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34章 公台初献毒士策,一计离间天下侯

清晨的云低得很,像一床未叠的被褥压在虎牢关的城檐上。

敌楼里,黄沙铺就的沙盘静得像一张没上油的古琴。

吕布负手而立,指节在戟柄上轻轻一扣,发出极轻的一记“叩弦”。

张辽与高顺分列两侧,盔甲未卸,露出风里吹白的颈腱。陈宫披青袍,袖口收得极紧,像要把袖中那些锋利的字都栓住。

“昨夜小火,”张辽禀报,“只烧旗不伤人。

诸侯营内惊乱一夜。今晨早朝,袁本初先责粮官,后斥亲兵,公孙瓒自称旗旧,袁术使者夜半怒骂。刘玄德……自请整义棚,添粥三锅。”

吕布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沙盘三处小点上:“心已起疙瘩,但线还没断。”

他看向陈宫:“公台,说你要献的策。”

陈宫步前半步,拱手,目光平而亮:“臣所献,名曰‘毒士策’。”

张辽挑眉,笑意未透:“毒?”

陈宫也笑,笑意如刀背:“毒,不是下药,不是杀人。毒,是用‘微’去腐‘巨’,让人自烂。毒士之道,三端:‘疑’为毒,入骨不见血;‘耻’为毒,入心不作响;‘利’为毒,入手不觉烫。三毒齐下,诸侯各营自噬,不战而离。”

他抬指点沙:“将军前日‘三道’之论——粮道、名道、人心之道——臣欲以三毒,逐一去腐。今日不谈三策,不走诸步骤,惟一计,名‘十问化一’,用民口作刀,借风声作引。”

吕布眉梢一动:“只一计?”

“是。”陈宫收笑,语声沉下去,“一计足以离间天下侯。”

他展开袖中一卷极薄的纸,纸上不见密密麻麻的军令与地形,只有短短十行,每行只有一个“问”字引起的一句俗白:

“问本初:谁是盟主,谁得先行?”

“问袁术:谁掌粮盐,谁握印绶?”

“问公孙瓒:白马谁骑,义从归谁?”

“问刘玄德:义在民还是在诸侯?”

“问曹孟德:法为器还是为人?”

“问韩馥:冀州仓谷,此去彼从?”

“问孔融:礼当先还是兵当先?”

“问张邈:徐州借与何人守?”

“问刘表:荆襄三郡,听谁号令?”

“问孙文台:虎旗在外,心在何处?”

这些问,短而狠,宋襄公的柔与桓文之法全揉在了十指间。张辽看完,忍不住吹了个极轻的口哨:“好问。”

高顺沉声:“民口如何使?”

陈宫笑道:“用说书人,用挑担老,用妇人叩帐。不是檄文,不是书信,是‘闲话’。闲话才是天下真主。我们只做一件事——把这十个问丢进他们的帐前井里,井水自己会响。”

他把十行之问收起,换上另一行细字:“问归一处——‘谁来做盟主?’这一个‘谁’,比刀更利。将军今日若愿,臣请以此问化成一面看不见的旗,把诸侯往各自的方向扯。”

“如何化?”吕布问。

陈宫拈起沙盘一角,指尖拨出三道极浅的线:“三路齐行:一,‘童谣’。让孩童唱,唱‘谁是盟主谁先行’,唱‘白马渡河看谁骑’,两句就够。二,‘井边问’。挑挑担老在诸侯营外打水,叹两句‘冀州仓谷,不知归谁’,旁人自然接。三,‘市酒调’。让卖酒的妇人学会一句‘孟德铁面’、一句‘刘郎仁心’,添上一句‘本初宽厚’,三句并列,谁不妒谁?”

张辽笑出声:“这三句像三根鱼刺,卡在三家喉咙里。”

“这只是风。”陈宫道,“风起了,还需一点雨。臣请再添一味:‘假符联络’,散落诸营,不署名,只写‘盟主议’两字,末尾空着,留人自己添,不许落款。落款越多,争心越明。”

高顺低头一想,抬眼:“做得了。”

吕布一直听,指尖在戟柄上划出的那道微不可见的痕迹忽然停了。他轻声道:“公台,这一计,毒在‘问’,利在‘不答’。诸侯若要答,不过两路——或立‘盟主’,或相互推脱。立之则争,推之则虚。两者皆乱。”

“正是。”陈宫拱手,“将军只需守旗、守粮、守‘义灯’,不战不躁。七日之约既满,今日起,风声可大一分。”

吕布颔首,转向二将:“张辽,你主‘童谣’与‘市酒’,挑些嘴皮利的人,背熟不许错一个字;高顺,你主‘井边问’与‘假符’,记住——只问,不答,不留手迹,不见血。”

二将齐声:“诺!”

【断史回声:策略集更新:‘十问化一’预估:诸侯内部分歧指数 13;曹操“铁面”印象固化 4;刘备“仁心”外溢 6(嫉恨值 5);袁绍“宽厚”名受掣 7(威望-3)。建议:配套执行“空仓惊”“义棚扩”“粮符错置”各一次,形成回声。】

吕布微笑:“照做。”

——

午后,风从北边压下来,吹得营外的尘土像薄薄的灰饼飞起。

城下的粥棚今天又添了两口大釜,张辽脱甲卷袖,亲自舀粥。来叩‘义灯’的百姓眼里仍有灰,但那灰底下浮出一点点亮。

粥棚一侧,已经有孩子跨着小腿唱起童谣:

“谁是盟主谁先行?

白马渡河看谁骑?

孟德铁面刘郎仁,

本初宽厚不下泥。”

句子简陋,调子滑稽,却极好记。

唱的人一多,近营边巡逻的士兵先是笑,后来不笑,面上悬着一层看不见的膜。

孔融闻之,苦笑着摇头:“市井之声,最不可小觑。”袁绍在帐里听了两遍,面色忽青忽白,一甩袖子:“把这些娃驱散!”

亲兵出去,驱散了这一拨,到了另一拨,童音又从另一处灌进帐来,像打不住的风。

井边挑担老的哀叹更有力。他们远远看见旗,就慢慢靠近,看见衣就低声相问:“冀州仓谷,不知归谁?”“徐州借与何人守?”说话的人少,说话的方式却像老雨点一样,轻轻拍在心尖上。

市酒摊边最闹。

卖酒妇人一边舀酒一边说话,话不冲撞,只在句尾轻轻一挑:“孟德铁面,法不阿人;刘郎仁心,舍身为民;本初宽厚,爱才如命。”三句并列,本是夸,也像割。曹操营里来喝酒的兵先是点头,后来笑,笑得露出一点怯;刘备营里的人一面觉得有光,一面觉得热;袁绍营里的人把碗放轻了,似乎怕砸出声来。

入夜,风更紧.

‘假符联络’如落叶一般飘在诸帐之间。

有人拾起,低声道:“是‘盟主议’。”有人顺手添了三笔:荐某某为盟主;有人写“推袁本初”;有人添“曹孟德”;有人干脆写“义帅刘备”。不署名的字越堆越多,越堆越像一堆燎人的草。

半夜时分,袁绍帐内有人呈上几张,袁绍看完,心里像被塞了三团棉,又像被刀尖轻轻挑了一下。他冷笑一声:“谁写的?”没人答。因为人人都在写。

——

第三日午刻,刘备带着关羽、张飞至粥棚前致谢。他身上仍是素袍,衣襟下沾着泥渍。张辽笑迎:“玄德公来得正好,今日多熬一锅‘老弱汤’。”

刘备拱手:“恩泽在民,备不敢居功。”他说着,忽然停住。几个孩童从人群里绕过,边跑边唱:

“谁是盟主谁先行?

刘郎仁心请先行。”

张飞眉头一挑,便要斥,刘备伸手压了压。他看向张辽,苦笑:“这童谣,伤人。”

张辽拱手:“伤得是他们的心,不是民的胃。”他侧身让开路,“玄德公莫怪,灯下之‘义’,一半写你名,一半靠我们做。”

刘备一怔,抱拳沉声道:“愿共做。”

那一刻,他眼里的亮与红交织了一瞬。陈宫站在敌楼遥遥看见,低声道:“此人可借不可尽。借尽,则折。”吕布淡淡一嗯:“不尽。”

同一时刻,曹操站在土坡看风。

荀彧在侧:“童谣起矣。”曹操不答,只从怀里摸出那张无字之笺,在指间折了又折,折成极小一个角,放回胸前。

他的眼里照着远处的一盏灯,那灯很稳,稳得像某种秩序。他忽然道:“让戏文班唱两出戏,一出《宰相门生》,一出《两造对案》。”

荀彧会意,微笑:“以戏破戏。”

——

当晚二更,陷阵营出动。高顺亲行,黑甲无声。

沿袁术粮道“空仓惊”一次:不夺一粒米,只把“承运印”移到袁绍账册上,把“本初”旗嵌一寸于草垛之间。

押粮小吏回营对账,汗下如雨,嘴唇发白,匍匐于地。一夜之间,“谁动了我的印?”成了淮南营里最烫手的问题。

袁术发怒,踢翻了两张案,脚指撞到案角,痛得龇牙咧嘴,越发红了脸:“是袁绍!是他!”

袁绍那边也不好过。白马义从不知从谁口里听到“白马渡河看谁骑”,有人笑,有人冷笑,公孙瓒心里像被人把老伤疤挑开。

他半夜披甲,骑马绕营,心里打定主意:明日请战,不为董卓,只为旗与马。

孔融与鲁肃在帐边对饮,远远听见童谣,叹息:“天下患不在贼,在心。”鲁肃捻须:“心不一,名不明。名不明,兵不听。”

这夜里最难受的,是韩馥。冀州仓谷的那一口井,叩问的人尤其多。

他睡不稳,梦里看见自己抱着一口巨大米缸,米缸上写着“冀”,缸底漏了一线米,怎么堵也堵不上。他惊醒,满背冷汗。

——

第四日,风越吹越大。陈宫收得回报,挨个写下短评:“本初面薄,术愎,瓒自矜,玄德受光,孟德藏锋,韩馥心怯。”末尾他写了一句:“火候可到七分。”

吕布看毕,只说:“再添‘耻’。”

陈宫点头:“臣请布‘耻’于三处——一,‘旌旗不整’;二,‘兵器蒙尘’;三,‘马不下泥’。皆小事,却动脸面。遣人夜里以清泥抹袁本初近卫旗脚,明晨日出,旗脚污黑,洗之不去;遣人藏灰于某营兵器架上,晨起取刀满是灰;遣人于白马义从营地前挖半寸小沟,雨过泥泞,看其马是否下泥——若不下,谣起‘不下泥’。”

吕布笑:“去吧。记住——不伤人,不毁器,只动脸。”

当夜,陷阵营与斥候如影穿行。

第二日天一亮,袁绍近卫旗脚果然黑了一圈,侍从慌乱擦洗,越洗越脏。

公孙瓒的白马在泥前犹豫片刻,马首扬起,有士卒高声夸:“我等白马,不下泥!”这话本是夸,落在“童谣”的尾音上,立时变成笑柄。某营兵器架上刀枪灰极重,守架的小卒被重罚,哭丧着脸。耻不是大耻,却像一根根细刺扎满三帐,一摸心口就疼。

曹操营里却不同。兵器明亮,旌旗洁净,马掌利落。

有人去唱童谣,被门卒赶出,门外立了两块牌,一块写“军中有法”,一块写“闲言莫入”。士卒口中悄悄添了句:“孟德铁面,连闲言都不许。”两块牌,立住了法,也立住了“酷”。

午时,刘备又来粥棚。他带了医士,说要帮张辽分药。

张辽笑谢。陈宫在敌楼远望,轻声:“他来,是真心。”吕布淡声:“真心也要借。借,不要换。”

【断史回声:阶段评估:‘十问化一’波及率62%;‘耻’计生效显着,袁绍威望再-5,公孙瓒自尊受挫,袁术怒值 7;曹操“酷法”形象稳定;刘备‘义’名上扬(嫉恨并行)。建议:第五日晚‘假议盟主’,第六日清晨‘小战三合’取名不取命,拉满风声。】

吕布看完评估,眼里没有一星得色,只有风:“第六日再合三英三合,仍不取命。”

张辽挑眉:“主公又要戏?”

“戏,是给天下看的。”吕布道,“但戏不是空。戏里要藏针。”

“何针?”高顺问。

“针在‘盟主’。”吕布淡淡,“今日夜里,‘假议盟主’。”

陈宫会意,抱拳:“臣请行。”

——

第五日夜,联军中军忽有鼓声三通,传言“明日议盟主”。

谁传的?没人知道。

纸是旧纸,印是旧印,话却新得像昨夜刚想出来。营里每个人都睡得不稳。

袁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曹操知道别人会要什么,刘备知道自己不敢要什么,公孙瓒知道自己想要的不是盟主而是旗;袁术知道自己什么都要,韩馥知道自己什么都想不要。

这夜里,陈宫坐在敌楼窗下,磨墨如磨刀。

他把“盟主议”四字写了又写,写得连自己都厌了,才收笔。他知道,最好的谣言,长得不像谣言。最好的计,长得像天。

夜风里,他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一句“宁教我负天下,毋叫天下负我”,那时候他寒着心护着这句冷铁走了很久。如今他把冷铁交给风,风把铁吹软了,再吹成针。

他起身,轻轻把灯吹熄。

——

第六日晨曦,黑云压城。

联军营内吹角声此起彼伏,营门前人潮如潮。中军大帐里,袁绍端坐,玉带斜垂,面色冷,声色不动:“议盟主。”

这句话像石头投进湖面,涟漪一圈一圈往外推,推到酒摊,推到井边,推到粥棚,推到虎牢关的城砖上。

张辽站在‘义灯’下,舀粥的手略略一停。高顺在西垒林间押着陷阵营看风。陈宫背手立在敌楼,望远如望井底——水面不见动,底下却早有暗流。

“温侯。”张辽抬眼,“要不要抢这一声?”

“不要。”吕布摇头,“让他们自己把嘴张大。”

午时过后,三英再至。张飞一马当前,怒声如雷;关羽沉刀如水;刘备居中,眉目沉定。三人并骑至关下,张飞遥喝:“吕布!昨日辱我等,今日可敢再战三合?!”

吕布出阵,马如风影。他笑得极淡:“三合。”

鼓声一通,张飞先上,矛如毒蛇出洞;关羽继进,刀如长江不尽;刘备殿后,双股剑如两道平衡的线。

吕布不抢不躲,戟锋轻轻一横,便把张飞的力卸去三分。

第二合,关羽刀反斫,吕布戟尾回扫,刀脊震颤,腾出半寸空,刘备剑势立刻填上。

第三合,吕布忽收去两分力,马身一摆,画戟斜挑天光,在三人眼前留下一道白亮的“记号”。

三合既毕,吕布收戟,朗声:“今日只为会友,不为杀戮。诸侯议盟主,天下观其心。诸君请回。”

三英回阵。张飞要怒,关羽压住,刘备回首,目光复杂。关前观者如云,吸气如潮。人心里那一根弦,被他这一声“议盟主”敲了一下,声音便止不住地在心壁回响。

回阵之时,袁术已半起身:“盟主非我莫属!”

袁绍冷笑:“谁应谁不应,诸君心知。”

公孙瓒骑着白马,白马靴上沾着一层薄薄的泥,他抬腿轻轻一抖,泥落地,落在“白马不下泥”的笑上。

曹操无言,目光像刀背抚在每个人脸上。刘备缓缓拱手:“备不敢。若众贤推备,备愿‘辞冠’,专理民困。”

“辞冠?”袁术冷笑,“辞,亦是戴。”

孔融拍手笑:“玄德高义。”

笑里有真赞,也有冷意。空中风忽然一挫,帐外传来孩童的歌声,清清脆脆:

“谁是盟主谁先行?

白马渡河看谁骑?

孟德铁面刘郎仁,

本初宽厚不下泥。”

这一曲像刀子挑开了帐篷的缝。袁绍面色发青,拂袖而起:“散议!”人群轰然,议而不成,成而不决,热而不稳。

——

傍晚,虎牢上灯火未起,天色却更黑了些。

陈宫从敌楼转下,携一卷小册入上将军帐。吕布已在,背戟而坐。

张辽、高顺待侧。陈宫把小册展开,第一行写着四字:“耻疑利并。”

“此刻诸侯,脸上有耻,胸口有疑,手里有利。”陈宫道,“只欠一丝风,让这三样互相撞。臣请行‘并策’之尾——‘半夜投壶’。”

张辽失笑:“投壶?”

“投壶者,投其所好。”陈宫道,“有人好‘名’,投以‘议盟主’;有人好‘利’,投以‘粮盐权’;有人好‘义’,投以‘解民困’。我们只派三个小队,夜半各至三帐前,不入,不言,摆三样东西——一只写‘盟主’的空壶、一只‘粮’字小匾、一只‘义’字纸灯。壶是空的,匾是木的,灯是纸的。空、木、纸,都是轻的东西。但轻的东西,最能让重的心失衡。”

吕布笑意极轻:“好。再添一味——‘人说风’。”

他低声续道:“人说——董卓有意退洛阳,令我断后。若诸侯议不成盟主,董卓便退。此话既出,各家更心急。”

陈宫抱拳:“臣领。”他转身欲行,又忽回首,“主公,臣此策用‘毒’字为名,然心所愿,非毒人,乃毒‘旧’。若有一日此‘毒’反噬将军,臣愿先受其毒。”

吕布眼底光深:“刀既在你手,也在我手。毒有度,刀有秤。”他指了指案侧,“坐下,喝一盏冷茶。”

陈宫笑着坐下,茶极苦,苦得像旧井。他一饮而尽。

【断史回声:阶段总结:‘十问化一’已成势,诸侯互信值降至0.46;‘并策’尾声执行建议:夜半投壶三队,目标:袁绍、曹操、刘备。——预测:袁绍面子受损后急于夺‘名’,曹操维持‘法’观望,刘备‘义’名更盛但受嫉恨。次日宜‘闭门请战’三家,夜间‘小风’再起。】

——

夜半,风过营海,如潮翻沙。三小队出。

第一队至袁绍帐前,立一只空壶,壶上朱写“盟主”,壶口向天。亲兵见之,如临大敌,捧入帐中。

袁绍盯着那空壶看了很久,忽然把壶一扣:“空的。”他声音发冷,“明日夺‘名’,不顾他人。”

第二队至曹操营前,立一方小木匾,匾上写“粮”。

门卒把匾没收,报于荀彧。荀彧轻声笑:“投其不可得,让其不动。”

曹操看了一眼,淡淡道:“封存。”木匾被收入库中,不见波澜。

第三队至刘备义棚前,点起一盏纸灯,灯上写“义”。义棚守夜的老兵看见,轻轻一叹,把灯提起来,挂在棚前。

刘备夜起巡棚,远远看见那盏灯,停步良久,向灯拱手一揖,低声:“不敢当。”

火在风里摇,影在地上长。三处轻物,分别压在三副各不相同的肩上。第二日拂晓,联军将士醒来,人人心里都装着昨夜看见或听见的“空”、“木”、“纸”。

午时,虎牢城上鼓不鸣,旗不动,门不启。吕布披甲立于敌楼,眼底薄光如水。城下忽传号角,袁绍遣使,求“约斗前锋”。

袁术也遣使,求“借粮为先”。刘备遣童子来,送回一盏纸灯,灯上添了一行细字:“辞冠以避争。”

吕布看了灯,笑意更淡:“风齐了。”

张辽请命:“主公,午后可否‘请战’三家?”

“可。”吕布应声,“请他们各来一人,各三合。取名,不取命。”

高顺拱手:“夜间‘小风’再起?”

“再起。”吕布道,“‘人说风’一语——董卓退洛,命我断后——再吹一吹。第三夜,再送三物:‘秤’给本初,‘尺’给孟德,‘斗’给玄德。”

陈宫失笑:“秤称名,尺量法,斗量义。将军爱物喻人,最是杀人不见血。”

吕布背手而笑:“杀的是旧,不是人。”

——

午后,三合如约而至。

袁绍帐下某将持枪先上,枪法花俏,三合便被拨得满手酥麻;曹操遣一名法度极严的小将上,刀出必有矩,三合后脸不改色,抱拳退下;刘备请关羽上,关刀如水如山,三合既毕,吕布轻轻一点刀背,止其锋。

三家皆退,围观者如织。

有人低声道:“谁是盟主?”有人答:“问风去。”

夕阳挂在关头,如一枚被火浸过的铜钱。

风从铜钱的孔里穿过来,吹得人心像一叠纸,页页翻。夜将重,城上火未起,城下话先起——“董卓退洛,吕温侯断后”。

陈宫倚敌楼立了一会,忽然觉出背心一阵凉。他知道,这一阵风已经不是他吹的,是天下自己在吹。风是旧秩序的叹息,也是新秩序的喘息。

他转身回帐,提笔在册上写下一行字:“一计离间,十问入骨。名未立,心已乱。乱而不战,七日见效。”

写完,他想起那壶、那匾、那灯,又想起将军口里的‘秤、尺、斗’。他淡淡笑了笑,把笔搁下,出帐去看夜色。夜色深,‘义灯’仍在。风把灯吹得伏低,却不灭。

【断史回声:周度总评:诸侯内部互信值下降至0.43(较初始-0.27),粮权争议蔓延,盟主之议转热,刘备‘辞冠’使嫉恨与名望并行;曹操稳坐‘法’,入局概率提升至0.47;袁绍面子受损,争‘名’意志显着。建议:明日闭门‘请战’三家,择机引其自斗;后日夜‘三物’齐下,风成,局深。】

吕布看着那一行冷冷的字,合上册子,淡淡道:“落子。”

关外黑风走马,诸侯帐中烛火摇黄。

有人握刀,有人握笔,有人握着一只看似轻飘的空壶,不知该往哪里投。

虎牢关如同一道钉,把这乱世钉在风口浪尖上。

风一到,旧的会碎,新的会痛——可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要吹过去。

吕布负戟而立,眼里没有得色,只有更深的一片沉。

陈宫站在他侧后一步,袖中指尖仍有未散的墨香。张辽、高顺将盔甲上最后一点火星弹落,彼此对望,轻轻点头。

这一夜,将是“毒士策”的第一夜。

毒,不在药,不在酒,只在人心里的“问”。

问得久了,旧的会烂,新的会生。等到天明,那些在帐里吵了一夜的人,会在日光里看见自己手中的空壶、木匾与纸灯,像看见自己的心。

而城上那一盏‘义灯’,仍在。谁来吹灭它,谁就先失了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