕也仍在,只是香意比昨日更淡,仿佛把“名”这回事从喧哗里往“冷处”挪了一寸。

角门的“折谣函”被换了新箱,箱口有细细的划痕,像有人急着塞进几张纸。

魏校尉在粥棚前把账目再翻一遍,白板上添了两行:其一“相国所赐金带化粟一千石,入护道粥帐”;其二“凤来仪首夜,清茶代酒”。

两行字一粗一细,粗的是事实,细的是立场。

辰时末,司徒府门吏回报:相府来帖。帖纸厚,边缘压了纹,纹样是“连环缠枝”。字不多,只八个:谢护道之勤,请并州入宴。

末尾两印:相印朱,旁加“太师行札”。

王允捏帖的手背青筋微绷,陈宫低低一笑:“朱印出城,是‘公宴’。但朱旁加札,是要‘续坐内堂’。一明一暗,二宴成了。”

王允把帖放在案上,眼里只留下一点极细的光:“李文优多疑,先立‘公’,后设‘私’,借‘公’折‘矩’,于‘私’试‘心’。”

“可去。”陈宫把袖一展,露出一卷薄薄的“路签”。“我们有两套手:一手‘慢’,一手‘软’。慢,是让他自以为稳;软,是让他自以为得。两手之后,还是‘矩’。”

“凤仪亭之局不可乱。”王允道。

“不会。”陈宫侧头,“今日他多疑设二宴,明日我们便以‘太学清钟’为第三宴——‘公宴’。公器在前,杀机在后。”

——

并州营里,沙盘上的凤仪亭与相府各占一角。张辽用鞭尖点在相府外廊:“今日表里两席。外席‘荣辱’,内席‘心术’。”

高顺沉声:“陷阵营不入内席。”

“你不入。”吕布简短,“你与魏校尉各守两口‘风眼’:一在角门,一在太学钟楼下。风若变,你们先‘敲’。”

“敲钟?”张辽扬眉。

“敲‘人心’。”吕布指向角门告示,“今日出一纸:‘并州入相府,护道禁饮,不受私赐。’盖红梅,划刃痕。让人心先偏向我们。”

“主公。”陈宫入帐,语声轻,“李儒设二宴,你须‘似醉’。”

“如何似?”吕布问。

“以茶作酒,以香作醉,以眼作乱。”陈宫笑,“喝时喉结动一动,盏口不沾唇;闻时鼻翼微张,手指却压灯影;眼神半阖,心神全明。”

吕布低低一笑:“不饮,不赐,不坐,不怒。”

“再添一条。”陈宫指向戟柄,“不拔。”

吕布抚戟,指腹掠过那道细细的“刃痕”。他把戟横于案角,像把一条极细的线先拉在心里:“不拔。”

“赤兔仍不出?”张辽问。

“不出。”吕布淡淡,“今日是‘香’。马畏香。”

张辽与高顺相视,齐声应下:“谨遵。”

——

巳时,司徒府门外新扎的柏枝换位。第一枝朝“迟”,第二枝朝“避”,第六枝微俯至“惑”。这是今日的总诀:迟避惑。

门吏携“回帖”赴相府,帖上只四字:“以茶代酒。”字旁一线刃痕,半寸,不多不少。

相府外廊的檐兽被岁月熏得发黑,像一串缩进阴影里的牙。

董卓坐外堂,貂裘横垂,笑声未起,气势已先压满屋梁。

李儒侍侧,袖口宽阔,眼里常年那道细影在今日比往常更深一线。他轻轻一摆手,礼官宣布:“相府赐宴,谢护道之勤。”

王允以司徒之礼齐步入堂,吕布以兵礼随之。

董卓抬抬眼皮,唇角一松:“来得好。温侯立就立,司徒坐便坐。”他一语分两头,王允只略躬身:“谢太师。”自取靠东次坐。吕布站在位线,拱手:“以兵礼立。”他站得稳,像钉入砖下的柱。

外席上以“丰”为表:玉盏承鲜,琉璃盛蔬,肉不多,香却蔓延。

乐起,西域胡姬以腕作弦,以眼作歌,光影在杯壁上颤。董卓举盏:“温侯,昨夜不饮,今日可饮?”

吕布拈起盏,不急不缓举到唇边,喉结动,盏内茶面带一线红光,映灯似酒。他饮下,再落盏,盏脚不发声。董卓笑,笑声里有一线不耐的痒:“茶,终究不是酒。”

“茶可解渴。”吕布道,“酒易乱道。”

“道?”董卓咀嚼这个字,眼尾往王允处一挑,“司徒爱说‘道’,温侯也说‘道’。你二人之‘道’,”他指指外廊,“可禁得起风?”

王允袖里戒尺轻敲一线:“风吹不折梅。”

董卓一愣,随即大笑:“好,梅不折,凰可折。”他把笑夹在牙缝里扔出来,“昨夜‘凤来仪’,本相看得欢。司徒,当以此女入府。”

王允眼神微沉,仍笑:“太师所言‘凤’,乃小女蝉,家中孺子,未谙闺仪。以她扰相府,恐失太师雅兴。且礼有序,须择吉。”

“吉?”董卓翻手拍案,“今曰吉。”他唤侍者,“备辇,去司徒府接来。”他把“接”字压得很重,像要把堂前气脉的“矩”压歪一寸。

外席诸臣面色各异,李儒侧首,眼角那道影更深:“太师。”他缓声,“礼尚往来。司徒有女,太师有府。然护道之名在外,若一日之内立两案——一为‘谢护道’,一为‘纳私艳’,恐叫人言。”

“人言能杀我?”董卓慢慢地笑,“能便让他杀。”

笑未尽,他忽然转向吕布,眼里露出一丝玩味的狠:“温侯昨夜立得稳,今日在我相府——依然立?”

“立。”吕布道。

“立得久,腿也酸。”董卓仰身,手掌一翻,“朕——本相,赐温侯坐。”他把“赐”字吐得像一块石砸在水里,砸起许多小涟。王允眼角抽了一抽,袖里的戒尺压下去又松开。

吕布不看椅,不看酒,只把盏推近一寸,再推回原处:“不坐,是矩。”他又将盏送向案中央,离董卓盏不过两指,“不争,是礼。”短短两句,挡住“赐”,避开“坐”。

董卓笑声骤收,眉心压下一道横:“好矩。”他把盏一摔,“既如此——赐你‘利’。”手一挥,内臣捧盒而出,盒开,金带光冷。董卓食指敲盒:“此带赐温侯,表赤心。”

吕布眼神不动:“金带请入护道台,换粟千石。”他把“请”字明明白白挑出来,像把盒子推回“公器”的光下。

董卓眼里的火只微微一舔:“性子硬。”他忽地又笑,把“利”之门掩上,转去扯“情”:“司徒之女,美。温侯昨夜也看见了。”他指向内帘,“本相要她。温侯可有不忍?”

“有。”吕布立着,胸膛起伏有度,“不忍看太师坏自家名。”

董卓一愣,笑意在脸上扯了个生硬的弧:“温侯好舌。”

外席至此,名与利与情,三番五次,仍生生未破吕布之“矩”。

李儒把袖口捋了一线,低声报与董卓:“外席止。入内席。”

董卓点头,站起,笑意又回:“公宴本色,已谢护道之勤。今内堂设清赏,再谢温侯之‘道’。”他加重“清赏”二字,像要用香与声把人的骨头泡软。礼官一扬手,鼓乐换席,内堂帷幕半垂,香从殿角暖炉里缓缓吐出,带一丝异域的甜腥。

——

内堂,比外席更暖,灯位更低,香更密。

地上铺的是西凉毡,密得脚步无声。胡姬退去,换洛女雅舞,细腰薄袖,眼波如水。

李儒亲自举盏,盏中不是酒,是“龙涎酥”化水。香气如丝,从鼻后勾住人的喉结。

“温侯。”李儒微笑,“此水无酒,却可醉。”

“醉不在水。”吕布道,“在心。”

李儒笑意淡淡:“温侯心可醉否?”

吕布不答,目光落在暖炉上方风口。风口旁摆了一株四季青,叶边沾了细白的粉。吕布缓缓朝前一步,掌心掠过风口,像抹过一条看不见的线。香流的走向随之一偏,甜腥淡了些。他才抬头看李儒:“毒士,善于‘香’。”

“温侯善于‘风火’。”李儒笑,“各有长短。”他把盏推近,“温侯不坐,是矩。然今日相府清赏,非‘私宴’,护道之章,未禁公赏。温侯可饮可不饮,皆在‘矩’。”

“矩在心,不在章。”吕布把盏推回。

李儒眼里那道影一动,轻轻一叹:“温侯不饮,某便换‘利’。并州刺史之印,西园右将之位,皆可请;洛阳城中两库之粮,十万计,半归护道,半归并州军。”他说到“半归并州军”时,目光直直刺来。

吕布笑意薄,如刀背掠过水面:“十万之粮,分‘半’则乱矩。尽入护道台,台以红梅验形,御史验账。并州军只护,不取。”

李儒点点头,笑意更温:“最后一项:情。某以为,司徒之女入太师府,反安。温侯今夜回去,必受司徒与太学眼目所缠,名义重,情义重,人难行。入太师府,反轻——轻则易行。”他把“易行”二字说得很慢,像把一口温水喂到人唇边。

吕布眼底光微沉,竟露出半分“软”。他抬眼,看向帘外,并不见人,只见一角红影——那是貂蝉今日束在腕上的红绫,风自外堂送入,绫尾在帘下轻轻一弹。

他把这“一弹”收进眼里,眸光里忽然有了某种“近乎心动”的迟疑:“太师之府,固安。”他顿了顿,“但名不安。名不安,则世不安。毒士之计,是‘二席’。某之‘矩’,只一线。”

李儒笑容微敛,袖中手指敲在盏足,发出细不可闻的“嗒嗒”。他知道,困不住。索性抬手:“既如此,温侯可否留一刻?本相欲听一曲,名曰《醉中问将》。”

“问。”吕布道。

李儒笑:“将军之‘道’,护谁?护得几时?”

吕布把盏举起,盏中茶仍旧,香亦仍旧。他目光跨过盏口,落在帘外远处——仿佛透过香雾,看到了太学门前那一道刃痕:“护陛下,护百姓,护士人。护到钟不再只为示心,而为报时。”

“报时?”李儒怔了一息。

“是。”吕布合盏,盏与盏距离隔一线气,“何时杀贼,必有时。”他说“杀贼”两字时没有提气,却重得像把窗纸上的霜压裂了一条细缝。

董卓在内堂坐到烦,忽地把手一挥:“好话多,酒花少。司徒,择吉个屁,今夜就把你家丫头搬来。搬不来——”他眼中狠意一闪,“本相也能‘请’。”

王允面上仍恭,袖中戒尺紧了又松:“太师若强‘请’,王某便以红梅印把此‘请’写在太学门上。”

董卓冷笑:“写。写得越多,本相越高兴。”他起身,衣襟一翻,肥肉随之荡起一圈圈阴影,“内堂喝到此。司徒,明晚本相再赴你府外园,听‘凤来仪’第二折。若第二折唱得好——人,我便要。”

“请。”王允道,“明夜奉曲。”

董卓甩袖而去。

李儒未动,目光长长落在吕布脸上,缓缓道:“温侯,明夜本相设二宴——一在相府外廊,名曰‘赏军’,一在安福门内暖阁,名曰‘清赏’。本相会择一处临时改辙。温侯若真有‘道’,当能‘随处为矩’。”

内堂凉了半寸。

王允与吕布对望一眼,各自心中都把“二宴”的影子收存起来。

陈宫在帘外听得一清二楚,心里把“安福门”三个字写到了纸的最上行。

——

出相府时,日已西斜。

太学钟楼上有一只小鸟从瓦缝里钻出来,拍了两下翅,顺着风掠向角门。

角门告示下,魏校尉已把“今日入相府之告”贴上——大字四行:“并州受‘公宴’之请,以茶代酒;不受私赐,不坐内席;相府强索司徒之女,未果;明夜再设‘凤来仪’。”末尾红梅印,旁压刃痕一道。围观人群从“强索”二字上抬起头,目光里多了丝气。

他们彼此低声说:“司徒硬,温侯也硬。”

张辽半步随在吕布侧,压低嗓子:“主公,‘二宴’消息,角门已经有风。”

“让风更大些。”陈宫出声,“太学明午敲三下清钟,挂‘三榜’:护道账、折谣函、凤仪亭告。把‘二宴’并列写上,再写‘并州以茶代酒’。”

“写了,便不许我们改辙。”王允沉声,“他多疑,我们不疑。”

“我们不疑。”吕布回过头,看了王允一眼,“但要变。”

“变?”王允看他。

“安福门若为内宴,一定设香。”吕布道,“香要压‘杀’,要乱‘矩’。我会‘慢’到他心痒,‘软’到他妒急,‘硬’到他怒,‘清’到他信。让他以为‘内宴’才是主位——我们却把‘杀’仍放在凤仪亭。”

“他临时改辙,如何引他向亭?”陈宫问。

“以‘饵’。”吕布望向司徒府,“恶龙闻香强索饵。我们就让他闻香,闻到只在‘亭’里。”他转向貂蝉,“蝉儿,明夜你不唱,只坐。坐在东侧小椅,让他看见你的‘坐’,让他以为我心软于你。龙要饵,他会自己往‘亭’里伸嘴。”

貂蝉垂睫:“遵。”

王允喉头滚了一滚:“蝉儿,苦。”

“写在梅上,不写在人上。”貂蝉轻声复了一遍昨夜的话,指尖摸过腰间红绫。红绫内侧藏着一根极细的银丝,银丝尾端拴一粒药丸——非毒,乃醒香。她抬眼,“若安福门真设‘香’,妾身亦可近身以‘醒香’破之。”

“不可近。”吕布摇头,“你只‘坐’。近身,是他的‘二宴’要的‘真’。我们给他‘似’。”

“似到何处?”貂蝉问。

“似到他伸手。”陈宫笑,“伸手,便露腕。露腕,我们便见脉。”

——

这一日夜,洛阳的风像两股相反的水,一股自太学向相府,一股自相府向司徒府。

李儒坐在棋盘前,手指停在“天元”。

他将一枚黑子轻轻放下,声音很轻,像一滴冷露落在石上。“二宴”已设:外廊“赏军”,明面;安福门“清赏”,暗面。他在心里再添一笔:“第三宴——假设,若凤仪亭真为局,我先以‘安福’试,若顺,则不赴‘亭’。”

“先生。”李肃入内,低声,“角门告示,写‘相府强索司徒之女,未果’。”

“未果?”李儒微微一笑,眼里那道影淡了一下又更深,“果要在明夜。”他抬手,把另一枚黑子落在“安福门”旁,“把香换‘水藏’。”

“水藏?”李肃不解。

“香既破,就用水。”李儒笑,“把暖阁的地板下以水浸,垫席以艾。水蒸而不香,难行风法;艾火而不烈,难以破局。此乃‘二换’。”他复又叮咛,“且把‘清赏’之名传得更细,让他来——不来,我去。”

李肃应下。

董卓此时在内宅抚着昨夜貂蝉抛出的那角记忆。

他的心在“怒”“笑”之间来回跑,跑到后来,忽然停在一个软处:他想看她坐在小椅上的样子。他对着空室笑了一声,笑得像一柄刀在脂里划了一道浅口:“明夜,去。”

——

翌日午,太学清钟如约三下。

钟下之榜三面并列,一面“护道账”,流水明清;一面“折谣函”,昨夜新收十纸,改了六纸;一面“凤仪亭告”,大字写“再设外园清曲”,旁书一行小字:“相府二宴,一公一私,护道之禁,不饮不坐不赐。”末署红梅,旁划刃痕。

诸生或附议,或唇紧不语;坊民围看,目光里有一种慢慢升起来的期待——不是看戏,而是看“名”与“刃”如何彼此咬住。

司徒府内,王允检点七枝红梅,今日排列:第一“请”,第四“转”,第六“惑”。

他把红梅插入瓶,瓶底压一线“刃痕”。

陈宫把“安福门”的地形图摊开,按一按其中三处:“此处风口,必被水藏;此处门槛,藏艾火;此处梁间,会置镜,易误人眼。”他抬眼,“主公,‘慢’最重要。”

“我会慢。”吕布系好甲带,只半襟,刀柄外裹青布。他把画戟留于营,“不拔”。

貂蝉着素衣,鬓间古银凤钗别正,红绫系腕。她对镜,目光稳,仿佛把心先放在小椅上坐了一刻。她轻声:“先‘坐’。”

王允不语,伸手给她按了按发髻,手指微颤。貂蝉轻轻抓住父亲的手:“苦,写在梅上。”

——

申时前,相府外廊鼓声先起。外席“赏军”,果然如角门所告。

董卓坐,笑大,赐言不赐物。并州立,茶代酒,礼不失矩。半席之后,门内传来一声清小钟——安福门“清赏”,开。

董卓笑,笑里带急:“司徒,温侯,移步。”

安福门内,暖阁果如李儒所设:暖而不香,地板下隐隐有水色,席下艾块未燃,暗藏余温。风口被布所掩,灯影压低。

貂蝉已坐在东侧小椅,未唱不舞,只坐。她手搭红绫,目光不向人,只向一枝红梅。那梅枝斜向“惑”。

董卓一见她“坐”,心里那条恶龙忽然昂起。

他几乎忘了外席,忘了太学,忘了角门的纸。只记得这小椅上坐着的身影与她腕间一点红。他大笑,跨入内,脚步重得把地板下的水震出一圈圈细波。

“坐得好!”他两步便至貂蝉近处,伸手就去拿她腕上的红绫。

貂蝉不动,只稍稍把手往后收半寸。

手不避,绫不脱,眼不看他。她的这种“似与非与”,像在龙鼻子前晃了一朵梅。

董卓呼吸粗了半线,笑声像火滚在脂上:“司徒,今夜择吉——就在这安福门。”

王允把袖抬起又放下,声音沉稳:“太师请自重。”

董卓笑得牙都亮:“本相重——重她。”

吕布自外廊缓缓步入,步不快,眼半阖,似醉非醉。

他停在梁下一点,指腹轻贴梁柱——那柱面有镜,镜里灯影错乱。他把镜微微一推,角度换了一线。

再往前,他掌心掠过门槛的一点暖——艾火压在席下,他脚跟一转,把足尖的劲带过去,火势被踩住一息;携着水气的暖从地隙里吐出来,吹散了半室的“困”。

李儒看着他一步一步破自家设的“二换”,眼角那道影极轻地抖了一下,又按住。他笑,笑容里略有寒:“温侯,今日‘道’,可坐否?”

“不坐。”吕布站在貂蝉与董卓之间一丈之地,盏在手,茶入喉。他眼神似软:“太师爱‘坐’——请坐。某立,便不挡太师之‘吉’。”他话里夹着“让”,似退实进,把董卓往亭心一步一步带。

董卓哂笑:“温侯也会让!”他果然被这一“让”里藏的“软”拽着,往里挪。

“第二折在凤仪亭。”王允慢声提醒。

“去!”董卓把手一挥,袖影挟着笑,“今夜便去亭。”

李儒侧头,看了看门外的风,微微点头:他要的“临时改辙”,本想避亭,此刻却被这条恶龙自己拗回到“亭”。

他心里转了转,把“二宴”的心机掩回袖里,换一张更薄的纸——“随龙”。他对李肃一指:“人手分两队,一随太师,一守安福门。”

“遵命。”

——

凤仪亭外的水已换新,亭心地板下的弩机经匠人三次复检,陈宫算准了足下每一寸板的“脉”。

王允远远看见董卓而来,貂蝉坐在小椅上不起,一路只“坐”。她这一“坐”,像把所有人的眼都拖到了亭心。

吕布仍立,仍不拔戟。他手中的盏此刻竟空了,空得发白。他把盏倒转,盏口朝下,轻轻一扣,扣在案上一线气上。

这一扣,无声,却像一只无形的钟在心里响了一下——那是“时”。

董卓抬足跨亭,他的眼里全是“饵”。他的鼻孔里嗅到的不再是龙涎香,不再是艾火气,而是坐在小椅上的一个人身上那点说不出的“冷”。那冷不是拒,而是“矩”。

他忽然有一瞬的恼——恼那一点冷裹着一丝不为他所有的“意”。恼使他的脚重了半寸,重到恰好踏在那块该踏的板上。

板心微弹,水下有鱼惊。

陈宫在远处缓缓吐一口气,把袖口收紧,目光如针:“慢,软,硬,清——尽在此刻。”

李儒眯起眼。他已经看见那一块板与那一道眼神之间的线接上了。他并非不知,但他已来不及把恶龙拉回“安福门”的暖。他只好把手伸进袖里,轻轻掐了一把自己的指尖,让疼意把心里的“疑”压下去——“随龙”。

王允把袖中的戒尺抬起又放下,指尖扣住袖边:“红梅为信,刃痕为契——今夜以‘红梅’为钉,以‘刃痕’为锋。”

貂蝉在小椅上坐得稳,稳到像一株梅。

她侧过头,看了吕布一眼。那一眼里并无泪,只有一点“喻”。她轻轻呼出一口气,把腕上的红绫尾端按在膝上,不再动。

风从亭外水面掠过,掀起一圈极细的纹。

太学钟楼此刻忽然敲了一下,不为报时,只为“示心”。这一下穿过树影,穿过水纹,穿过安福门,还穿过了董卓肥厚的耳廓,落在他心里没落过的“疑”上,像一粒沙。

在沙未再起风之前,板心已微落,机弩之弦在木下轻轻抖了一抖,像一条毒蛇吐信的前一瞬。

恶龙闻香而来,毒士设二宴于前,局却仍回到“亭”。

吕布立在“矩”之线上,手中空盏,盏口朝下,扣住一线气。那线气在此刻像把天地间的谋与心、香与风、名与刃,都束在一处。

下一瞬,便是“杀”与“不杀”的细缝。

他低声道:“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