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84章 谋主定计惑毒士,神将忍辱藏锋芒/

黎明像一张被烟熏过的纸,灰里带黄。

并州军沿溪南下,旗影稀疏,刀鞘与甲叶碰撞声被“静堂”里练出的手势替代。行至午后,山脚一线小林,陈宫选了两处风口,搭起两顶简陋帐,帐四面敞开,一面立鼓,一面立旗,中间一盆清水,水面压着一片薄叶——这便是“静堂”。

“入堂者,先息。”陈宫立于旗前,声音不高,能压住每一缕躁气,“五心一呼,五心一吸。目先看角,再看门,再看旗。念中先想‘角’,再想‘五则’。巷战未至,先把心里的巷走完。”

臧霸抱着断成三截的旗杆改制的新旗,粗脖子上青筋一跳一跳,却真就照着做。三百名被挑出来的“巧营”军士列于侧,腰间挂着绳钩、铜铃、铁叉与小铲,像一群搬家匠。张辽手捧小鼓,指节轻敲,节拍稳如行军阵。他平日斩阵如风,今却像个整肃学舍的训导,一声声:“角——门——鼓——火——”高顺立在最后,手按盾缘,眼睛在每一张脸上慢慢扫过去,像在边界上钉桩。

吕布站在林外风口,左臂包扎,外套一件旧灰袍,兜帽拉低。赤兔换了素缰,毛色在阴影里暗成一抹墨。他背着方天画戟,戟身用布缠过,像一支猎人背的长杆。若不是那股无可遏抑的“直”,旁人只会当他是个受伤的马队都尉。他偶尔侧头,看一眼“静堂”,目光里不再有昨日城中那股急火,像把火收成了一盏灯,灯罩上有指纹。

“主公。”陈宫停了鼓,拱手走来,低声,“计已成三,择其一先行。”

“说。”吕布利落。

“一为‘乱线’。”陈宫道,“以信息乱其序。故设三谍:一‘真’一‘半真’一‘假’。真谍送去丹水之侧的桥枢位置;半真谍送去叶县谷仓的半数粮账;假谍送去‘我军欲降刘表’之信。三者交错,彼此抵牾,教贾诩思其‘因’,先乱其‘心’。”

“二为‘抽梁’。”他抬手指南,“夜掠穰水渡头,拔其木梁,不焚仓、不杀吏,只断舟与车辕,令其粮道断而不绝,急而不穷,乱其‘势’,逼其出救。”

“三为‘回针’。”陈宫从袖里取出一小瓷盒,递上,“反砂之泥已成。巧营先袭宛城东门的铃绳与鼓杆,截其‘手’。张辽率二百轻骑绕半山,从雨渠潜入,专破鼓。此为‘三破’之首。”

吕布垂眸,手指在瓷盒上轻点两下,像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定子。他道:“先行‘乱线’。抽梁与回针为承。毒士用的是‘心’,先使其心不稳,再动其手与脚。”

陈宫点头:“诺。”他侧首一笑,“第二计需一件‘忍’。”

吕布也笑:“忍辱?”

“忍‘弱’之辱。”陈宫道,“请主公以伤示人,以退示弱。宛城人若见我军不复挑衅,贾诩必以为我军惧。他为求证,必探。探既出城,我等以‘角’接之,不贪杀,只重击其鼓与旗。让他疑:我军非不敢斗,而是不愿斗。”

吕布略一抬眉:“不愿?”

“是。”陈宫笑意更浅,“主公愿忍,臣愿演。”

午后,林中试演。陈宫命人拖来破铃与断绳,巧营军士各执一件,绕树设索,一人拉,一人截,一人掩。张辽以短鼓定拍,高顺以盾列成梯,臧霸则背着旗杆,不断从阵背穿梭,模拟巷口接应。每一处索,每一根钩,每一次掀幌,皆以刚才“静堂”所背为纲。练完,张辽收鼓,低声道:“夜审细处,再练。”

临及薄暮,陈宫招手,一名面白的文士被两名军士押到堂前。此人眉目端整,衣袖绉皱,目光却不乱——这是陈宫在颍川旧识中挑出的“半真谍”。陈宫对他俯身,低语几句,那人恭身领命,转身时不忘从袖里摸出一方旧帕,擦了擦眼角。另一头,“真谍”是一名宛城籍被俘军司,伤臂未愈,陈宫亲自替他包扎,递过一碗热粥,淡淡道:“回去吧。告诉你的上官,我们南下了。”那人抖着端起,喉结滚动,眼里一线湿意。他走时,陈宫袖中滑出一张不经意落地的半卷粮册,被那人看见——恰好让看见。

“假谍”最简单:一名嘴碎的小厮,背上挑着一担草鞋,草鞋里夹着假信——“并州将欲求和刘表,愿以谷岸与渡头作押”。他走不出三里,必被宛城斥候拿住。陈宫摇扇,扇骨敲掌:“三线齐出,毒士眼里先是一朵花,再是一团雾,再是一片霜——花乱心,雾糊目,霜凝手。”

夜下弦。张绣立在宛城楼上,俯瞰城外黑影如水。他的枪在身,白衣人立在他身侧,袖中那方折绢又被摊了开,露出之前那点已经抖净的干痕。三骑斥候先后入城,跪地抱拳,禀:“叶县谷仓账簿有异——数目对不上丹水拨粮;丹水渡头有陌生骑影夜过,不停留;还有一信——”他递上信,张绣交贾诩。贾诩展眼一扫,唇角几不可见地轻轻一挑:“和刘表?”

张绣冷哼:“他不至此。”

贾诩不置可否,又问:“丹水之影呢?”

斥候道:“不见旗,不闻鼓,夜行如风,过渡而去。”

“像不想被见。”贾诩缓缓,“又像故意被见。他让我们见的,必非他要我们见的。”他微一侧脸,“将军,莫急。”

张绣“嗯”了一声,手却不自觉握紧了枪,指节“喀”的一声,像夜里折断一根小枝。

城下四里,穰水渡头。夜雾重,水面像被一层白纱盖住,近岸的柳影细如梳齿。张辽率二百轻骑翻越一线矮丘,趴伏在芦苇间。巧营十余人先入,足不沾板,绳不响铃。两人一组,一人夹泥,一人裹布,先封鼓,再拆绳。鼓面被一层薄泥抚过,声音立即又闷又哑;铃舌被麻丝缠住,风吹不过声。渡头守卒缩在棚里烤火,火光在草帘上投出人的影,影子伸缩,像在梦里呼吸。

“角——门——鼓——火。”张辽在苇间无声吐口形。巧营队长点头,指向码头三角的一处木桩——那是渡头的“角”。两名军士如壁虎一般抄过去,银钩一搭,身子悬空挂在横梁上,手里的短锯齿一寸寸磨,木刺纷纷落下,尽数被下方的袍袖接住。另一头,三人合力把两根主梁上的铁箍缓缓抠松,抠到最后一寸,停——不推,不拆,等水来。张辽回首看林,微微点头。远处,臧霸已带二十骑佯掠过一片芦,故意留下一串马蹄印,印子浅,恰好能叫第二天巡查的脚尖踩在上面去想。

“退。”张辽低唇形。巧营如来时一般,影子从梁与柱的缝隙里慢慢撤开,收绳、裹布、灭火,以至在地上按了一把泥,把刚才自己的掌印抹平。临走,张辽斜瞥一眼渡头棚柱,端详一盏掉漆的灯:“破鼓后二步,明夜再来。”

同一夜,叶县南门外五十里,谷仓四座。陈宫只遣三十人,不攻门不上墙,只在两条必经小路的拐角处埋下“踏索”。索线极细,浸过浆水,月下不见光,脚一踏,十步内的阻车木“啪”地崩起,车辕自断。其旁坑内净是一堆看似随手丢弃的谷囊,囊口皆未扎紧,风吹“簌簌”。陈宫吩咐:“明日午后,索自起。人,不伤。”他亲自用小刀在一块薄木片上刻下字,塞在囊底——“非不为,未到时。”

三日后消息回返:丹水渡头主梁自崩,木梁顺水去了十余根,桥头仍在,舟不绝而缓;叶县谷仓谷车三辆“自断”,两辆翻,未伤人,只丢谷囊数十,囊底寻得木片,城中人惶惶,不知所措。

宛城楼上,贾诩展木片,指背轻轻一摩:“非不为,未到时。”他笑了笑,很薄,“他在‘讲道理’。”张绣不懂,道理何用?但他隐约觉出一种别样的压力——那不是兵临的压,是“看见”的压。对手在看你,且告诉你:我可以伤你,但我不急。

“他果是忍了。”贾诩把木片负手,低声,“陈宫手笔。”

“当断则断。”张绣打断他,“不宜久守。请兵出三百,追其南行,试其锋。”

“可出。”贾诩点头,“但不试‘锋’,试‘鼓’。”他在沙盘上敲了敲宛城东门,“今夜东门外,铃绳鼓杆尽换新,鼓手换熟练者,绳结加双扣。另,城中放一谣——‘吕布臂伤中毒’。他若不应,士气先溃三分;他若应,便露了他‘忍’之短。”

谣言四散,风一送,沿丹水两岸传作两样:或道“吕布臂毒难愈”,或道“并州军求医于刘表”。小镇茶肆里,有说书人敲着醒木,眉飞色舞:“那神将呀,昨夜里一声痛呼,差点从马背跌下!”底下人嘻嘻,桌面上茶盏抖了抖。

这一日午后,小林边,一队挑柴的村妇经过,见林间立着一面灰旗,旗上写一个歪歪扭扭的“静”字,她们指指点点:“兵也会写字。”不远处,一人坐在溪边洗臂,左袖卷起,水映出他的侧脸,瘦削而沉,眼窝里有一丝深影。村妇咂舌而过,回头耳语:“他手上那道疤,好像发黑……”耳语传到村口,又被放大,夜里就成了“毒黑三寸”。

那人正是吕布。陈宫在他身后倚树,手里捏着一叶新的药片,细细抹在他伤口周边。那片上薄薄一层“反砂泥”,与皮色无差,若不凑近不见。他低声:“今夜东门,必换鼓。”

吕布“嗯”了一声,把袖放下,声音淡得像流过去的水:“换便换。鼓再好,也要有鼓面。”

“是。”陈宫笑了笑,“鼓面好破。”他收起药,拍拍袖子,“忍得如何?”

“忍。”吕布抬眼,目光从林梢掠过,在天边停了一息,“别人说我中毒,我就让他看见我中毒。别人说我求和,我就让他听见我求和。忍,不是吞,是藏。”他把方天画戟背得更深,灰袍在风里粘住戟影,像一条普通的棍。

是夜,宛城东门。鼓棚下,三名新换的鼓手赤着臂膀,鼓背上绳结新亮。城墙下,杂草里一丝细响,无人听见。两条黑影从水沟里悄然钻出,一人手执泥,一人手执刀背。泥先轻轻抹过鼓面,刀背再“吱”的一声,沿鼓边缘挑起一条肉眼不可见的纤维——那是张辽白日里从旧旗布上抽出的线,浸过水,再烘干,韧如生筋。线一绕,取住鼓面最紧的那一寸。第三人手持细锥,从鼓背皮下刺入,轻轻一撬,鼓面便像一个被捏住喉咙的歌者,发不出最亮的高音。

更鼓一敲,声音果然闷了半寸。鼓手蹙眉,复敲之,愈觉不顺。第四名黑影贴着墙根移动,拨开一丛草,露出被换新的铃绳。他伸手,拇指指腹微微一弹,便把绳上故增的双扣位置记住。手中一柄细如针的小刀顺着绳纤维的“逆纹”轻轻一拂,纤维自开,他又从袖里抽出一段麻丝,往上裹了三圈,收尾藏在结心。风吹铃,铃响半分不匀,像醉汉走路,脚步短一长一。

“退。”草丛里传来极小的一声唇音。巧营如鱼入水,各自散去。

与此同时,南郊小渡口,一叶扁舟被人悄悄撑开,到对岸,又悄悄折回。舟上只有一人,裹灰袍,背长物,坐姿稳如磐。他到对岸不久便又来,此后两次。第三次回程时,岸上忽然出现两名持枪的宛城快卒,喝:“何人!”舟上人不答,轻轻撑篙,舟往草丛一扎,便没了影。快卒追至草丛边,只见一串浅浅的水花延伸向对岸,又断。

“有诈。”其中一人道。另一人拾起岸边一块木牌,牌上刻着一个歪扭的字:“静。”他啐了一口,“当我不识字?”

两人回报,贾诩得讯,笑意不见,“静?”他抬头望东门,“他还在演。”他忽道,“不出三日,丹水一役,必有后手。”

第三日午后,丹水雨来。河面蒙蒙,旧日未尽的火灰被水拍散,成细细的芽。张辽以百骑绕至上游,临水而不渡,只沿岸按“角”设拒马,各埋短桩,桩头覆泥,泥下是铁。臧霸率巧营二十,逆水而上,拔去前夜松动的两根剩梁,随手在河中种下十余根“躲钉”——钉头斜,暗嵌在水面下一分,舟若急行,必破腹。陈宫立在高处,袖里藏一面小镜,镜背刻“角”。他以镜面照水,水中影子里显出渡头、梁、舟、岸四者的微妙角度。他轻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五分之四——好。”

当晚,宛城粮舟三只自丹水而下,第一只觅得残桥,强行挤过,船腹尚稳;第二只为避第一只的尾流,偏了一寸,正撞上“躲钉”,舟腹“嗤”的一声裂开,船老大骂声未出,水已灌入;第三只急调桨,恰踏张辽沿岸设的泥覆桩,桨叶“喀”然断了小半,舟身一偏,卡在两根未尽的梁间。城中鼓匆匆响起,救生的绳一片,却被雨水打得滑;岸上呼号,乱做一团。

楼上,张绣提枪就要出门,被贾诩一把按住:“别下。看。”

“看什么!”张绣怒意路出。

“看他‘忍’。”贾诩道,“若他此时不以胜势趁水破岸,而以小利扰,便是陈宫定计——惑我,不与我决。决,是他的锋;不决,是他的鞘。”他眯眼,“他若真伤了,他忍不得。”

张绣迟疑。片刻后,他目见岸上并州人影一闪即无,专挑舟与桨下手,不杀人,亦不留旗。贾诩指背一敲窗棂,笑意极淡:“藏锋了。”

当夜,宛城流言又起:或道“并州军不敢战,只会偷”,或道“吕布手废”,或道“刘表已允收留”。陈宫坐在小林里的一筐柴上,手里拈着一只被拆下来的铃舌,笑道:“风也会编故事,我们不过是教它一个字。”他把铃舌递给臧霸,“明日巧营练‘铃’。”

吕布未笑。他坐在湿地上,背靠树,听雨打叶。张辽来报丹水之捷,只以“舟破二,粮去四成,未伤人”十二字交代。高顺呈上“巧营”名单,补入新选的二十人。吕布翻了一遍,点头,令:“明夜‘回针’,东门鼓棚,破其三面,留其一面尖叫——教城中人听见他们自己的心跳。”

“诺。”张辽领命,转身去叫人磨刀。陈宫看着吕布,忽然道:“忍辱也要度。太过,则士心憋。”

“知。”吕布握了握拳,拳心开又合,“明日午后,令骑出三十里外空野,扎营练阵,旗必高,鼓必明。教军士见。”

“好。”陈宫笑,拂袖而起。

未时,空野练阵。并州军列为“角—门—巷—火”四阵,各自为“角”定根,前列以盾,后列以矛,旗在阵心高擎。吕布不披甲,只着玄袍,骑在赤兔上绕阵而行,眼睛里那一盏灯明了些。他每走到一处“角”,便低声道:“角先立,人后行。”军士们在鼓声里慢慢把昨日夜雨里攒下的郁气吐出去,呼吸越发齐整。臧霸举着旗,肩背被雨水与汗打得发亮,忽然仰头大笑:“痛快!”笑声被张辽的鼓一压,变成齐整的三声短吼,与鼓点契合,像给雨中的天幕钉了三个钉子。

傍晚,陈宫取出三件“忍辱”之具:一根断矢、一方污帕、一本破账。断矢上涂了一层细细的黑粉,看上去像“毒”;污帕上沾着昨日丹水的黑泥,看上去像血;破账则是宛城里某个小吏被“真谍”偷出来的一页旧账。陈宫命人把断矢与污帕丢在小渡口附近,破账则故意让“半真谍”在茶肆内露出一个角。第三日,城中便有茶客言之凿凿:“瞧我这账——并州军粮尽矣。”也有人在河边拾得断矢,惊呼:“神将伤重!”那污帕被一老妪拾回家洗了,越洗越黑,她叹气:“这毒,厉害。”

贾诩并不轻信。他静静听完探报,轻轻把茶盏往桌上一放,“此等物,或真或假,皆不足据。可据的,只有他不杀人。”他眸光一转,“不杀人,是为了杀心。杀心一乱,城里人夜里便会醒,醒了便听见鼓,鼓一响,心更乱。乱,就有缝。”

“缝如何补?”张绣不甘。

“用‘义’。”贾诩道,“告城中:并州军不顾民命,断我粮舟。明日于市口施粥,老弱先,军后。”他顿了顿,“另,放出第二谣:‘吕布求医无门,陈宫向刘表借方。’如能逼他医者来,我便试他的‘反砂’。”

宛城施粥,市口香气四溢,老小拥簇。并州军的探子混在其中,见粥棚背后挂着新的鼓面,鼓面上刷了厚厚一层胶。探子回报,陈宫笑:“来了。”他在地上画了一圈,“明夜,破其胶。用线。”

回到林中,夜练如常。巧营把从旧旗抽出的线浸在草灰里,晾干,像蛇蜕。张辽示范:线先“绕”,以指腹为尺,绕八寸,再“引”,绳扣穿铃,轻轻一扯,鼓面边缘的胶被薄薄一道割开,声音便漏出一道“丝裂”。十人一组,三息之间破鼓四面。高顺盾阵合拢,压上,再退。臧霸在后,替每一个人按肩,低声:“好。”

子时,东门破鼓如期。城里人梦里惊起,听见鼓声像水泡,一响就碎,碎了又响,心里便更慌。贾诩站在楼上,背手望黑:“他不给我们一个‘决’。他给的是千百个小‘疑’。”张绣握枪,指节又“喀”的一声,“那便逼他决。”

“如何逼?”贾诩轻声。

张绣眼里有火:“辱之。”

“可。”贾诩淡淡,“但辱需度。若过,反逼其不忍。”他取纸,写下一封战书,言辞极尖,直指“并州军多夜偷,无侠气”。战书落款,却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城中百姓”。

战书被贴在城外小路石碑上。清晨,挑柴的村妇路过,见之,指指点点,笑:“谁写的,字倒利索。”午后,石碑下多了三朵野花,不知是谁放的。傍晚,臧霸气冲冲把战书拿到“静堂”,指着上面“无侠气”三字,脸涨得通红:“主公,这话——”

吕布接过,一眼便看完,又把纸折回,淡淡:“贴回来。”

“啊?”

“原处。”吕布道,“再在旁边贴一张。”他说到这儿,目光有了极细的一丝笑,“写:‘侠与民,不与城。’”

陈宫听了,扇骨重重一敲掌心,笑出声来:“妙。”

战书翌日重贴,旁边果有一张新纸,字迹端正:“侠与民,不与城。”茶肆里说书人拍案:“有意思!”城中有人看了,心里一滞;也有人骂:“装腔!”骂归骂,夜里梦见鼓,又醒了两回。

这一日夜半,贾诩收来一小包。包里是一块指肚大的布角,似是甲缝内衬,布角上有一层薄薄不易察觉的腻。贾诩鼻翼微动,指尖抹过,拈起,放在舌尖一点——草灰、松脂、薄荷、白芷。舌面微麻,心下了然:“反砂。”他笑容温和:“陈宫,你也在‘忍’——忍不杀,忍不耀,忍你家主公的锋。”

楼外风声紧。他把布角递给张绣:“告诉你的人,别用砂,换针——以花入药,香不杀人,惟乱意。我们不需他的血,我们要他的‘静’出一线裂。”

张绣点头,心里却浮上一句:他也在藏。他不知自己为何有一丝不舍——不是对敌,是对刀。他偷眼看楼下黑影里那条灰袍背戟的身影,像一束绳,一头拴在夜里,一头拴在白昼未明的地方。

小林里,雨后初晴,月牙如钩。吕布盘膝坐在“静堂”旗下,左臂的布带已换成极薄的一层。他闭目,呼吸至“五”,目观“角”,念守“旗”。龙瞳在眼底轻轻开一线,因之线如丝,势之涡如掌,心之灯零零散散。他忽地睁眼,对陈宫道:“他要以香扰我。”

“是。”陈宫把一只小瓷瓶递来,“‘醒木’。木香与藿香合,开窍不乱神。巧营带之。”

“好。”吕布接过,负手立起,目光穿过林梢,看向宛城。“他在看我,我也在看他。”

“看见什么?”陈宫问。

“他在布‘义’。”吕布道,“粥棚、鼓、谣……他要城心依他。我不夺。我只夺他的‘手’与‘角’,再夺他的‘时’。”

“时?”陈宫挑眉。

“是。”吕布转身,负戟往林外走,“明日午后,南野示阵,夜半北岸破桥。后日清晨,西郊悬旗,午时东门破鼓。第三夜,丹水暗渡,第四日,叶县空营。每一步都不伤人,每一步都在‘时’上。教他困。”

陈宫看着他背影,眼里有笑:“你忍得,便赢得。”

吕布忽然停步,回首对臧霸招手:“旗来。”

臧霸拖旗而至。吕布取短匕,在新旗杆上刻第二个字。刀尖一笔一划,木屑细细落下。臧霸探头一看,呵地笑:“‘藏’。”

“静以藏。”吕布轻声,“藏非畏,乃蓄。”

旗杆上“静”“藏”两字并列,风过,木纹起伏,像两道在水下缓缓行走的脉。张辽敲了敲小鼓,节拍收紧;高顺把盾靠在树上,双手抱臂,像一堵安静的墙;陈宫抖开扇,扇影在地上写了一行看不见的字:惑其心,不毁其人;藏其锋,不减其光。

宛城楼上,贾诩凭栏,远望南野旗影。他的指背轻轻敲栏,如鼓点。他低声道:“来吧。既然你藏,我便逼;既然你忍,我便撩。看谁先露。”

他忽转身,对张绣道:“将军,枪不必急。记住一句话——刀在鞘中时,最冷。”

张绣手按枪尾,目送远方灰袍背戟的背影缓缓没入林中。那背影像一条闭着眼睛的龙,在黑夜里换气。张绣忽然明白,这仗,不在城墙,不在渡头,不在鼓棚,只在“气”与“时”之间。他抿唇,点头:“谨记。”

夜风吹过,旗影交错,木叶相击如雨。并州军在小林里悄悄换了一口气,宛城在楼上悄悄收了一口气。两口气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弦,越绷越紧。弦上光不外露,寒却在弦中。下一次响,便要带着金石之声。

“时到。”吕布心里说。他把方天画戟再往背里藏了一寸,像把一道光推回鞘中,留下一线冷意,沿着刃背,沉沉地,落进夜色最深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