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87章 残兵末路逢霸主,枪王一败失雄心/

清晨的风像一把刚从溪水里取出的刀,凉得直透骨缝。

谷地外沿,雾自丹水而来,拖着潮意,薄如纱,绕过倒木与车辕,去到南野的白草坡。昨夜峡中一战,滚木与铁钉将黑夜切成了两截;天亮之后,留下的是被碾碎的火星、半弯的铃舌,以及散乱的脚窝。脚窝浅处积着一指薄水,映出灰旗上一行字的影——静、藏、钩。

沿城西小道,陆续有人影簇拥而来。起先一十几人,后来三五十,再后来,像被风从城里扫出来的草籽,零零散散,集成一小堆一小堆。

他们有的是宛城乡兵,有的是被征来的夫役,有的是昨夜在城中看了粥棚又被军吏赶走的老少,脸上既有灰也有油,眼里多半是慌。每一小堆遇到南野的并州岗哨,便先齐齐跪倒,举起手中或破或缺的兵器。

“降——求活。”

那声“活”字,破得像破草垫,却真。岗哨不吼,也不打;木杆一横,示意收刀置地。巧营几个手快眼明的军士先上去,把绑在他们腰里的铃绳逐一割下,换上新的草绳,再递给他们一把木勺,“先喝,再说话。”木勺的热气往上冒,冒到鼻尖,冒到眼睛里,把昨夜的风吹的裂缝一点点糊好。

“名谁?乡何处?家里几口?”陈宫坐在粥棚边,膝上压着一卷薄薄的册子,册角被夜雾润了一圈。他衣袖简,语气更简,“愿入营者,自处‘杂’,三日受法,能背‘五则’‘三破’者,归籍。一时不愿者,给两天粮,不许近营,不许入城,走东西道,别来扰民。”

说着话,他像随手一般,抬了抬扇骨。两侧竹竿上立起了三块木牌,墨字未干:“禁躁、禁分、禁争功”。木牌下压着三张旧旗布,被雨打得发硬,旗心却重新缝了新的字。那些字不是“杀”“破”,而是“角”“门”“鼓”。初来者读不懂,有人问,一名并州老兵就把他拉到“静堂”前,指着盆里的那片叶:“看叶,不动是角,动是火。先角,后火。背吧。”

粥棚旁,有个少年兵从怀里摸出一块油乎乎的饼,偷偷塞进一个妇人怀里,那妇人背着个睡得正香的小儿,眼睛一红,急急推回去。少年兵笑,硬塞。陈宫瞥见,扇尖轻轻在掌心上一点:“记名。”旗牌官会意,册角添一笔:某甲,记善一。

这是“残兵末路逢霸主”的早晨。这“霸主”,不是刀上写的,是粥上写的,是禁令上写的,是“归籍”二字写的。来投的人里有老兵,也有昨夜被贾诩从市口粥棚赶走的老妪;老妪喝完一碗,抹一把眼,“你们不是劫。”陈宫笑,“我们劫别人劫的。”老妪听不懂,点头走远,背影杵杵落落,在风里像一杆细小的旗。

午时前,张辽带着小队巡回回来,向陈宫低声:“南岸有探骑,旗未见清,似许都鹰扬。”陈宫把扇合上,唇边那点极浅的笑收干净:“霸主要到。”他瞥一眼谷外的白草坡,“今我等装‘狂’的时候该收一收了。”

“主公呢?”张辽问。

“在堂。”陈宫看一眼“静堂”,吕布正负戟而坐,左臂的细布已换成更薄的一层,呼吸像五根看不见的线,在胸前起落。他不动,赤兔也不动。堂中鼓不响,只有水面一片叶子,在风里几乎不动。张辽低声:“枪王要出。”

“他要找回脸。”陈宫淡淡,“也要在霸主眼前证明他值得。我们给他一面——当镜子。”

城中。张绣手指掐得发白,拇指关节一处老茧在他握枪时隐隐作疼。昨夜的乱,按他的性子是要立刻出城“洗”一洗的。可是贾诩站在窗侧,一直不言。他那双生得温文的眼,今早多了一线冷,冷得像被人用刀在上面划了一道浅浅的印。

“你想胜。”贾诩终于开口,“是好事。但你若此时求一场大胜,那就是坏事。”他抬手,递过一封小小的战帖,“挑他,且收他。”

张绣接过战帖,字不过十数:南野白草坡,午后二刻,持枪请教。落款不写张绣,只写“武安”二字。他把枪背上,兜盔戴好,神情平定下来。侯裨在旁,低声:“将军,谨慎。”张绣点头,心里那股硬劲又浮上来:我不杀他,我要在城人的眼里,把丢的那口气捡回来——至少,捡得他记得我。

南野。白草坡的草尖还带着水。风自东北来,先掠过丹水,再掠过草,使草尖先低后起,一齐向城的方向点头,又齐齐把头收回来。坡下并州旗在一条斜线的阴影里安静着,旗心两个字“侠”“民”远远可见。张绣骑一匹青骊,枪横膝上,枪身冷,心更冷。他自坡上缓缓下来,城头的目光随着他落,粥棚的人声也随着他落。他几乎能听见那些目光的呼吸。

吕布骑赤兔,灰袍,背戟。陈宫远远站在“静堂”外,扇子合着。他并不热闹——这不是“请君入瓮”的戏,这是“立镜”。镜里照两个:一个是枪王,一个是粥棚后的民心。他对张辽道:“鼓在你。”张辽抱小鼓,指腹轻轻试了一下鼓边——今次鼓不为杀,只为稳。

张绣先下马。他尊重对手。他把枪尖往地上一点,细草被枪尖压出一个圆,圆极正。他抱拳:“请教。”

吕布也下马。他负戟,先把左袖挽到肘,露出一截伤痕,薄,浅,皮色正常。他并不遮掩。“请。”

两人相对三步,风从衣袖里绕过。张绣第一枪极慢,慢到旁观的人会觉得他在画一条看不见的线。枪梢在草尖上轻轻一拂,草尖震了三震,动得不肯停,就像一条小蛇被人逗得吐信。他不打正门,他问“角”。吕布侧身,戟尾微挑,恰好挑开那一寸“问”。枪梢落空,张绣不收,腕一抖,枪身从半腰拦来,如水绕石。吕布左足后撤半寸,半寸不多不少,正让枪锋贴着他的袍角擦过去——袍角起特细的一丝风,像鱼鳞反了个面,又贴回去。

第二枪快,快得像第一枪的影子突然活了。张绣三指发力,枪梢在半息内点三处:膝、肋、喉。点不为入,只为逼。吕布不提戟,他的戟像不在手,像一根普通的棍背在手下。他用的是“静”。呼吸五心,目先观角,念守旗。枪来时,他并不管枪,他管的是张绣肩胛与踝的“节”。他看见张绣的肩在第二点时有一个极轻的“停”,那停不是乏,是“换劲”。他于是把脚下半步里的脚窝挪出一个更浅的窝,等张绣的第三点“喉”来时,自己只需把颈微微往右一错,那枪就沿着他颈侧的那一线冷风“滑”过去。

第三枪不追,改扫。张绣枪梢下压,横扫吕布腰际,势如割麦。吕布终于提了戟——不提锋,提戟背。戟背“当”地一架,不与枪锋硬碰而与枪尾“借”,像把一只要扑人的犬的颈项忽然按住。张绣的枪被他这一“按”,势不止,身不得不跟。吕布背戟一送,枪身被迫翻转半圈,枪梢上揭起,露出一线空檐。张绣心里一凛:他在用我的“快”杀我的“快”。

“破影枪”的精意在于“影”,不是“破”。影要前一半虚后一半实,虚在先,实在后,后发先至。吕布这会儿的法看似守,其实是让你所有“影”都在他面前变得“实”。张绣忽然懂陈宫说的另一个字:序。他在打枪,不是在打人。他打的是“节”。枪节一乱,枪气自滞,枪王的心也跟着滞。

第四枪张绣改路,枪途在半身处“截”,断而复续,像有人在琴弦上突然用指按住以去掉多余的颤。他的枪这一回不求中,只求“得手”,求一个“点破”——破对面戟背上那一股连绵不绝的“静”。他枪梢从吕布戟背下方掠过,意在挑腕。吕布却像早有预备,左腕微内旋,腕内藏的那一丝“反砂泥”且不论,他是用骨接枪。枪梢一压,他的腕在骨上的皮被枪风轻轻吻了一下,凉,然而不疼,力自腕背滑开,像水遇到一块打磨光滑的石。张绣心里一沉:不破。

张绣并不服。他懂得,败不在“这一枪”,败在“心”。他把心里那口气收一下,枪峰斜挑,脚步突然快了一线,腰间的劲像在一瞬间被人从背后轻轻推了一下。他这一枪来得极近,近到戟背再难从容;而近身枪的狠,在于把对手逼到不得不用“力”的地步——一旦用“力”,“静”就碎一线。他眼里一闪喜色。

吕布抬眼,逆命龙瞳在眼底开了一线。他“看”见了张绣枪峰的因线:半个月前,他在宛城东巷里试的一招“破影枪·三叠”,第一叠虚、第二叠真、第三叠变。此刻,他要用的是“第三叠”。龙瞳里因线像被丝线牵起来的影子,微微一颤。他把呼吸里的“吸”在此刻按住半个“心”,按在肚脐下,然后他的戟没有“迎”,也没有“避”,而是“钩”。

“钩”不是钩枪,是钩人。他背着的戟尾微微一勾,勾住的不是张绣的枪尾,而是张绣手腕上一缕细不可见的“躁”。那缕“躁”不是他的,是城头、粥棚、鼓、封门、昨夜滚木的回声叠在一起,垫在他心底。吕布把那一缕“躁”轻轻一勾,勾出来,“挂”在空气里。张绣的手腕便在这一息里略略乱了一息。略略,只略略。

“如今。”吕布的戟终于亮了一寸锋。这一寸锋从下往上,一挑,一按,一盖。挑的是枪腰,按的是枪势,盖的是枪心。张绣眼前一花,枪梢被戟背压在草地上,草碎成一片细屑。吕布的戟锋只比他喉结低一寸,停住了。那一寸,是“度”。

风把两人的发梢吹乱了一些。张绣听见了城头一声很远很轻的“唉呀”,粥棚里小儿的哭声也小小地响了一声。那两种声像两个极小极小的石子,一左一右落在他的心里。他在这两声里,忽然知道自己为什么“败”:不是手,不是枪,是“心”。他的心此刻被太多眼睛拖着。那些眼睛里,不是仇,是“望”。望他赢,望他不输,望他像他们心里那个能与虎搏的人。他本该不理,可他终究是人。

“败在半寸。”张绣把枪收回,后退一步,抱拳,“承让。”

吕布也抱拳,戟锋落下,背回。“枪快。”他道,“心若定,再快三寸。”这不是嘲。张绣看他一眼,忽然笑了笑。笑极乎淡:“记教。”

两个字落地,城头与粥棚都静了一瞬——静得有些诡。张辽知道那是他该打的节,他打了三声短促的鼓,像给这场戏合起一个并不喧哗的幕。陈宫扇骨轻敲掌心:“镜子完了。”他朝张辽使了个眼色,“把‘镜子’收回去。”

张绣翻身上马,回身望城。贾诩站在楼上,风把他的袖角向后掀了一掀。他不笑,略一点头。那一点点头里有两层意:一是我的将不丢脸;一是对手不欺人。张绣心里松下一条紧绷的弦,却也在同时,心底某个一直坚信“枪即自我”的地方,碎了一道细缝。这道缝不是裂,是破皮,风一吹就疼。他知道,今日之败,不止在场上,它会在他今后的每一枪里,绕着他打圈,直到某一日被他填上,或被他承认。

午后,风转南。丹水边,一队负箭的陌生斥候探身过来,旗上一个小小的“鹰”字,花口收得很紧。张辽的探子从芦苇间一闪而没。傍晚他向陈宫复命:“鹰扬旗确见,估计三五日可达穰水渡。”陈宫把扇展开又合上,“霸主将至。”他说这句时,没有戏味。他瞥见粥棚旁几个新来投的乡兵把“角”“门”“鼓”三个字背得滚瓜烂熟,心里一松:幸好,今我们不靠“勇”在撑。

暮色上来,宛城的施粥人声比前日更盛。粥棚背后换皮的鼓晾在架上,胶汁被夜风吹出一层鳞片。匠人打了个喷嚏,骂一句:“邪门。”楼上,贾诩把白绢摊开一点,又收起。他看着张绣在暗里一遍一遍练枪。枪影一叠一叠,快,却不躁。他垂眼想了一刻,忽然对侯裨道:“明日粥再大些。告民:并州人不入城杀,城不出城掳。——再放出一句话:丞相旗将至。”

“军心之‘疑’,我用‘义’补;民心之‘惧’,我用‘望’安。”他顿了顿,目光往南野看去,“张将军——”他压低声,“你的枪,别急。等霸主来。”

张绣微微一怔,点头:“谨记。”

南野这边,夜风穿过“静堂”,把盆水上的叶吹得轻轻转了半圈,又归于不动。臧霸把那根刻着“静、藏、钩”的旗杆立得更深,木纹里隐隐又露出一点白。这一次不是字——是新刻的半笔,像要写个“时”。吕布把短匕在指间转了一转,没有刻下去。他对陈宫道:“再看两日。鹰扬旗入穰,则改戏。”

“改何戏?”陈宫挑眉。

“借势。”吕布语极淡,“借‘义’之势,借‘民’之势,借‘霸主’之势。张绣之枪,今日败在半寸,明日败在‘时’。我不急。”他抬手,指向宛城那一带沉沉火光,“毒士要补‘疑’,就让他尽补。补到满,方可一指散。”

陈宫笑起来:“有趣。”他想起最初的凤仪亭,那个一戟压群雄的男人,此刻站在粥棚与鼓之间,说着“借势”的话,背上的戟却又藏回去了一寸。他心里竟生出一点不合时宜的安静:这安静,叫“度”。

夜深,张辽在小鼓上试了一下新定的三声收,声不高,稳。高顺把陷阵营分为四伍,轮番休整,甲片在火光里发出极轻的一点一点的亮。巧营把谷里用过的绳、钩、锥一一擦过,收进箱。有人在箱盖上用炭写了个字:手。臧霸哈哈:“日后咱们开一营,叫‘手营’?”陈宫道:“‘巧’。”

“巧营已名。”吕布在旁边,忽然笑了一下,极淡,“再开一营,叫‘义’。”臧霸愣了愣,随即挠头笑:“听主公的。”

夜气更清。粥棚后,一两个初来投的少年在“静堂”里背“门、角、屋、巷、火”,声调拙而实。外头枯草“簌簌”,像有人在草间替他们把字一个一个拾起来,揣在怀里。

城里,张绣背着枪回到屋里,不点灯,站在窗下,把枪梢轻轻按在地板上。那一点“冷”从枪梢传到他手心,又从手心直抵心口。他想起吕布那句“心若定,再快三寸”。他不服,也不怒。他把枪反过来,闭上眼,缓缓地练了一个极慢极慢的“破影”,慢得像一只老龟在地上画圆。圆并不好,但他不着急。他知道,从今夜起,他的“快”,要从“慢”里生。

风从窗纸里穿过,带来城外那面灰旗上两个字的气味:侠与民。不远处,施粥的锅蓬蓬地冒了两下泡,又安静下去。贾诩在楼上看星,星被云遮着,他看不真,却不焦。他心里那根被高顺矛锋“轻轻”点过的线,冷,疼,却没有断。

天将破晓的那一瞬,丹水上飘来一缕极轻极长的号声,像从很远的北方吹来的风。张辽立起,朝水面行了一礼:“鹰扬将至。”陈宫合扇,侧头看吕布。吕布负戟,眼里那盏灯亮了又灭,像在等一阵更合适的风。他轻声:

“来吧。让霸主见见,什么叫‘不以力先,以序后;不以杀先,以义后’。”

赤兔低声一喷,鼻间白雾在夜色里卷作一团,像一朵慢慢收开的花。花心处,戟锋未出,剑气未鸣,只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从宛城到南野,从粥棚到鼓棚,从张绣的枪,从贾诩的扇,悄悄地在风里被拉紧。

线拉得正好——不紧,不松。像一张弓在手,手在等箭。

黎明前最黑的那一刻过去了。东方的天被一道极细极细的白划开,一寸,再一寸。城里、城外、南野、丹水,都在这道白里抖了一下,又稳住。并州军的旗在白里更像木纹里的字:静。藏。钩。——以及那半笔尚未下的“时”。

“时到,自知。”吕布道。声音很轻,轻到像一句只说给自己听的话。陈宫笑:“自知。”

风过,草合。白草坡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只有地上那一个被枪尖压出的圆,圆得极正,还留在那儿。它不会说话,替张绣记了一回败;它也不嘲讽,等着张绣下一次来,把它踩碎,或刻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