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68章 毒士说情如履冰,暗棋一动定乾坤/

未明之前,长安的风先醒了。

它从金水桥下的冰缝里钻出来,沿着宫墙的兽吻一路拍打,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试一试每一扇门闩、每一枚门钉是否松动。

太师府离宫的灯还亮着一两盏,灯芯瘦得像针。李儒披了青袍出门,袖口紧束,手背的青筋却一根根浮出来——昨夜凤仪亭三波风起,他看尽了风的走向:笑声往温侯身上引,礼意往太师身上裹,铃节被人换了心,界线被人画了根。风不站队,风只往缝里钻。

“今晨,我去一趟金门。”他对近侍道,嗓音苍,字字都像落在一方薄冰上,“替太师说一回情。”

“说情?”近侍不解。

“对温侯说情。”李儒的眼里一闪,“如履冰。”

——

金门侧殿的窗纸暗得发蓝。吕布未眠,靠窗而坐。窗外的铃按着昨夜新定的节律极轻地摇着,像有人在梦里翻身。他把锦袍搭在椅背上,甲片隐在衣里,边缘收得干净。他面前摊着一张小札,昨夜的字迹还未完全干透:铃、界、禁、影。右下角留着空,他本拟再添一笔,却迟迟未落。

门外传足音,有人敲了三下,停,再敲两下。是殿中监的暗号。吕布“嗯”了一声,门开了半扇,青袍先入,随后而入的,是李儒。

“温侯。”李儒站在门槛内侧,没有越半步。他看见窗下的人,突然想起昨夜那一瞬——殿前“金线”之内,戟牙挑住伶人衣襟的一瞬,力道刚好勾住人,不致其越界。那勾,与刀杀人不同,是以礼为鞘的冷。

“文优。”吕布没有起身。他指了指靠窗的榻,“坐。”

李儒没坐。他把手拢在袖中,像把一串火纹藏起来:“来,替太师说情。昨夜三波风,第一波是小人挑拨,第二波是笑里藏刀,第三波是故意造混。太师年长,性急,今晨发躁,我劝住了。太师说:‘父子间龃龉,一笑而过。明日凤仪亭,礼成为上。’此话,温侯肯信么?”

吕布看了他一眼,眼神淡而冷,像一条在深水里游动的影。他不答“信”与“不信”,只问:“文优来此,只有这些?”

“还有规矩。”李儒咳了一声,拢紧衣襟,“昨夜温侯改铃、划界、禁曲牌,有章法。今晨起,金门、玄武、太极殿三处,各有一条‘不越’。太师愿随规矩而行。”

“他愿意?”吕布唇角轻动,像笑又不像。他把小札推近光处,让对方看清那四字,“文优若真为规矩来,先答我两句:其一,铃内唯令,太师能否不以‘恩赏’越铃?二者,界内唯礼,太师能否不以‘父子’压界?”他一字一顿,像把两根极细的针插进话里,“若能,礼可成。若不能——笑也罢,怒也罢,都是他自取。”

“自取……”李儒复了一遍,眼底的寒更深。他知道这个年轻人的刀在哪儿:不是插在别人肋下,是横在自己脚边,名为“界”。他收一收心底升起的那一点怒,换一个口气,道:“温侯昨夜在殿前救人,城中皆称‘金吾立规’,这规矩既成,太师不得不从。可这规矩若一日从上压下去,压得太狠,风会把它掀翻——温侯在礼上越一寸,太师便可借‘笑’反杀一尺;温侯在礼上收一寸,太师便可在‘名分’上再裹一层。彼此相挟,今日你我说话的每一字,都可能在明日成刀。”

“你怕我今明两日把刀拔出来?”吕布端起案上的茶,茶凉,茶盏却暖。他把盏心的光影照在掌心,轻道,“我不急。”

“我也不急。”李儒垂目,“急的是天下人手里的‘笑’。”他抬眼,突然换了一句,“温侯,你昨日把‘父子’匾踢落,城里人人都看见了。今晨我来,不替太师讨公道,只替你讨一个脸面——明日凤仪亭,太师‘赐名分’,你如能扶轿半步,天下人便会说‘温侯大度’。你不扶,人便说‘温侯妒色’。这一步,是冰,走得稳,礼成;走不稳,冰裂。”

门外的风翻了一下铃,铃长一声,短两声,按着他昨夜订下的节律。吕布把盏放下,目光掠过那枚摆在屏风背后的锦袍,又落回李儒脸上:“文优,你来,不是替太师说情,是替他的‘名分’求生路。你怕它断在明日的笑里。”

李儒沉默了一个呼吸。许诺、威吓都在舌根打了个转,他最后只吐出一句实话:“是。我怕‘名分’断在笑里。”他顿一顿,“也怕‘兵权’断在礼里。”

“兵权。”吕布复了一遍这个词。指尖不自觉地轻轻叩了一下案沿。他把叩声掩在铃声里,“文优放心。你怕的两件,我都不急着断。我只打算今明两日用礼勒住它们,让它们自己发脆。”

这句话像一把软刀从李儒肋下轻轻绕过。他忽然觉得人不在屋里,而在一口冰心的湖上对立而站。湖面薄得能照见脚趾,湖底暗纹却像蛇。他不再劝。他知道再多的言语不过让自己多走几步冰。他换了话题:“今晨,会有一纸金门直殿的值次簿从殿中监出——我在里面改了一条‘香道’,把太师的近卫往外挪半丈。此举是礼,不是计。你若不允,现在可以拒。”

“往外挪半丈?”吕布轻轻挑眉,“好。铃内,人退半步,礼近半寸。”他抬手,从袖里抽出一截极细的绳,绳上缚着一块小铁,像昨夜试冰的那枚。他把它在案上掂了掂,绳端轻轻一摆,铁块撞在盏沿,发出一声清响,“文优,冰上走路,听声音;礼上走刀,看手腕。你走的是你那边的冰,我走的是我这边的刀。”

李儒看着那截绳,短短一息之间,他突然意识到:昨夜凤仪亭那一拍“错铃”,并非风自己调皮,是有人在他的“节律”上用针挑了一下线。那根针,可能在王允手里,也可能在这人手里。想到这里,他将这念头牢牢压下去。他再躬身:“既然如此,今日之谈,算得一半成。一半,请温侯在明日再给一句话。”

“明日再说。”吕布转身,给了他一个背影。

李儒退了两步,一脚踩在门槛上,鞋底发出冰脆的“咯吱”。他在门缝里回望,窗下年轻人的影子跟灯影叠了一叠,立得稳稳的。他出了门,风在廊下侧着身挤过他耳边,像在问:你说成了么?他说:半成。

——

李儒走往金门前廊的另一端,殿中监典簿官已经在等他。那人瘦,袖口露着一线青。二人对视一眼,谁也不露声色。李儒道:“值次簿我已阅。香道三更换步,金门闩改扣。玄武门铃,午后未时增加一折,照温侯新令行。”典簿官点头:“宫里钟鼓楼的老匠已换了风管,铃声不再尖。”

“好。”李儒收手袖内,语气淡,“再记一条——凤仪亭前第三帷角钩换新,绳上缚铅,风来时重落半寸,不许一次挑起一尺。我们自己要守自己的礼。”他一字一句,像把自己要走的冰一根根铺稳,尽管知道冰还是冰。

——

与此同时,司徒府。

王允把一幅小小的“殿前值签图”摊在案上,指节沿着每一处“口”字形的香道轻轻滑过。他的旧识典簿官站在侧边,低声道:“昨夜已按您的吩咐,改了第三香道的‘搭钩’。金门内闩换做‘横抽’,钥匙两把,一把在殿中监,一把在我这边。”王允点头:“第三香道,是‘笑’拐进‘礼’的地方。”他目光向远,“今夜再借金吾库两架短床弩,由金吾名义调往凤仪亭‘镇狱神’的供案下。外面裹上皮箱,写‘香料’二字。”

典簿官倒吸了一口凉气:“弩,进亭?”

“弩不杀人。”王允摇头,语气极轻,“弩杀‘名分’。万一礼乱、笑乱、铃乱,一声发,先打的是那一圈‘笑’。人心先静,刀才准动。这是‘暗棋’的第一步。”他说“第一步”时,指尖摩挲着棋盘正中的天元,像摸一块冰上的裂纹,“第二步,是金门闩。闩若合住,凤仪亭与金门之间,风走不动。那时,才轮到‘一戟定音’。”

“温侯那边?”典簿官问。

“他走他的刀,我们走我们的棋。”王允合上图卷,“暗棋动了,乾坤便少半指由人。”

——

金吾库的阴影里,陈宫披着短裘,盯着两架矮小的神臂弓看。匠人把弩臂擦得亮如新,弩机用细麻裹紧。他伸出手,沿着弩臂滑过,指腹被冰冷的铁意一激,心里反倒静了。他对贴身亲随道:“发条换新,弩矢削短,上翎不涂毒。送去凤仪亭供案下,案中空腹处我看过,正好嵌下去两架,角度对准第二帷角与第三帷角之间的空。记住,只有两种信号可发:一是‘铃错一拍’,二是‘白羽扇第三折’。除此之外,不许动。”

“谁发信号?”亲随问。

陈宫看着那柄小小弩机,轻声:“风。”亲随怔了怔,随他笑,“将军说的‘风’,是人。”

“是。”陈宫转身,远看金门,“风现在掌握在三个人手里:王司徒、殿中监、她。”他没有点出“她”,却在唇齿间含了一个淡淡的“蝉”音。

——

凤仪亭后帷,貂蝉坐在一盏不甚明亮的灯前,白羽扇一根根排在膝上。王允来时,她已把扇骨排成了“二三一”的序列——第二折开,第三折半开,第一折合——与昨夜的“离歌”不同。

“今日你唱‘合’,停在第三步,回眸时让风拉帷角半寸。”王允压低嗓子,“风若不来,你便自己拉。”貂蝉点头,眼底的冷并不伤人,像雪将化未化时的一线光。“风会来。”她说。

“李儒今晨去见温侯。”王允又道,“毒士‘说情’,如履冰。此人精于一件事——在冰上,先讲理,再讲笑,最后讲刀。他口中的‘礼’,要裹住的是‘名分’。你要做的,是让‘名分’抱住‘礼’时,抱个空。”

“如何抱空?”貂蝉问。

“笑。”王允答。二人对望一眼,谁也不笑。只有灯心“啵”的一声轻响,爆出一圈黑花。

——

午时前,太师府。

董卓把一片桂叶步摇放在手心里,来回照着看。他越看越高兴,转身问李儒:“文优,温侯那边,可稳?”

“半稳。”李儒如实,“他要的是‘礼勒名分’,不是‘刀断名分’。太师只需按规矩走,不越铃,礼可成。”他顿一顿,又道,“今晨我让殿中监改了值次簿,把太师近卫往外挪半丈。此举为礼,非计。”

“半丈。”董卓嘴里咀嚼这两个字,似乎咀嚼的是一块肥肉。他仰头哈哈笑:“本相站在凤仪亭下,半丈也好、一丈也好,都是本相的地儿!”笑到兴起,他又低声道,“明日,礼成之时,本相要亲手把这枝步摇按到她鬓边,叫百官看见。”

“按,等风停时再按。”李儒低声,“风起时按,会滑。”

董卓不耐烦地一摆手,步摇上的珠雨抖了一抖。他没有看见李儒眼底一瞬的阴影——那阴影像被冰反射的蓝,冷而薄。

——

暮色前,金水桥边。

吕布站着,看那层薄冰在暮光里缓缓涨起了一圈不易察觉的纹。他把昨夜的那截细绳又拿出来,铁片轻轻点在冰面上,“叮”地一声,纹路四散又归,像一口极长的叹。他身后脚步轻,陈宫到了。

“弩已入亭。”陈宫低声,“信号定两条——‘铃错一拍’与‘白羽扇第三折’。殿中监那边,王司徒的旧人把金门内闩换了。换成‘横抽’,抽得快。”

“好。”吕布收起绳,把手掌摁在冰上的冷气里,压住心里那点躁热,“你去玄武门,听铃。铃若自己错一拍,不是风,是人;若有人替风推帷角半寸,那就是‘笑’来得太早。记住,动手的是风,不是我们。”

陈宫点头:“这一步,像落在天元。”他忽然轻笑,“若棋盘是城,天元就是凤仪亭。”

“天元不是亭,是他。”吕布目光淡淡,像在看远处又像在看近处,“他若站在天元,城就围着他转;他若离天元半步,城就开始倾。”

“你要他离哪边半步?”

“离‘名分’半步。”吕布朝桥下看了一眼,“冰上,只需一个人踏错半寸,整片都会碎。”

——

夕阳将坠时,殿中监的小签排好,红签换成了黑签,黑签上盖了一个小小的鱼印。典簿官用一柄细薄的鱼肠刀推开签缝,把第三香道的“戟禁”向里挪了一线。动作极小,肉眼难辨。挪完,他用指腹轻轻按了按,按得那一线像从前就长在那里。他起身,对暗处低语:“一动。”

暗处的人应了一声,轻得像一根发丝断掉。

——

夜色一层层压下来,长安像一口慢火上的锅,开未开,热气却在上升。太师府里传出笑语声,离宫内一带灯火璨然。凤仪亭后,皮箱进了禁道,供案下暗格响了一声低低的金属声,像一条鳞片在夜色里搭上另一条。金门内闩换成横抽,钥匙放进一个看不出油腻的小布袋里,布袋被典簿官别在腰后,外面套了一圈穗子,穗子颜色与内侍的束带一样。

司徒府的棋几前,王允把白子搁在天元, fingertip悬空未落。他闭眼,把将要发生的风一层层在心里过了一遍——铃长、铃短、帷角半寸、白羽扇第三折、步摇迟疑——每一个点都是绳,一根根朝着同一个方向拉。他忽然睁开眼,将白子按下,手背的筋一条条起。

“暗棋已动。”他对着空屋子轻声,“乾坤,欠一步。”

——

李儒立在太师后园的廊下,手指按着栏杆,一下一下,像在记拍。近侍来报:“殿前金吾改节,静更时铃不响。太师问:‘为何不响?’”李儒平静道:“礼出于静。”他又吩咐,“明日凤仪亭,内侍执扇,不许有字;伶人立影,远看可真,不许近看。若风起,不许追帷,只许压帷——我们守我们的一寸,别的交给笑。”

近侍去了。他独自一人站在廊尽头,看黑影与灯影交叠。他忽然觉得脚下一路冰,冰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字:名、礼、笑、界、铃。他每迈一步,字都往下陷一分。再走,脚跟便要露了。

“文优。”董卓从灯后走来,笑得浑身是油,“明日,风若不来,如何?”

“笑会来。”李儒答。笑,即人心。人心,是最不缺的东西。他抬眸,看向宫城的方向,“风若不来,人也会推。”

——

金门侧殿里,吕布把小札翻过来,在背面补了最后两个字:笑、名。写完,他并不合上,只用指尖在“笑”字上轻轻按了一下,按到纸背那一点墨从白纸下透出一个极淡的影。他把纸折成两折,夹回锦袍内袋,吹灭灯,推门而出。门外风凉,铃无声——静更。

他站在门槛上,四顾。远处凤仪亭的方向有一朵灯花在风里起落,像一只心口在衣襟里跳。他听见“断史回声”再一次贴着耳骨掠过,这次不是敲,是一声极淡的笑——那笑像盔上轻轻一擦:“冰,够厚么?”

他回以一声更淡的笑:“够让他掉。”

风倏地一紧,把他袖口轻轻往后拉了一指。他抬脚,踏出门槛。靴底落在金砖上,发出一声极轻极轻的“嗒”。

——

长安的夜进入了最后一更,城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握着一根线:有人握的是铃,有人握的是帷角,有人握的是扇骨,有人握的是闩。线全往一个方向拉,拉到最紧时,就会断。断的那一瞬,风会大笑,笑声像刀。有人要趁笑拔刀,也有人要趁笑勒喉。

暗棋已动。它不露锋,藏在最不显眼的缝隙里:一枚闩、一张值签、一支扇、一根弦。它像一粒极轻的砂落在盘子最中央,盘子从此会往一边倾——倾向凤仪亭。

乾坤由不得人在口舌上争。它只认一件事:谁把风牵住。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