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40章 霸主挥手弃帝都,烈火焚城葬旧都

夜色尚未退去,汜水上空已挂起一道暗红。

那红不是朝霞,是风里翻卷的火光。虎牢关敌楼之上,‘义灯’伏着,灯焰细得像一根针——针尖朝向洛阳。

斥候翻身上敌楼,跪地呈一封短札,札背沾着细灰,指腹一抹便黑:“长安使者夜奔洛阳,董贼——”他斟酌了一瞬,“——董公令:弃帝都,迁关中。焚诸苑囿、府库、兵仗、坊肆,以断后患。命温侯断后。”

风在这四句之下给出一句更冷的注脚:‘焚而后退’。

张辽张口,喉咙里却先是哑了一记。

高顺目光如铁,指背的青筋不动。陈宫把短札摊在案上,手指按住“焚”字,指尖的白自这一个小小的点发散出去:“他们终于把谣言真的做了。”

吕布负戟而立,眉目沉,指节在戟背上轻轻一划,像在一面无形的秤上划下一道刻痕。他没有看札,他看的是窗外那一点不肯灭的灯。

“今日起,‘护根局’转‘行局’。”他道,声音很凉,却稳如石。“入洛——不居;救人——不争;护器——不夺;断后——不杀。‘董公令’四字,改一字。”

“改哪一字?”陈宫问。

“改‘焚’。”吕布淡淡,“他要焚城,我焚‘旧’。旧在心,不在屋瓦。”

陈宫唇边掠过一丝几不可见的笑意,拱手:“请主公发五令。”

吕布抬手,五指如落子:

“一令:善后司即刻入洛阳,立三物——‘义灯’、‘法牌’、‘工部榜’。义灯先立城门内外,法牌立坊口,工部榜立太庙前与西市。张辽为‘善后都督’,三千为佐,黑白二印随身。”

“二令:陷阵营分为‘三都五部’,夜守‘井仓旗架’,昼护‘驿传与工匠’,高顺总其事。‘刀背三式’为律,严禁伤人。见野火,先截其根;见抢掠,先断其手——断的,是贪心。”

“三令:‘迁民三法’立时施行——愿归河东者给牛耕、愿居洛者给工钞、愿归本县者给路券。沿线‘义灯’为印,见灯即信。”

“四令:‘盐票’与‘工钞’今日即发。盐票只通于义棚、善后、工部三处,以防乱价;工钞付匠;盐契当夜与解盐井主订立,护井护炉,盐铁为先。”

“五令:‘客卿榜’遍贴驿传与义棚旁——文能安粮者来,武能护民者来,能言能走者来,能书能算者来。名声不问出身。”

“喏!”张辽、高顺齐声。

——

辰初,善后司旗影已入洛阳北门。城门洞开半扇,门内是尘与惶色。

张辽换上素甲,肩披黑斗篷,手执一杆短旗,旗上只有两字:善后。他并不骑得快,他让马蹄在乱石上踩出四个稳稳的印记。

北门内外,各立三盏纸灯,每盏灯上都是同样的字:义。

“义灯立,法牌随。”张辽回头,吩咐随行百吏,“把《安民约》钉在坊口——三不:不杀、不焚、不毁;把《军法二十条》挂在市口——三条先读:扰粮者拿,抢器者拿,纵火者拿;把《工部榜》贴在太庙前,先招‘修、抬、运、写’四工:修瓦抬石运书写册。”

百吏应诺,各自奔散。纸灯在晨风里伏了伏,立住了。

西市的风带着烧焦的味,像谁在泥里掩了半夜的火,今晨风一吹,火头又挑了出来。

高顺领‘三都五部’自西门入,黑甲整肃,老卒们手持湿麻与水囊,不是抡刀,是抡水。

有人在坊角放起小火,火上烤着一柄沾油的刀,高顺一把夺下,刀背“砰”的一声敲在石阶上,火星四溅又熄。

那人骂,话未尽,高顺已经以刀背轻轻一挑,那人的手腕一麻,坐倒在地。陷阵营不拔锋,刀背无声的威严,比刀尖还冷。

“把井封三口,开两口。”高顺抬眼,“西市北坊井给义棚,西市南坊井给工部,其余封,列牌示‘伤井者杖’。”

“喏!”

——

太庙前,工部榜刚贴上,一队披麻短褐的匠人便涌了来。

有人握着锤,有人背着墨斗,有人提着箱子,箱里是他们所有的家当——凿、刨、钉、锉。他们站在榜下抬头一看,榜上的字大而白:

“招工:修门、修梁、抬木、抬石、运书、运器、写册、誊录、造车、修舟。工得‘工钞’,可换盐与米;免徭一年;可携家属入义棚。”

匠人们互相看看,一个老匠先走出一步,朝张辽重重一揖:“我会抄经、修椽。”张辽把‘善后印’在他手背上轻轻一盖:“善后。”随后又在他随身绳袋里塞了一张小小的纸条:“择义。”老匠手一抖,眼里就热了。身后的人一拥而上,工部前瞬间有了秩序的热。

“籍簿!”张辽吩咐,“十里为一簿,分民籍、军籍、工籍。工籍优先,写清技艺与字号;军籍暂不动;民籍先标‘愿归河东’、‘愿居洛’、‘愿归本县’三栏,让他们自己勾。”

抄写小吏们弯腰蘸墨,笔尖在粗纸上“刷刷”地走,像在这片烧焦的城里开小小的一条条水沟。

——

洛阳宫城下,火光已高过巍峨的殿角。

火是顺风的火,先从坊市边的木棚穿过去,再从藩邸的木窗钻进来,最后去舔宫城的檐牙。殿角像一张张紧咬的牙,被火一颗一颗地烧疼。

“护器!”陈宫领书吏与匠徒自东廊奔过,身后抬着的不是金,不是银,是一箱箱木匣,匣上贴纸:“图籍”。他一手捂嘴,一手指着南库:“先庙器,再典籍,再医书,再律。”他脚下无声,嘴里却在低声念:“不争,不夺,不居。取的是‘根’。”

“公台。”张辽赶来,牵着三十名力士,“西市书室已开,工钞在此。”他把一叠粗糙的纸递上,“每抄一卷,给一钞;每运一柜,给一钞;‘义棚’现场兑米与盐。”

陈宫接过,笑里透着一丝苦:“钱短,这一回‘工钞’先当钱花,盐票撑着。‘盐契’我已让人去与河东井主签了——护井护炉,盐分三成归工部,七成归井主。”

“善。”张辽抬手,“抬!”

几根粗绳绕过庙器的耳朵,力士们低吼一声,肩头的筋像弦一样隆起。木匣与青铜在风和火里交替着发出哑声与低鸣。远处殿顶轰然一响,一根梁倒下来,火星在空里撒出一树繁花。力士们没有回头,他们只把箱子往‘义灯’那边抬。

——

南门外,‘义灯’下的棚比昨日更大,纸斗一盏盏,斗里米白。

刘备亲立棚前,关羽执刀卧于臂,刀不出鞘,刀背压住最躁的人心。

张飞改脾气改得很慢,他骂骂咧咧的声音仍在,但手从来没有慢过。他把米勺递给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妇人手抖得像筛子,他也不催,只把勺子往里再舀了一点。

“‘迁民三法’写清楚!”刘备对身边的小吏道,“愿归河东的,不要惧路远——给路券,路上义棚接应;愿居洛者,给工钞,今夜先住北坊空屋;愿归本县者,给‘护送牌’,沿线驿传加盖印。”他回头,朝张辽抱拳:“文远,‘择义印’再借我十方。”

张辽把印递来,微笑:“借你,也借‘义’。你这盏灯,照得比我们高。”

“是主公的灯。”刘备低声,“我只是给灯添油。”

远处,有一队押粮兵拖着疲惫的腿走来,袖口上是黄泥。

张飞看他们的眼神有火,他把火咽了,抓起两个饼塞过去:“吃!”押粮兵愣着,忽然红了眼圈:“多谢。”

关羽横刀微移,护住这一条秩序的缝隙,让人能从这条缝里一步一步把心安下来。

——

午时前后,诸侯各营里风声如潮。

有人奔入袁绍帐,呈上“迁民三法”与“工部榜”的抄件,顺手又塞了一张“客卿榜”的拓本。孔融握着那张榜,笑得像一阵风:“石上刻名,不问出身。”

“招贤?”袁绍冷笑,“招的是谁?是我的人,还是他的?”

荀彧在曹操帐里看同样的几张纸,指尖按在“法牌”三个字上,缓缓道:“温侯把‘义’与‘法’绑在了一起。他若不居城内,便不负‘夺城’之名,却取‘护城’之实。”

曹操没有接话,他把昨夜擦净的竹尺立在案角,尺影在纸上投下一条笔直的影,像一道对照线。

袁术帐里最躁。

他听说“善后司”开‘工钞’、发‘盐票’,气得把秤砣砸在案上:“他管得到这里来?!”幕僚低声:“将军,民心已往北门‘义灯’去。此时硬夺,反落人口舌。”袁术把话咽回去,咽得脸都红了。

公孙瓒则骑在白马背上远远望了一眼南门烟火,牙齿咬得“咯吱”响。他想冲进去抢一面旗来洗脸,关口,却被曹营的“军中有法”竖牌堵了半步。

典韦站在牌后,像一面墙。

——

午后,北城书室临时开在一排未焚的廊下。

陈宫亲点誊录,书吏们汗如雨下,一摞摞纸像白石一样堆高。

张辽指着西侧一角:“那是‘军籍’,暂不动;东侧是‘工籍’,优先;中间‘民籍’,先盖‘择义’或‘善后’。”他把一方小木印交给一个少年书吏,少年手抖,印偏了半指,张辽按住他的手:“稳。”少年抬头看他,眼睛是一潭水,水底有一块亮的石头。

“司官。”一名老匠拱手,“庙里那口大钟,已经裂了三道口子。敲不得,敲了要崩。”

张辽沉默一息,轻轻道:“不敲。”他转向陈宫,“这口钟,便是‘旧’。”

陈宫点头,目光很冷也很温:“旧埋在泥里,不必在火里。”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