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80章 霸主挥手别旧都,神将扬帆启新程

拂晓的光像一条极细的银线,从长安城瓦脊与云缝之间慢慢抽出。

城中钟鼓楼先敲了三下短,再一下一长,声浪传过宣德坊、太学、北市与朱雀门,像在为一支庞大的心脏调匀呼吸。昨夜的新榜仍在微风里颤动——“三守四不”“军政并行程牒”“清君侧名录(第二日)”“军功告示”四纸并列,墨痕未干,阳气逼人。

榜下行人稀少但脚步不乱,卖饼婆子挑着空篮,特地绕到榜前看一眼,嘴里叨叨:“字在阳,心就不慌。”她说完,又转向东市口,给屋脊上还未下哨的“鹞子”们丢去热饼两枚,蒸汽在寒风里冒出一线白。

社稷坛侧,帘后幼帝早起,手里握着一柄短短的玉如意,神色稚而肃。王允已整冠束带,立在御案旁,杨公佩剑立后,陈宫执简在侧。殿角有风,吹得帘影轻动,像小鱼在水面下游一游又没。

“时至。”王允微俯,低声道。

幼帝抬头,望了一眼帘外初亮的天,唇轻轻紧了一下。他把昨夜复书的四字“守而必行”按在案上,小小的手掌摁得很稳:“宣——将军入。”

殿门外,吕布一袭玄貂短裘,素带束发,步入丹陛。他不佩华饰,腰畔只一枚角哨,戟未入殿。行至御阶前三步,止,抱拳而揖。幼帝隔帘而语,声音像清晨最薄的风,“将军,三月之约,今日启。”

“启。”吕布答得极清。他本来不善言,今日却加了一句,“约在心,行在路,剑在匣,榜在阳。”

王允目光微动,把一方小小的副印呈上:“‘受命之印’副本,持以过县、驿、关;旁附‘剑令副本’与‘军政并行’二纸,沿途张示。”陈宫递上一卷丝缎:“‘三守四不’榜样,大小两式,便于阡陌村塍张挂。”

吕布接过,郑重纳入怀中。帘后幼帝轻轻点头,似要把什么重物绑在他的背上,又像在轻轻地扶住这重物的带。他忽然抬起小手,隔帘作拱,童声却认真:“将军,朕守‘约’,卿守‘行’,三月后见。”

“谨记。”吕布再揖。

出殿,晨光更亮了一寸。未央阙外,貂蝉立在回廊尽头,狐裘披肩,眉心一点细光在晨色里若有若无。

她并不近前,只把袖里那条极细的红绢轻抛过去,红绢绕了半圈,准准系在吕布腕内侧,铃线贴皮,微不可闻。她的唇微动,像说话,又像送气:“一声城安,两声你安,三声我安。”吕布握了握腕,隔着人流与柱影,遥遥一礼。两人的目光在半空里接住,像是把看不见的一线系得更牢。

城墙之上,黑甲如碑。玄武门方向,陷阵营已经按“半步令”整肃为阵,黑龙牙旗垂落半尺,不浮不飘,旗影在门道的石线里稳如钉。

西门外大道,张辽“迅锐队”列成细锋之形,弩背光、刃贴革,像一条光滑又有节上的脊。辎重如蛇,是军的“脏腑”;军医署与担架队夹在其内,是军的“血”。

金鼓一通,城头鸣角——非“出征曲”,是“告行曲”。这曲调由陈宫所拟,短而不急,三短一长,正与“军纪十条”末条“昼不宿、夜不扰”相和。

王允与杨公立在城楼之下的台阶旁,与百官一并送行。

王允本不喜送,今日却亲来。他知道,这不是送一支军,而是送“约”。他看见张辽自队中出,向他与杨公一礼;又看见高顺立在黑龙牙旗下,目不斜视,旗杆与脊背一样直。王允忽生一种极古旧的感受:——他似乎回到了更早的朝代,回到了那些以一字而守一城、以一门而当一国的人们面前。

宣德坊口,人从巷里一捧一捧地流出来,自觉站作两行。卖饼婆子挤在最前,怀里还揣着两张刚烤好的饼。

她看见张辽,忍不住高举过头:“将军——”张辽笑,把手中干粮递过去,仍是那句:“我的硬,你的给娃。”婆子忍着笑,红着眼点头。她心里知道,自己这点热饼到底救不了谁,但她希望自己那点热能粘在这群甲士的胃里,粘上一会儿也好。

一个瘦小的少年从人堆里探出头来,是尹三。他没有再上屋脊,紧紧握着御史台小吏昨夜给他的那面小木牌,上刻“米三斛,赐”。

他远远朝高顺做了个拙笨的军礼。高顺眼皮都没动,目光却像刀锋轻轻点过少年一寸。他不擅长表示,但他记得这个名字,会在玄武碑旁留一寸空,等三月后那块碑坐实,再把人的名钉上去。

队列起。并州鼓手以木槌轻敲腰鼓,节律落在马蹄与脚步上,稳而不躁。司书把“军政并行程牒”的副本分交给第一批出城的驿骑与县丞,吏目抱着榜架跟在队列最末,哪里有村就把榜挂在哪棵最大的树下。

市巡营的旗斜斜挂在两侧,遇到有孩童追跑,立刻人下马,轻声喝止,不许挤、不许跑,碰掉的草帽亲手捡起扣在孩子头上。几个老者伏在杖上,远远向队列作揖,口里念念有词:“别折回来,别折回来。”那不是赶,是护——把军护出城,把城护在榜下。

朱雀门侧,太学偏门今日仍未大开,门额下却多了一块不大的木牌,上写“公议籍启”。几个诸生悄悄在旁边的桌上写下自己的名,寥寥数笔,一位祭酒老泪纵横,不知是因“启”,还是因“别”。

他忽而看见王允从人群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经过,王允只微微颔首,连袖都未摆。他刻意学着陈宫的做派——把“重要”藏在“不过如此”的身段里,免得让这座城再受一次被“气”而非被“理”的震荡。

城头,杨公屈臂持剑,剑仍在匣。陈宫向他一揖:“剑在匣,是用;剑在手,是威。今日当用,不当威。”杨公颌首,“不滥。”陈宫立在城砖上,目送队列向泾水方向绵延,像看一条起了风的河,在泥土深处换了新水。他低声:“三月,从今天算起。”

北市口的清凉寺,李儒推窗半掌,窗外风寒,寺钟未响。

他摆弄一柄无锋短刀,刀背光滑得能映人。他看见榜下的行人、看见队列的脊梁、看见城头未出匣的剑、看见那一袭素裘骑影像一笔极淡的墨划过晨色。年轻的“鸩”人伏在廊下,低声问:“先生——写,还是等?”李儒含笑不答,伸出一根指头,在桌上点了三下:第一下,是“写”;第二下,是“等”;第三下,是“借”。他今日既不写,也不等,他借——借风,借他们的“约”。他合上窗,拿起一封署名书,只有四字:“愿守三月。”他把这封书封好,却不投。等风再大一点,他才放。

……

泾水南岸古渡。昨日搭起的牛皮囊与浮筏尚在,水面被晨光拢成一片静金。军行不断,辎车先,伤者次,陷阵营居中行成一方稳砚,迅锐队在外沿斜着绕,像匠人手里随时腾挪的刀背。

军医署的担架队在渡口一字排开,王二把背带往肩上一勒,下颌夹住带子,双目如钩——那是他在玄武门下学会的一种“咬命”的姿势。

渡口土坡上立了三杆短旗,旗上各写一字:行、守、安。旗不过三尺,却像把三枚钉打进这条路上每一处泥里。

陈宫拿着竹筹,把“八事备国战”的点子又点了一遍:仓、甲、马、道、营、间、药、民。每点一遍,他就让吏目跑一处。这不是在营里画图,这是在路上画图,把图画在每个人的手里、脚下、心上。

午后,风温了一线。前锋跨过咸阳的界碑,一片平畴像翻开的册页,沟渠尚枯,土色润黑。吕布举目看去,云脚低低,像屋檐压下来,他忽然想到并州的冬日、想到大小寨场里的腊汤与霜刀。他心里某一处柔软的地方在此刻轻轻动了一下——不是软弱,是记得:走,才有回;回,才有家。

“将军。”张辽策马并辔,刀挂鞍侧,笑未全展,“咸阳南渡毕,三十车粮已分,三处小营立了两处。再行三十里,可达泾阳南。”

“好。”吕布目光越过他,看见更远处地平线一抹浅青,“文远,‘三息’记着——斜插、斩旗、夺粮,三息成,不缠斗。”

“谨记。”张辽收笑,刀背在掌下轻轻一转。他知道,自己这口刀要快,但快而不乱,锋靠“脊”。

“高顺。”吕布回首。黑龙牙旗在风里抖了一下又立稳。高顺策马到近前,神色如旧,“在。”

“半步令,传;黑龙牙,守。”吕布顿一顿,“夜里,不扰。”

“谨遵。”高顺应完,忽加一句,“玄武碑下,空格已留,待三月后补刻‘不扰’二字。”

吕布看他,目光里掠过一丝近乎看不见的笑:“好。”

军行再启。路过一个小小的村落,村头新挂的“军政并行程牒”还未被风吹直,乡老带着一群小娃站在树下,举着柴棒却不敢高声。

市巡营有人拎着榜架过去,远远一拱手,把榜挂好,退后三步,抬手示意:“扰民者,可执此榜斥;军有犯,持此榜往营门报。”乡老点头如捣蒜,眼里放光——他这一辈子未曾拿过能约束手中持刀甲士的东西,今日拿到了,且是一张纸。纸比刀轻,轻得像竹叶,轻得能飞;但纸在阳,轻里便有重。

傍晚,营于泾阳南。三小营合一处,帐如半月抱一口火,火不盛,盛则扰;火不绝,绝则寒。“定心阵”在黄昏里再演一次,百人一组,三息静默。

风从阵的缝里穿过去,像有人在弹一口巨钟,钟声不响,纹在地上却微微动。陈宫站在阵外,袖里铃线环腕轻轻一弹,像在合拍。他低声道:“以‘阵’写‘字’,以‘字’养‘心’。”

夜半之前,军中简议。“三辅六法”再清一遍:一、‘昼不宿’——白日不停留,避免与民争市;二、‘夜不扰’——夜深不敲门,不借屋;三、‘榜先行’——榜先于兵到;四、‘文互检’——军报与尚书台互验;五、‘罚必公’——罚在军前,公诸榜;六、‘功必名’——功在民前,名不虚。吕布听完,只加了一句:“‘行’之外,再添‘忍’——忍一口气,换一路安。”

议散。吕布独行至营外一处小丘,丘上立一株瘦松,松针如铁。他把戟插在身旁的土里,戟刃未出,却映了一线月光。他举目望东,黑中有银,银后有光。他忽然举臂向长安方向缓缓一挥,那动作极轻,像在赶开一团雾,又像在与谁告别。他没有说“别”,他知道“别”在心里说就够了;他也知道,谁在那一端看见这一挥,也不必回应——风会替他们回应。

他转腕,压了压腕上的红绢。铃线贴皮处微微一颤:一声。那是“城安”。他低声,“好。”半晌,又轻轻道,“我安。”他没有等第三声。他知道那一声留给将来,留给三月后的“回”。

另一侧土丘,陈宫立在暗影里,望着吕布挥手的背影,把怀中竹筹一根根插在土里,插成一个简单的“帆”形:两根为桅,一根为梁,余者为绳。他自笑:“我们离海很远,却该学会扬帆。帆不是布,是‘约’,是‘榜’,是‘剑’的影子与‘刀’的收口。”他抬手把那“帆”扶正,心里默念:——“龙踞中原,从此一程;国战之格,在此一营。”

长安城里夜更深。社稷坛上香未灭,御案旁“守而必行”的四字在灯光里浮起一层淡光。幼帝睡下前又看了一眼那柄归匣的“天子剑”,小小的手指沿着鞘口抚过去,像抚过一条冷静的河。他对自己低低说:“三月,朕守。”他说“朕”,其实在对城里每一扇屋门、每一面榜、每一张饭桌说。在帘外,王允负手站在阴影里,半晌,长长吐出一口气。他忽然想起陈宫今日在城头说的那句“剑在匣,是用”。是啊,用,不需要拔那么多次,拔得多了,反伤。他压袖而笑,笑里没有轻慢,只有一种穿透风声的疲惫与定。

清凉寺内,李儒吹灭灯,掀帘看月。月光像薄刃,刃上无血。他把那封写好的署名书再次放回案上,不封。他等。等城外那支军,把“昼不宿、夜不扰”走出三处,再写;等城里“公议籍”上,不只是一个名字,再写。他与陈宫,一个在阴里绑,一个在阴里松,看似对峙,其实都在给这座城留余地。

夜风吹过营地的旗。黑龙牙旗先抖再稳;“迅锐”之旗先扬再敛。远处驿道上偶有马蹄声,轻快,不急。张辽坐在火影里以布擦刀,刀背贴着掌,掌心有厚茧。他抬头看夜,有一瞬的恍惚——他想起北地的雪、想起并州老屋外那棵槐树的叶背,想起某个春天里母亲给他擦刀的手背上也有厚茧。他软了一瞬,立刻又硬了回来,笑着对旁边的人说:“睡。明日走快点。”

高顺盘膝坐在地上,盯着黑龙牙旗影落在地上的形,只看一息,便闭眼,像把一块大黑铁安进去。他不想别的。他只记得“半步令”,记得“旗在,人不退”,记得玄武碑下那一条空格。

再远一些,担架队王二把肩带放在身旁,整整齐齐叠好,嘴里嚼着一个冷硬的饼。他不识太多字,便把“军功告示”里他自己的名字描了一遍又一遍,描到字都快被他抠破。他也知晓,自己这一生可能不会再有别的“名”,这一个已经够他在孩子面前说到老。他把饼咽下,往火里吐了口唾沫,唾沫在火里“啵”的一声爆开。他笑起来,露出缺了两颗的大牙。

营外是一片极静的黑,黑里有水声。泾水缓,像一头熟睡的牛在深而不重地呼吸。风带着少许湿意穿过每一行帐,穿过每一柄刀,穿过每一个胸腔,在每一个胸腔里留下相同的节律——不是“热”,是“稳”。“稳”不是不变,是在变里不乱;不是不动,是在动里不失方向。

第二天一早,太阳从雾后爬出,像有人把一枚温玉从水里捞起,水沥沥地滴下来。军号起,队列动。行至泾阳东侧,田畴里有老人对着队列双手合十,老人的背很弯,合十的手很直。吕布在马上微微作揖,马脖子下肌肉线条起伏,像河里的鱼。道路渐平,远处有一线青山,青山之后是渭水折东,折去的方向上,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在等他们——潼关。关名尚远,心意已至。

吕布回首看向长安。他没看见城,只看见天边淡淡的一抹红。他心里对那抹红说:——“霸主挥手别旧都,神将扬帆启新程。”他知道自己不是“霸主”,至少现在不是。他只是把这句话当成一根针,扎在自己的掌心里,提醒自己:别太快,别太慢;别忘‘约’,别舍‘行’。他抬手,风把绢铃轻轻一拨:一声。城,安。

“走。”他轻声。

队列如河。河上未必有帆,但每一个人的背、每一面旗、每一张榜,都是帆。帆不必高,只要迎风;风不必大,只要不乱。旧都是在身后的灯,新程是前面的路。灯不灭,路不绝。三月之约,从今日起,一日一日扣在每一双脚上、每一片甲上、每一行字上。等三月过去,且看谁先说“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