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76章 佯狂骄兵骄其心,将计就计布暗棋/

午后,风由西北来,像一柄看不见的刀把云层一层层刮薄。

长安城在这刮薄之下,屋瓦发出细而干的光。未央城北,渭桥一带水草微黄,岸上搭起射柳的靶架,靶心用红绸缠得鲜亮。沿岸军棚支得不密,故意露出几处空当,像是懒散,像是轻敌。

吕布披一领虎文轻裘,腰间松系武带,手中把玩一管黑角酒壶,壶口封着红泥。

他立在马前,马鬃顺风,像一把被拢平的刷子。他脸上带笑,笑里有一种刻意按下去的放纵,恰似把刃收在鞘里又故意露了一指宽的光。

陈宫立在三步外,袖中铃线微颤,眼神却稳如黑石。他看着吕布,像看一块砧板上将要被大匠起出的纹路。

“将军真要‘佯狂’?”他低声问。

“狂不狂,看谁的眼。”吕布将酒壶在掌中过了两道,“他们要看我狂,我便给。”他偏头,目光顺着渭水看去,水上被风压出的一道暗线尽头,有几只小小的浮子——那是“鸩”的记号,告诉他:对岸的黑帐里,望风的人,已经换班。

“骄兵,先骄其心,再骄其眼。”陈宫唇角一挑,“第一步,渭桥演武;第二步,东市诱袭;第三步,烧断浮桥——三子落下,明日可以动身。”

吕布点头,把壶封泥掰开,壶嘴凑到唇边,喉结滚动。香气四散,近处将校闻得清楚——姜汤加少许酒,姜多酒少。看的人却只看见“饮”,不闻其味。他抬手,将空壶抛给张辽:“文远,以你手射柳,叫他们看。”

张辽会意,纵马出列。风掠披风边,披风犹若掠过刀背的火星。

他先帖靶,再远靶,最后反身回射一枝,枝发如雷,穿柳而过,柳叶抖下,堆了一地细碎的绿。围看之兵齐声喝彩。吕布更笑,手指一弹:“再来!今日不谈军纪,只谈痛快!”

“呜——”号角悠长,陷阵营也出列。高顺不笑,只吩咐“行列如水”,让士卒按队过桥,故意在桥头留出几处“懒慢”。桥下,几只浮木顺水漂,木上用暗油封着火绵,阳光照上去,平平无奇。

渭北黑帐里,李傕与郭汜靠在一处临时搭起的高台上看,身后侍者扯着半卷帐角挡风。李傕眯眼,刀疤看起来像笑:“他喝酒。”

郭汜舔了舔唇:“他不守。”他眼底亮起贪婪的光,“城里是他守,桥上是他玩。今夜……东市。”

“东市?”李傕笑出一声,“你还挂念三日前被他们打落的那几面小旗?”

“旗要回,人也要杀。今日他演武,夜里必散。城中军商杂处,兵不成阵。此时入,取其市场与马草,试其反应。试不及,再入一次就死。”郭汜压低嗓,“我有一队悍卒,惯夜斗。”

李傕不言。他的指尖轻轻叩在座边木板上,叩了三下,像在心里也画了三笔。第三笔落下时,他笑了:“好。夜袭东市。命樊稠部下,换人带。樊稠死在玄武门,他的人心不稳,换手,杀出个痛快来。”

帐外,一个披草鞋、背货篓的斥候悄无声息离开,将这个“痛快”的消息,沿着渭岸的芦苇,送进了风里。

……

申时初,渭桥演武散。吕布把虎裘丢给亲随,提戟上马,单骑沿桥缓缓而行,马蹄踏木,发出“巴达”“巴达”的节律。他似醉非醉,手中戟背不时敲在桥栏,发出细脆的“当当”,甚是无礼。他故意把这一段“无礼”送进对岸的望风眼里。

陈宫立在桥侧,袖中暗铃忽轻忽重。他看着吕布滑过去的背影,低低道:“骄心已起。”他抬头,对身边的“鸩”使吩咐,“一,放‘军饮’之谣,说将军醉;二,放‘军散’之谣,说陷阵营散回营;三,放‘东市货重、马草新卸’之谣。快,趁风。”

“喏。”

“第四件,”陈宫目光微转,“派那名‘放生’的俘虏回营,叫他捧着一只破酒盏,去郭汜那边讲一个故事:‘吕将军酒后夸口:玄武门血战,惟百人足以守城,其余皆可休。’记得,夸大,越荒唐越好。”

“记下。”使者退去。

张辽牵马近前:“他若信?”

“信也好,不信也好。”陈宫微笑,“他听见这话,就会心痒。他的‘痒’,正是我们的‘药’。”

“那东市?”张辽问。

“已清过一遍。”陈宫道,“三坊九陌半数摊户今日午时前已散去,收摊的,我们补其损失;留下的,是我们的‘民夫’——都是大汉好手。屋面水囊拉好,巷口拒马安好,屋脊上‘鹞子’伏好。你带三百,伏在猪龙巷的尾巴,见我青灯一灭,斜插。”

“陷阵营呢?”张辽看向高顺。

“门中守玄武。”高顺淡淡,“城外守渭桥。东市是你的。”

吕布从桥那头折回,听见这句,瞥了高顺一眼:“守得住?”

“守。”高顺只此一字。

吕布点头,目光掠过河面:“第三棋呢?”

陈宫道:“浮桥下油绵已布,桥中空腔里藏了蓖麻油与松脂,桥头的火引已架。若夜里他们试市,我们便断渭。明日出关,桥在,敌追得急;桥断,敌追不动。追不动,‘三辅节制’便有回旋。”

“好。”吕布翻身上马,向城里去了。他的背影在暮色里一寸寸被吞进城门,像一柄刀入鞘,鞘里却藏着火。

……

酉时初,王允府。门外风把白纸“府中之案,不取无名书”吹得簌簌响。王允在灯下亲手又重描了一遍墨,墨黑如铁。门人报:“司徒,东市已清,军巡未扰,民气略稳。”王允放下笔,向案上“太学诸生请‘不籍没’”四字看了一眼,又看一眼,才起身。

“司徒。”杨公悄声近前,“军中将开‘诱’,夜里恐有血。”

“血免不了。”王允闭目一瞬,睁开,“但要尽量不破屋,不焚市。陈宫答我,屋脊上水囊已挂,火起即浇。今夜若胜,明日午时,我去尚书台,把‘节制三辅’的副本,再钤一印,贴在宣德坊口——阳字越多,阴字越少。至于毒士之书……暂且不理。”

杨公领命。王允迈出书房一步,忽又折回,取了幅裘披上。裘温,他的心却凉。他知道今晚这棋,落得险。他也知道,险,正是当下唯一的路。

……

亥时,东市。

市门半开不闭,门楣上的灯笼有意无意地偏了一寸。街心的石板被水冲得透亮,摊位被整齐收起,只留下一排排空架子。风吹过,空架子微微摇,发出“吱呀”的细音。屋脊之上,静伏着十数道黑影,“鹞子”在瓦当间蜷身如猫,背上弩,腰间绳,袖里藏着石灰囊与火折。

猪龙巷口,张辽一手搭在马鞍上,一手握刀,眼珠静静落在街口那盏青灯上。青灯的火苗时大时小,像在喘气。

戌亥交,风忽然小了。青灯的火苗稳了半息,随即“噗”的一声灭了。

“来。”张辽像在自言自语,低低吐出一字。

同一刻,东市西端,一队人影贴着墙根涌进,脚步轻疾,刀鞘被布包着,行至市心忽分左右,入巷入廊,直取马草棚与粮架。他们的动作干净,是惯夜斗的人。带头者压声:“快取,勿恋;若遇军巡,斩。”

掠过第三个拐角,巷子深处忽亮起一点极小的光,像萤火,又像兽眼。随后,铁声一响,巷口之外,“哗啦”一串铁锁落地,拒马横出,像忽然从石里长出一排牙。

“有埋伏!”带头者猛地收步,刀出鞘。

“埋伏?”屋脊上一道黑影冷笑一声,石灰囊先落,紧接着是绳网“唰”的一张。灰迷眼,绳缠腿,脚下一滑,半数人栽倒。街两侧空架子忽然倾斜,竟是竹骨遮板,板后并州军士一拥而出,盾如墙,短戟如林。

“杀!”张辽的声音像被风削薄的铁,“斜插!”

三百甲士从猪龙巷如黑水出槽,横切敌队腰眼。张辽刀势并不华丽,快、狠、短,每一刀都找人的喉、肘、腰。带头者终究是悍勇之徒,压疼挥刀,一时竟逼退了两步。下一刻,一只“鹞子”从屋脊落下,双脚先着地,刀背一横,正拍在他额角。他眼前白光一闪,整个人瘫软。张辽不看他,刀峰转腕,把他身后一人膝弯挑断。

“后巷!后巷!”乱兵中有人叫。后巷的门却在同一刻“咔”的一声合死。门内,有人低低喝了一句:“倒水!”屋脊上的水囊成串倾泻,水如雨,浇得街心泥泞。泥泞里,敌人脚下更滑,一滑便是命。

巷外,一人持双刃,“噌噌”连挑数人。他胸前缠着一块红布,腕上有刺纹,是西凉军中的悍卒头子。张辽提刀直迎,刀光一错,他双刃交护,刀背堪堪挡住。两人连过三合,彼此都觉对方厉害。张辽心中微喜——喜的是此人有名,留他一命才好放虎归山。

他猛地变招,刀峰从横扫突转下压,拍在双刃外侧。悍卒手腕一麻,双刃脱手半尺。张辽膝一顶,顶在他下盘,腰力一绞,将他半抱过肩,“砰”地砸在湿石上。悍卒还想挣,张辽刀背已经贴在他喉窝,微微一压,压出一道血痕而不深。他俯身,在他耳边吐出两个字:“走。”

悍卒一怔,眼里先是愤,旋即是狐疑。他被两名并州军押着,似押非押,从侧巷推出去,留下一道模糊的血线。那两名并州军押到无人处,手一松,悍卒跌坐在地,大口喘息。一个军士低低道:“回去报你家主:吕将军醉,陷阵散,东市空。”另一个补上一句,“还说,张辽刀快。”

悍卒木了半息,忽然咧嘴,笑得像被大冬天的刀风割了嘴角:“好,好刀。爷回去,替你传话。”

巷内厮杀又半盏茶工夫,西凉夜贼被斩、被擒者过半,余者四散。屋脊上的“鹞子”收绳,水囊最后一滴淌尽,街石再亮一次,亮里没有火、没有焚,只有血像被打翻的墨。

“收。”张辽提刀立在市心,吐出一口浊气,“伤者抬往东庙,医官就近。”

他抬头望屋脊,见陈宫一身素衣,站在屋檐下,衣角被风吹起,像旗的一角。他向陈宫拱手,陈宫微微点头,袖中铃线轻动一下。这一下,传去了渭桥。

……

子时,渭桥。

桥身在夜里像一条伏着的兽,微微起伏。桥下水丝细,风来时却能把水面吹出细草似的纹。桥头火引藏在桥栏与木梁之间,四处,一处主,一处副,一处引,一处藏。高顺立在阴影里,眼里有火,却不是桥上的火,是血战玄武门后留在他胸中的一种沉热。

“将军命,东市已成。”有“鸩”的人来报。

“可好?”高顺问的不是胜败,是“屋”。

“民屋无焚。”

高顺低低“嗯”了一声,像重物落地:“桥头,燃。”

“得令。”

火引一触即起,蓖麻油先被点着,火头不躁,稳稳爬进桥腹,找着松脂,瞬间“哗”地一声腾起,如一条火蛇在桥中窜走。桥身先是轻轻一响,木料里的气被火逼出,随即第二声、第三声,连珠一般。火光从桥板缝隙里探出细细的舌,沿着桥身向两头舔,像两个方向同时张开的口。

高顺抬手,旗在夜里一挥,渭北岸就有箭火起。那不是攻,是“露”——露给对岸看:桥,烧了。烧得干净,烧得明白。对岸的黑帐里,有人惊起,有人怒骂,有人笑——笑的是,以为我们不敢断桥的人。

“撤。”高顺对旗官道,“桥断,守到卯时,回玄武。”

“喏。”

……

与此同时,渭北黑帐。

悍卒被两名护卫半拖半扯带进郭汜帐中,整个人像刚从河里捞出来,浑身湿,血从脖颈上那道不深的刀痕里缓缓往外渗。他一头栽倒在地,喘着道:“张……张辽放我回。”

“张辽?”郭汜的眼眸缩了一点,“他说什么?”

“说……吕将军醉,陷阵散,东市空。还……还说,张辽刀快。”

李傕坐在旁边,手指头轻轻敲在胡床沿上,像敲一面肉眼看不见的鼓。他眼里的光幽幽,嘴角却翘起:“醉,散,空。三字都好听。”

“好听就好打。”郭汜一拍案,“明日寅时,压去东门,趁他未醒,再打一遭。你看——”他话未完,帐外忽有火光一亮。他与李傕同时回头,火光从渭桥方向起,像一条红线在黑里刷开。

“桥——”郭汜“腾”地站起,“他烧桥!”

“他要走。”李傕缓缓吐出两个字,“他要走得干净。”

郭汜愤怒在胸口胀着,又被这两个“干净”消了半截。他把怒生硬压了下去,压出冷:“好。你要走,我偏不让你走得快。明日寅时,还是去——不入城,就压城。压三日,他不敢出东门,他便出西门。西门出,他必取咸阳、泾阳之道。我们不追,只掐在华阴、石鼓。凉州诸部,听闻他要走,必各有心思——不攻,光看,他就累。”

他一边说,一边用目光看李傕。李傕看着火,又回看他,心里像被一只细手悄悄弹了一下——郭汜这回,倒像变聪明了。

悍卒仍伏在地上,大口喘。有人给他灌了一口热水,他被呛了一下,眼里湿了。他想起那一刀贴在自己喉窝时的冷,心里忽然升起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那刀要是再进一寸,他如今就是一具烂肉。可那刀没进。没进的刀,有时比进了的刀更让人心里不安。他不知这不安是恨,还是愧。他只知道主将们已经有了新计,而他,还有命。

……

丑时将尽,王允府的灯未灭。陈宫入得门来,身上带着夜风的凉。他拱手:“司徒,东市已收,桥已断。民屋无焚,军伤可抚。”

王允长出一口气,背脊上的一线紧绷松了一寸:“好。”他看陈宫,“你们要走?”

“要走。”陈宫不绕,“明日辰时,军行队伍离城,午时出便门,未时至渭北营地起第一营,申时宿咸阳南渡古渡。晚间不扰市,沿官道而去。”

王允一怔:“午时出‘便门’?”

“佯动。”陈宫道,“东门压兵,南便门出列,西门挂市,北门守玄武。敌若乘势压东,我们从南出;若压南,我们从西出;若分兵皆压,我们便暂缓,退回城。此间每一步,都有‘看’——‘鸩’的人在他们帐中看,李儒在他们心里看。”

王允抿唇:“李儒。”

“他今夜不写。”陈宫淡淡,“他今夜等。等他们被‘骄’得更响一点,等我们走得更稳一点。”

王允沉默。他忽地道:“我在尚书台另拟一纸:‘三辅官吏,有违军纪,军中得先行拘按,后报救。’你们手里拿着,遇到我们的人拦你们,出示这纸,他们便不敢再说‘礼’。”

陈宫躬身:“多谢司徒。”

王允摆手,笑意很淡,也很真:“我不是帮你,你也不是帮我——我们都在帮‘这座城’。它要是活下去,我们再来论礼。”

陈宫胸中一动,眼里那一线冷光被春风抹平了一瞬:“谨记。”

他转身将去,又停:“司徒,还有一子。”

“何子?”

“‘暗棋’。”陈宫道,“今夜我以‘鸩’的人,把尚书曹署里那只抽屉里的无名书,按原路送回,只在封背添一笔:‘诏在阳。’明日,他们若再以纸挑,你府门对面那幅白纸再添一句:‘见而不信,信而不行。’”

王允微笑:“你这句,像骂我。”

“不是骂,是绑。把我们的手,先绑在我们自己写的字上。”陈宫一拱手,“如此,我们才不会在三月之期里走神。”

王允点头:“绑。”

……

寅时,城上风更紧。玄武门上,高顺与陷阵营换完第三轮更,士卒肩甲上结着一层薄霜。他抬目看北,北方的天像黑铁,又像未锻的刀坯。城下有动静,西凉的鼓声远远传来,不急不躁,正是“压”的节律。

“铃。”高顺从胸口取出那只小铃,轻轻一拨,铃声被风吃了一半,仍清。

“陷阵——守。”

甲士们不应。他们的回答是将短戟再往前一寸,是把脚下的步再稳半步。他们知道今夜的火在桥,血在东市,守在此地。守住,才谈得上走。

子时时,东市杀声已尽,水迹将干,屋脊上的“鹞子”们卸下弩,像猫一样顺着屋背滑下,落地无声。张辽把刀背在案几上一搭,刀身“当”的一声轻响。他给喉咙灌了一口冷茶,茶凉入腹,才觉今日的热一下散了。

“走?”他问。

“走。”陈宫笑,“以‘狂’起,以‘骄’动,以‘火’断,以‘暗’落——落子有声,明日看他们如何数我们。”

“他们在数,我们也在数。”张辽把刀入鞘,“数到哪一刻,刀该出。”

“数到一个字。”陈宫望向城外,黑,广,“安。”

……

天微白,未央宫内,貂蝉一夜未睡。她把最后一针从绣面上抽出,绣的是一轮薄云、一弯细月、一条蜿蜒的渭。她把针收入锦囊,轻轻吹了口气,似乎要把针上的凉吹暖。她抬眼,看见吕布立在门外,身后晨光像一层保不住的金。

“要走了?”她问。

“要。”吕布走进来,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凉,凉得像一把好刀。他把手心的热度按过去一点,为她,也为自己,“你留。王司徒这边更要一个懂‘听风’的人。”

貂蝉点头,眼里有水光,不是泪,是晨光照在眼底的亮。“我留。”她顿了顿,“你且狂,也要记得收。狂是戏,收是真。”

吕布笑:“我记得。狂是给他们看,收是给我们走。”

他转身欲出,貂蝉忽唤:“且慢。”她从袖里摸出一条极细的红绢,红绢上缠着一根细铃线,“你在时,我不敢动这根线;你不在时,我也不乱动。铃动一声,是我安;铃动两声,是城安;铃动三声,是你安。”她把绢系在他手腕里侧,铃极小,贴在皮上,几乎听不见。

吕布低头,看见那一点红贴在皮肤上,像火,又像血。他俯身,在她额上轻轻一碰:“三月。”

“三月。”貂蝉答。

……

辰时,军行出列。南便门外,第一队是辎重,第二队是伤兵,第三队是陷阵营的一半,第四队是市巡臂章,显眼而整齐。东门外,西凉军的“压”已至半里,鼓声不急不徐,像有人用手指轻轻在人的心口敲。西门口挂市,一排排的字牌与大字榜被风吹得猎猎,岿然如山。

“起。”吕布的命令轻得像一句闲话。

队列动了。城楼上,王允站在风里,目送。他目光越过队列,落在天边。天苍,云薄,一线光从云缝里漏下来,落在渭北烧断的桥那边,桥身尚冒着白烟。那一道光像一根笔,替谁在天上落了一笔。他不知那笔写了什么——或许写“行”,或许写“忍”,或许写“活”。

西北黑帐里,李傕、郭汜也目送。他们的目送里没有祝愿,只有算计。他们在数吕布每一步的步幅、每一次的停顿、每一个队列之间的间距。他们在心里布新的棋——华阴、石鼓、潼关。

清凉寺里,李儒也在数。他数的不是步子,是心。他数王允的“疑”,数陈宫的“曲”,数吕布的“收”,也数郭汜、李傕的“贪”。数到最后,他对着那盏小油灯笑了一下——笑得很淡很淡:“第二策,写;第三策,等。今晚我再不写,再等一等。等他们再骄一点。”

他吹灭了灯。灯灭时,窗外的风正好停了一瞬,像是天下的所有气息都在这刹那里,收拢、蓄力,然后——

放。

渭水两岸,棋子已落;城门内外,心弦已紧。佯狂之后,真收将起;骄兵之后,暗棋已布。新的行军路,在未央、在渭桥、在太学、在尚书台、在每一个读过那几张纸的人心里,一条线一条线,连到了一处。

那一处,叫——去。去,才有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