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15章 暗箭藏锋反为用,红梅为信定乾坤

清钟未鸣,太学前的广场已被晨雾涂上一层薄白。

太学门额上“成均”二字如石中筋骨,冷硬沉默;影壁后,一株红梅不知何年所植,枝节苍虬,星星点点的花自寒里破苞,红得内敛,像把火藏进玉里。

今日悬《护道三章》,司徒府与并州营早定了时辰:午未之间,清钟三下,不鸣鼓,不吹角,不设席,不赐酒。只悬纸,只立名。

巳正,还未到午。东郭已在坊门口搭起了临时案几,笔、墨、砚、水按四角摆妥。他一身素青,袖口收得极窄,免得挥笔时沾水。

陈宫、张辽在侧,目光各司其职——一人看人意,一人看杀机。吕布着黑甲披灰披风,立于广场西侧阴影里,不言不动,像一道压在风里的钉。

太学诸生陆续至。素帽广袖,有人以手拢袖,有人并指贴额去看榜位,有人目光直直,像要把这一天刻进骨里。

坊民也来了一层层,担挑的、牵孩的、驮柴的,站在外围,喃喃声起伏如潮。

魏校尉未在此处,他在北市的粥棚——那儿今日也悬了木牌,牌上写了昨日之账:捐钱几何、盐价几何、粥量几何、老人几人、孩童几人,一栏一栏,字迹方正。

角门旁的告示亦更新:前日来闹者姓名、籍贯、时辰,一一列明,末尾钤着“司徒府印”。这两处,像太学之外的两只稳钉,把城心钉住。

午未,钟楼里传来第一声“当——”,清圆如水击石。所有的风仿佛都被这一下压住。第二声响起时,郭嘉提笔,轻轻一顿;第三声落下,王允身着常服现身,身后随两名府吏、两名太学生。府吏持卷,学生执梯。

“悬榜。”王允道。

东郭松开束袖,提笔立就《护道三章》的尾款:八字“护道并州,谨受约束”,末署“司徒王允谨以家声担之”。他书势不快也不慢,起笔如折竹,收笔似挑梅。众目所及,静得仿佛能听见墨粒落纸。

就在学生提着榜,沿梯而上之际,一缕极细的风从人潮上掠过——那是与人潮不合拍的风。

张辽眉梢微挑,拇指在鞍沿轻轻一扣。陈宫的目光也在广场东侧屋脊上停了一瞬。吕布的手已摸上了披风下的戟柄,尚未拔,他先压住了呼吸。

“当——”并非钟声。是极轻的一声弦响。

从东房檐下一抹黑影掠出,一支黑羽短箭无声切空,直奔榜心“护道”二字。那羽黑如鸦,箭尾缚的是西北之地常用的雁翎,冷硬有腥,锋上隐隐见膏蜡之光——不是射人,是射“名”。

几乎在箭出的一瞬,吕布的肩背、腰胯、膝踝如一条紧绷的弦,顺势往下一沉,戟未出鞘,先出的是戟柄尾端。

那一寸木,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轻轻一托,托在空中的气脉上。下一息,他腕骨一翻——不重,只重到能改变一支箭一指厚的路线。

黑羽从戟尾擦过,戟木发出一声闷响,箭便生生偏了半寸,擦过“护道”之“护”的“户”字旁,斜斜钉在门额侧边的木柱里。

惊呼未起,第二支箭已在半空。它不是射榜,是射人——直取郭嘉咽喉。

张辽动了。他像一匹在雪地里不发声的狼,两步已至,身尚未至,鞭先至。

他用马鞭柄硬生生敲在箭杆三分之一处,箭身在空中一颤,力道卸去大半,擦着郭嘉肩头飞过,钉在石阶上,只剩半寸露在外头。

第三支箭从更远处来,射向梯上学生足踝,意在坠梯折榜,乱其阵脚。学生脚下一虚,人群里已有惊呼。

吕布此刻方真正呼出那一口气,身形一挫,戟出——不是杀法,而是撩法。戟刃在半空划了一个极浅的弧,像捏住了风。

戟背轻轻托住学生脚腕,把他坠落的身形往上一顶,整个动作看似不可能,却干净利落,无一分逞强之态。

“护人——护名!”张辽低喝一声,声音如石击铁,压住四散的尖叫。

广场东侧,有人欲乘乱翻上台阶扯榜。

陈宫拎起几案旁备用的竹杖,迎面一横,正打在那人膝弯。他未用力,力只在七分,打得人跌坐,跌得不伤。

竹杖微摆,他已把那人的袖子挑起,露出袖里的一缕黑绫——绫上绣着一个极小的“凉”字。

“西凉羽翎,凉绫为记,暗箭射‘名’——”陈宫扬声,吐字清楚,“此等鼠辈,意欲污太学,坏护道名义!”

王允袖中戒尺轻轻一敲案沿,发出清短的一声:“谁敢破太学?”

府吏抬了抬榜,学生稳住身形,榜终悬正。

人群间一阵颤栗后,似乎忽地安了。太学诸生中不知谁先起头,低声念起“护道三章”,随即又有人接念,三五人,十数人,声音由散而合,像风里升起的一片火。

屋脊上的暗弩停了。风里藏着的手按下去,又收回去。有人意识到,今日之局,箭已不中——名已立,人心已聚,再射,会在名义上自残。

吕布缓缓收戟。他踏前一步,伸手从门额边拔出那第一支黑羽,转身,随手把它钉在榜下中柱上,箭尖压着榜角,恰恰正正守住了“护道”的一撇一捺。那箭便像被他“反用”为钉——以暗箭,定正名。

“谁敢暗中射‘护道’,便与城中百姓为敌。”他不高声,四下却都听见,“此箭今日为钉,钉在太学,给各位诸生与城中百姓看——护道,是公器,不为私恩,不受私箭。”

人群里不知谁先叫了声“好!”这声“好”不似殿前那种谀笑,而像从胸腔里往外顶的一口气。更多的“好”声、拍手声相继而起。

王允向前一步,当众拱手:“王某无能,幸得城中贤俊与并州之兵同担此名。”

“告示!”东郭扬声,“角门‘护道告示’增一条——今日太学前暗射者,衣袖‘凉’字为记,黑羽雁翎为识。其人未获,不署名;其迹已露,署其‘相’。诸位读书人,可执笔共证今日之事。”

数名诸生应声而出,来自汝南、颍川、河内的都有。

他们当众取笔,分站案前,执笔写证,字里行间俱是“护道”“不扰民”“不饮私宴”等语。那一幅幅字,字势未必皆佳,但每一笔都透着勇——不是拔刀的勇,而是担名的勇。

王允微微颔首,转身看向红梅。那一树红,花未盛开,才半开半合,像一张含而未吐的唇。

他忽地取过随身小印一方,印面雕着五出梅纹,印泥不是常用的朱砂,而是昨夜从自家花圃中取的梅花汁调以细砂,颜色较朱略暗,隐隐有花香。

他按印于《护道三章》下沿——一朵红梅,清清楚楚,落在“家声担之”的旁边。

“此印,名曰‘红梅’。”王允抬眼,目光清亮,“后日府中凡出护道文书,皆以红梅为信,示不为私。诸生若见此印,知其所向。若有假冒之印,太学自辩,自伐。”

“红梅为信。”东郭轻声复了一遍,笑意飞上眼梢。

“红梅为信!”人群里不知哪位读书人高声相和。

有人效之,连声相和,声浪一叠叠翻出去,越过太学门,越过影壁,越过红梅枝。红梅在风里略微颤了一颤,有花瓣落下,正落在那支黑羽箭的箭羽上,血似的红,贴在乌如漆的羽片上,叫人看了生出一种奇怪的畅快——像黑与红在这一刻被重新命了名。

这边太学立名,那边北市粥棚却起了波澜。

午后,宫市牙人再至,带了比昨日更横的气和更足的胆。他们袖里藏着细短木棒,垫了铁。身边跟着三名亲军,腰间铜铃叮响,路人远远避开。

他们一到,便要掀锅。

魏校尉拦在前:“护道粥帐,司徒王允立——先请诸位看告示。”他把木牌向前一摆,牌背“并州谨受”四字在日光里发出暗红的光。

牙人不看,抬脚欲踢牌。

魏校尉脚尖一点,牌往旁一旋,牙人踢了个空。他身后两个伍长已如约而至,一人上手按住掀锅之手腕,一人手腕一翻,粗麻绳从袖中滑出,绕在两人肘窝,轻轻一磕,已捆了个结实。

亲军少年按刀柄,眼里怒光更盛。

魏校尉目光不离他的眼:“兄弟,今日太学立名,红梅为信。你若动刀,是动谁的脸?你若饥,先吃;你若要面子,明日去太学写名,写你今日让老幼先的名——那才是面子。”

他声音不高,却稳,像在墙里钉了一排楔。

围观的老人孩子眼眶红了一圈,一句一句往外挤:“让娃娃先——”“说得是——”“别给自家主上抹黑——”亲军少年被人声一压,手从刀柄上松开了半寸。

东郭适时带了两名太学生赶来,展开一幅新写的“护道榜”:首行“红梅为信”,下列“粥帐安民”“不饮私宴”“不扰市井”。

两名学生抬头挺胸,脖颈细细的,却硬挺着力。少年看了他们一眼,别过脸去,硬声道:“今日……今日看在司徒面上,不掀。”他甩袖,铜铃一响,转身而去。牙人们见风向变了,也不敢再闹,只能灰头土脸地散了。

傍晚,王允命人把太学前今日的“证词”择取三篇,钤了红梅印,派门吏入宫呈报,以“护道民情”名义入档。

与此同时,司徒府使者往御史台一趟,附言“暗箭扰学,源出西凉雁翎,冀御史台公验”。

这一左一右,就是陈宫所谓的“以名治名”:不是去相府闹,而是请监督之司看。李儒即便有一百张口,这一回也得先吞几句。

夕阳斜到红梅枝上,花影落在榜下。

吕布站在阴影里,目光落在那一抹红印上。他并不善言花木,却忽地记起并州旧岁寒日里的一株野梅,开在岭上,雪压不折,独自成姿。

他伸手,轻轻触了触榜下被他钉作钉的那支黑羽箭,指尖沾了花汁,一抹红添在乌羽上,像把敌人的刃反磨成自家的簪。

“主公。”张辽低声道,“东市铺里有人传谣,说红梅印是‘并州自制’,不可信。”

“东郭。”吕布唤。

“在。”东郭笑,“我已备了三道。其一,太学当众刻印,木印作母,石印作子,母存太学,子刻司徒府;其二,印泥每日以梅花汁调新,太学与司徒府互换;其三,于每纸之阴角设‘香印’,以梅枝熏之,香仅半日存。凡假印者,形似而神不类。”

陈宫也笑:“此为‘香信’。太学诸生爱名,也爱香。以香定名,既雅且牢。”

“再备一道。”吕布道,“红梅之外,以‘刃’为契。”他伸指扣了扣戟柄,“凡护道文书,司徒签名处旁留半寸空,空中留‘刃痕’一道。刃痕不可多,不可深,恰好可被指腹摸到。此乃‘刃印’,与‘红梅’并行。”

王允闻言,拱手:“好。名与刃,对举。”

夜色渐深,司徒府内灯光如豆。

王允遣人去北邙,选一块地为“义冢”。简牍上写:“凡殁于乱者,不问籍贯、贫富、衣冠,皆籍于护道簿,葬于护道冢。冢前竖白木牌一面,牌上刻‘护道’,下刻亡者姓名、日时。每葬一人,以红梅一朵为祭,不设酒,不设肉。”

“红梅为信,亦为祭。”王允低声道,“愿此梅,不常开。”

北邙之畔,夜风早起。

魏校尉与几名伍长挑灯踏泥,木桩一根根立起。第一块木牌尚未刻字,先被红梅在灯下染了点红,像一个尚未取名的灵魂,先得了一点暖。

魏校尉把手按在那牌上,手心有茧,茧里有热。

他想起战死时覆上的黑布,想起孩子端粥时的抬头,想起今日太学前那一声“谁敢破太学?”——他把指骨轻轻一收:“护道。”

城另一端,相府后堂。

李儒袖口松松,他的手指在桌面上缓缓敲了三下,又停。李小将立于檐下,面色凝重,抱拳小声道:“今日太学……暗手失利。”

“失利?”李儒笑了笑,笑意不达眼底,“谈不上。只是,失了‘先’。”

他目光在案上的烛焰上跳了一下,“王允以红梅为信,以太学为堂,借士人之口立名。并州又以刃痕为契,借猛虎之威钉箭。名与刃齐来,彼此缠裹。好一局‘以道压名’。”他指尖轻轻按在烛台边缘,“但名既起,便有可击之处。名太高,便能摔得更响。”

“相国那边……”李小将犹豫。

“且笑。他好笑,便让他笑。”李儒淡淡,“笑到夜里,再与我坐一坐这局。”

后堂廊下,一枝红梅横出檐外,花在暗处,不显。风将几片花吹落,一片落在阶下水洼中,浮在水面,随波微颤。

次日午后,太学清钟三下再鸣。《护道三章》悬于门心,榜下那支黑羽箭仍作钉,红梅印旁多了一道细细的刃痕。

诸生与坊民自发来此抄章、按名。有人抬来一张破桌,桌上摊纸,纸上写“护道志愿”,凡愿为太学抄榜、护榜、抬梯、守门者,署名在册。

东郭端坐其后,笑问姓名、乡里、所学,并不去问志向之高低,只问一件:敢不敢把名字写在太学门口?

“敢。”多半人眼神发亮,笔下颤抖,却把自己的名写正了。那一笔,连自己都惊讶:字竟比平时写得更硬些。

午后末时,有佩刀之士远远观望,不敢近。傍晚,王允让门吏将红梅印泥分了一小盒送去并州营。吕布未收,命送至太学:“红梅属太学,刃痕属并州。各守一器,各担一义。”

夜来风紧。并州营里,赤兔在栏里轻轻踏地,鼻翼喷出的白气被夜风揉得极细。

吕布携戟入厩,指腹摩挲戟柄内侧的刃痕,低声道:“红梅为信,刃印为契。今日之‘名’立了,明日之‘利’便要来。李儒该出第二手了。”

陈宫已在帐内铺开新简,圈点了三处可能:一者,武库借簿;二者,宫市旅税;三者,东市谣书。他抬眼,眼里闪着一线冷光:“哪一处先起,我们就在哪一处‘反用’。”

“如何反用?”张辽问。

“他以‘暗箭’来,我们以‘明钉’立;他以‘谣’来,我们以‘账’破;他以‘私恩’来,我们以‘公器’化。”陈宫笑,“今日黑羽做钉,明日谣纸做榜。他给什么匕首,我们就把那匕首系红缨,挂在太学门上——叫人看得清清楚楚。”

“好。”吕布起身,走到帐外。夜色沉到旗上,狼旗在黑里如血。

他忽地想起那株红梅——不在司徒府,也不在太学,而是他年少时在并州山道上见过的一株野梅,风雪里自开自落,给行人一眼,便记一生。

“红梅为信,定乾坤。”他低低地说了一句,不知道是在说那一方印,还是在说某一个更小更硬的东西——在心里。

那东西不见血,不鸣金,不杀敌,却能叫人站稳、叫刀收锋、叫军有矩、叫“道”有骨。

外城墙的更鼓自北向南敲了一道,回声一层层压来,又被城的轮廓散开。

太学门口,红梅下,有人还在抄榜,有人还在看榜,有人把今日的事写成短短几句,传到街坊里、瓦肆里、粥棚里。

北邙的义冢边,一块块白木牌插进土里,如新学子刚刚站稳的身影,未高,未壮,却齐整。

暗箭,已被钉作名。红梅,已被立作信。

风从城阴吹过,带着梅香极淡极淡的一丝血气,冰凉,清醒。

洛阳在这股风里,极轻极轻地动了一下——像一个人,在睡梦中皱了皱眉,似要醒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