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23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戟立威执金吾

清晨的风从金门的门钉之间穿过,带着昨夜雨后洗净的凉意。

门钉列列如星,红漆仍湿,映得人的影在上面轻轻晃动。

羽林房内,一盏油灯熄了又挑起,火苗跳了一下,才安静下来。

吕布披衣而坐,案上摊着三摞簿册:一摞是金门内外巡防簿,一摞是出入名册,一摞则是近三月宫中“赐物”“调兵”的小票,杂乱如落叶。

陈宫在窗下负手而立,指背轻敲窗棂,节奏像他心里的一把小鼓:“主公,‘三把火’我已想好名头。门、路、人。”

“说。”吕布指尖按着案角,那根贴肉的木簪在胸口轻轻一蹭,像在提醒他每一次呼吸的份量。

“第一把,烧‘门’——明今日之令,折旧日之权。金门只识‘黄绫诏’与‘金吾令’,不识旁人旗与章;凡有私令、借势、挟相国府小票闯门者,一概拒之。”

陈宫顿了一顿,眸光一挑,“最好有一记‘刀声’。”

吕布笑意薄薄:“刀不用多,戟响一声足矣。”

“第二把,烧‘路’——封暗路、断小径。昨夜你在墙上看出的暗记,是宫中十余年未清的缝隙。今今日间,分三队:张辽领西,封‘椒殿角’与‘御沟桥’的小口;高顺领南,封‘射殿廊’与‘栖凤井’的暗洞;你我领东,直取‘承光门’的密道。烧路,不是封死,是让人在明处走。”

“第三把,烧‘人’。”陈宫把玩着笛,笑意里有锋,“换五将,立三长,打一个。五将,是五个更次的更头;三长,是三处巡哨的总首;打的——打一个最会借势使威的‘旧人’,让他知道金门之内,人心只认一把戟。”

“可。”吕布折起一角巡防簿,“先燃门。”

——

巳时一刻,金门外白沙新铺,礼官未立,军士已如林。

新任执金吾于门前设案,案上立一块青石,青石上铺白绫,白绫上压一枚小小的铜印——“金吾令”。石边插着一杆牙旗,不写“相国”,不写“天子”,只写两个大字:金吾。

王司徒远远立在廊下观望,袖间纸墨香隐隐。

李儒也在,站得更近,笑得更温。相国府来的黑甲立在队伍尽头,一排脸白如纸,一排脸黑如锅,刀鞘在阳光里瘦硬如一溜冷骨。

太鼓一声,吕布自门中出,黑金战袍,眉如枪,目如电。与昨日不同,他今日腰侧不佩刀,只携方天画戟一杆,戟锋用布缠着,布上印着细细的“禁”字。

“金吾令——”陈宫高声宣读,声在门斗间撞出两道回响,“一:金门只识黄绫诏与金吾令,余无所取;二:禁夜不弛,内三十步不许佩弓,外百步不许喧哗;三:凡有借势求入者,先申,再验,再拒;四:凡有持假符、假章者,先夺,再缚,再押;五:诸军更次,听金吾节制;六:宫中女眷车舆,严禁窥扰;七:出入器仗、珍玩、粮草,逐一登记,一印两押;八:金门之内,斗殴者杖;九:金门之外,扰民者斩。”

九条读毕,人心一动。有冷笑,有暗赞,有不屑,有畏惧。

正这时,黑甲中一人出列,手中举着一方小小金章,上刻“诏”字,金光在日下闪了一闪。那人声如裂竹:“奉德阳殿旨,某司队正携器入内检阅,速开门!”

陈宫眉梢一动,方要开口,吕布已提戟前行,戟尾一点地,发出一声极轻的“咚”,像在石心上轻叩。

守门军士自觉分开一线,眼神齐齐投过来。吕布不看持章之人,看他的章,目光一沉:“这章,不好看。”

持章者一怔,脸色微变,硬了硬声音:“温侯此言何意?此‘诏’——”

“谁封,谁押,谁宣?”吕布淡淡,“德阳殿旨,太常受之,内侍宣之。你军中队正,何来‘宣诏’之权?”

持章者被这一连串礼名问得舌头一麻,情急之下将金章往前一递:“章在此——”

“章在你手,不在礼上。”吕布抬手,戟柄横来,那布缠的戟锋忽地一亮,像鱼背在水面翻了一下,众人只觉眼前微寒,便听“叮”的一声脆响——那枚小小金章从中被一戟划出一道发白的细缝,缝细如发,却贯穿“诏”字的两点。

那人手一抖,脸色刷地白了。

吕布收戟如风,负在臂上,声音不高:“金门只识黄绫诏与金吾令。不识他人手里‘借来的’诏字。退。”

持章者后退三步,往相国府方向看了一眼。李儒笑容不动,只抬了抬手,身后黑甲有人上前接过那金章,低头一看,心中亦不免生出一丝寒意——这一戟,竟未破金面,不见卷边,单单划出一道‘白痕’,像在诏字上留了道看不见的“规”。

“第一把火,燎门。”陈宫在旁低声笑,“好火。”

“再燃路。”吕布轻言。

——

午正时分,三队同时动作。

张辽领二十人,化整为零,身着绛衣混入内侍通道,封“椒殿角”的暗口,先掏出洞里的烂草旧帛,再用细铁刺去壁缝,最后以灰石与木楔堵实。

高顺领十五人,封“栖凤井”的暗道,井台边缘原来有一块能翻起的青石,他干脆命人以铁汁灌之,石与石黏死,再在井口立木桩,上书一字:“禁”。

吕布与陈宫自带十人,直指“承光门”后的小径。

那是一条极狭的灰砖巷,砖面被多年脚步磨得发亮,两侧墙上可见无数细细的划痕,正是昨夜吕布在墙上看见的“路记”。

巷尽头,一扇木门厚重,门环大如碗,推之不动。

吕布一抬眼,见门楣处有一处微凹,正对门环。

他把戟尾倒提,轻轻一点那处凹痕,只听“铮”的一声细响,门内一道暗栓自行跳起,门缝里吹出一股混着香料、酒气与霉腥的味。

门开。里头是一条向下的斜坡,坡上铺木板,板面油滑。

两名绛衣内侍抬着一只长条箱正想往外窜,冷不防门一开,便与外头人撞个满怀。

两人一见是黑袍金纹的金吾,腿肚子先软了半截,嘴里含糊道:“是、是相国府的令,叫我们——”

“又是‘令’。”陈宫笑得像春风,“好一个‘令’字,脖子往上怎么这么轻。”他伸手掀开箱盖,里面码放着十二套玉盏,每只盏边都系红绳,绳头挂小金铃,叮当作响。

陈宫掂了一只,转手递给吕布,“好物。可惜走错路。”

吕布不看盏,目光从两内侍脸上掠过,落在他们背后更深处的黑影里:“是谁给你们开的门?”

两内侍膝一软,扑通跪地,口中“奴才该死”连声。

巷子深处,有轻微的靴尖擦地声,细若蚁行。

张辽手一举,数名并州兵悄然绕至侧面小窗下,正要翻身入内,忽听“啪”的一声极轻,像谁将一粒豆子弹到什么地方。紧接着,“嗤”的一声细响,一截短箭从门后缝里疾射而出,直奔吕布颈侧。

箭如电,众人心在喉头一起一跳。吕布几乎不动,只把戟柄微微一抬,木箭在戟柄上错了一错,偏了半寸,贴着他肩外“嗖”地掠过,钉在旁边墙上,箭尾兀自在墙上震颤。

张辽已如飞掠入,内里一阵短促的兵器相击声,很快又归于平静。

“拿下一个,会用豆子发箭的。”

张辽出来,拎着一个瘦削的黑衣人,黑衣人嘴角有血,眼神却仍阴狠。陈宫低头一看,笑道:“好手段,‘袖箭豆’,近年江湖里新玩意。宫里怎地也兴起这些?谁教你的?”

黑衣人冷笑不语。吕布不问话,只抬手把那只被袖箭破开的豆皮拾起,夹在指间,轻轻一捻,豆皮碎成粉渣,指腹上有一丝滑腻的香。

“豆里藏油与香,箭里藏药。”他淡淡,“要人一时不死,三日不醒。”

黑衣人眼神一震,终于吐出两个字:“李、府。”陈宫笑意更深:“李都护府,还是相国府?”

黑衣人咬牙,闭了嘴。吕布挥手,冷冷道:“押去,先断路,后问人。”他回身对梁习吩咐,“此路三门:一封、二改、三明。封的是暗洞;改的是出入口;明的是巡次——入此路者必经两处明哨,凡持物者必两处验单。另——”

他停了一停,垂目看那口木箱,语气更冷,“凡内侍、黄门,执物过路者,不得独行,须两司对押,若失物,失人;若失人,失命。”

梁习本是宫中老人,惯会左右逢源,这一刻额角竟也出了汗。他连声应诺,心却更服:这位金吾,不先打人,先打“路”;路打住了,人再打得稳。

“第二把火,烧路成光。”陈宫笑,“下面该烧人了。”

——

申时,金门校场。旗影猎猎,甲叶相击声如雨。吕布设下“金吾三试”:试步、试弓、试戟。并非演武,而是择人——五更更头,三处巡长,今日定。

第一试“步”。校场周边布下竹筒、沙袋、泥坑与低绊,四十人分四队,持长枪、短刀、木盾与空手,依令突穿。吕布立在北角廊下,袖手观之,偶尔低声问陈宫:“谁?”

“左二那人,脚跟沉,眼不花,胆稳——可做更头。”陈宫答,目光不落在花哨的身影上,而是找那些稳如老牛的人。“再看右一,空手走得不快,却不失步,遇绊必跨,遇坑必绕,不贪快。”

“记下。”吕布轻言。

第二试“弓”。立的不是百步靶,而是六十步的铜铃、八十步的油灯、百二十步的细绳。铃不可碎,灯不可灭,绳不可断。

张辽提箭示范一回,众人心里有了尺,接着轮番上手。有人一箭穿铃,叮当作响;有人射灯,火苗颤了一颤,忽又旺了些;有人射绳,绳微微一摆,落回原位。

有几个射得好,吕布不过点了点头;有人射得糟,刘某某的箭直接把灯打翻,火苗差点引燃草垫,立时被高顺一脚踩灭,高顺面无表情道:“回营练三日,不许入城。”

第三试“戟”。这一试只试三人——三名旧更头,原来在相国府麾下,惯以刀背敲人、借令使威。吕布点了他们的名,三人互相看一眼,心里明白:这是“打一个”的那一个,三人成一个“他”。

校场中央铺了白沙,吕布拖着戟入场,戟锋仍缠白布。三人各持刀、枪、锤,立成半圆。陈宫在廊下低声道:“打‘人’,要打到‘心’,最好不流血。”

吕布足尖一顿,沙面震起细尘。

第一人抢先试,持枪直刺,枪尖如蛇吐信。吕布不退,戟柄横去,轻轻一搭,枪尖偏出尺许。

第二人刀斩下,刀风呼呼;吕布腕一翻,戟尾扫刀脊,刀一麻,手腱酸麻,第三人举锤欲落,吕布跨步入他肘下,身形近不得再近,肩头一撞,那人如遭寒铁撞心,气窒,锤落,但人未倒。

三合。

三人脸色皆变,知遇劲敌,目光里好胜心与惊惧一齐涌。

吕布不趁胜逼,只退半步,戟在手里转了个小圆,布上“禁”字翻了一下,像一面白旗忽正忽反。他忽地笑了笑,脚下迈出并州步——那是他多年在风雪里练出来的步,脚落之处,人的心先一步过去。

戟影如风里挂一条白练,缠住第一人的枪杆一绕一黏,枪便像被无形帛卷住,抽不出来;戟尾反挑第二人刀柄,将刀挑起三寸,使其握得不紧不松,偏偏失了力;戟杆斜压第三人脊背,像有人在背上放了一扇门,抬不得头。

“够了。”吕布一声轻喝,像钟在堂上微微一响。他把戟往地上一杵,沙面被戟锋戳出一个小小的白洞,洞不深,却极稳。他环顾四座,声音不高,却传入每一人耳里。

“金门之内,久有‘旧人旧路旧规’。今日起,只一条路:金吾路。谁肯走,谁在前;谁不肯走,回家种田。”

三名旧更头对视半晌,忽地齐齐丢下兵器,抱拳跪地:“罪在旧习,请金吾责罚。”

吕布点点头:“旧习可去,旧心须换。杖十,留之;三日内立一新制:遇女眷车舆,先退三步,再转身;遇黄绫诏,不许奔走,不许高声,只许肃立。”

“诺!”三人应声,声音里带着惭服。陈宫在廊下暗暗吐气:这一“打”,打在力上,也打在脸上,却不打至破,给彼此留下了“新路”。

“第三把火,烧人心。”陈宫低声道,“三把火一齐,门路心都亮。”

吕布微微点头,忽又抬眼望向廊外——那里有一抹素衣影,静静立着,不近不远。

素衣人的面目被檐影遮掉,只露出一双极安静的眼。

片刻后,那影子轻轻一转,消散在回廊的光暗里。陈宫顺着他的目光看了一眼,低声问:“谁?”

“看门的风。”吕布收回目光,胸口的木簪轻触皮肉,心神更静,“不必急。李儒在看,他要看我火势有几成。”

——

黄昏前,太常署外立榜。

榜名曰《金门九禁》,榜下又有一行小字:“违者从重。”传榜的小吏念到第三条“禁假令”时,围着看的人群里爆出一阵窃笑——午间那一戟划“诏”的白痕悄悄传开,勾得人心痒。

李儒在远处观榜,袖中折扇轻拂,笑意温温。

身侧小吏低声:“都护,九禁立了,门与路都硬了。”

“硬得好。”李儒道,“硬得越早,越易捧。软泥扶不起来,硬木方好雕。”他偏头看向金门,眼底像藏着一柄极细的针,“明日赐马。”

“赤兔?”小吏会意。

“赤兔。”李儒合扇,“以马缚心,用恩锁手。他若不受,众口在他身上;他若受,马在他心上。捧杀之二,名曰‘缚’。”

小吏躬身:“谨记。”

——

日落。金门上悬灯初点,光如珠,珠串成一条从门额垂下的溪。

羽林房内静得能听见纸页翻动的声音。张辽递来一只小绢囊:“王府来信。”

陈宫接过,拆开,里面是一方绛色丝巾,巾上用银针细细绣了四个字:忍是刀鞘。

丝巾下压着一片新剪的青丝,缠着一枚极小的铜钱。

陈宫看一眼,笑着递给吕布:“夫人替你缠住手。”

吕布指腹轻轻摩过那四个字,心里像有一泓井水被月光照了一下。

他把丝巾折好,收回胸口木簪的旁边,让两物贴在一处,彼此的温度慢慢混在一起。他闭眼片刻,再睁眼时,神色清澈而沉稳:“夜巡。”

“今日你亲自?”陈宫挑眉。

“第一夜,须亲自。”吕布起身,取回佩刀系在腰侧。

张辽与高顺在门外应声,火把照亮他们的铠甲,金光在甲缝间流动,像一条条伏在夜里的龙。

——

夜深,禁鼓三通。

金门内外皆清,唯有巡更的脚步在青砖上敲出规律的节奏。

吕布领一队自东廊起步,沿“御沟桥”绕至“未央廊”角,再折向“太庙小径”。

每至一处暗角,他都不疾不徐地停一停,听风,嗅气,指尖轻触墙角的粗糙,像在与这座城做一场近身的对话。

“金吾大人。”一处廊下,忽有两人慌慌张张自暗影间窜出,扛着一只包裹严密的漆匣。

两人一见前头火把照出吕布的脸,腿上立刻像灌了水,险些跪下。

张辽跨前一步,喝声如雷:“站住!”

两人“噗通”跪地,口称“有诏调物”,手却只递出一张模糊不清的纸片。

吕布不接那纸,径直走向漆匣,指尖在匣面上轻轻一按,指腹感到不该有的温度——匣壁微温,像刚从人怀里掏出。陈宫挑眉:“内里活物?”

“开。”吕布道。

匣盖一揭,里头是一只小巧精致的铜鹤,鹤腹上有一细孔,孔口封蜡未干。

陈宫眼神一沉,笑意却更冷:“吹鹤。吹之,雾起,雾里藏香,香里藏睡。”他抬目看两人,“要把谁吹倒,嗯?”

两人哆嗦如筛,哭道:“相、相府……李、李都护说,今夜殿外诸军稍聚,叫我们把‘雾’摆在戍楼下……奴才不敢,奴才……”

“把他们押去。”吕布的声音并不高,落在夜里却像一枚石子投进井心,水纹稳稳一圈一圈散开。他又抬头看向戍楼方向,黑暗里戍楼如一头蹲伏的兽,灯光是它的眼。

他忽地笑了,笑意薄,却锋利,“我今日不射的第五箭,原来有人给我备了‘靶’。”

张辽忍俊,低声:“主公要不要——”

“不必。”吕布摆手,“今晚不吹鹤,吹风。”他回身对梁习,“将此匣封存,作‘金门案’第一号。明日设台对问,由太常、少府、廷尉三司在场。”

梁习连声应。夜风穿过门钉,发出极轻的“呜”声,像有鬼在门上叹息。

吕布仰头望了望那一排排门钉,忽地举戟,戟锋上的白布在火光里被风一扯,发出“唰”的声。他双手握戟,往地上一杵——

“当——”

钟声。不是宫钟,而是戟柄与地砖的声,穿过夜色,沉沉地传到很远。

巡逻的士兵们不由自主站得更直,持灯的手稳了,眼睛亮了。陈宫在旁轻声笑:“一戟立威。”

“立威不为吓人。”吕布道,“为安人。”

他话音刚落,远处廊角忽有脚步杂乱,一个高大的黑影一头撞入火光里,手里拖着一条被捆的绛衣内侍,内侍嘴被布塞住,眼睛鼓得像鱼。

高顺一把把人丢在吕布脚边,简短道:“‘承光’暗路外的接应,抓到了。”

吕布垂目看那内侍,内侍浑身抖得如筛糠。

吕布不问,提戟在地面轻轻一划,划出一道半尺长的白痕,接着抬头看向黑暗处:“李都护,夜凉,何不出来走走?”

黑暗沉默了一息,随即传来一阵轻轻的掌声。

李儒自柱影后步出,衣袂无尘,笑容依旧。“金吾夜巡,李某不请自来,恕罪。”他目光落在地上的白痕上,似笑非笑,“戟好,心更好。”

“都护这‘吹鹤雾’,也好。”陈宫把玩短笛,微笑,“可惜吹不中人。”

“吹的是‘心’,不是‘人’。”李儒也笑,“吹得人心松一松,明日说话便易。金吾,明日殿前宣新令,陛下亲临,相国在侧。李某斗胆献一议:金吾可于殿前再行一礼,谢恩、谢任、谢众军——以安人心。”

“谢恩?”吕布淡淡,“我受诏,谢的是天;我任金吾,谢的是法;众军若安,谢的是他们自己守的规矩。李都护若要我谢你……免了。”

夜风过廊,灯火微颤,众人屏息。李儒笑意不改,拍了拍手,转身便走,临行只留下一句:“明日赐马。赤兔。”

“赤兔。”吕布轻轻重复,胸口的木簪一动,他像听见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马蹄踏雪的声音。陈宫斜眼看他,压低声音:“恩也能缚人。”

“我有鞘。”吕布指了指胸口,“忍是刀鞘。”

——

夜将尽,金门上第一缕晨光像一枚极薄的刃,贴在门额上。

羽林房里,簿册上“更头”“巡长”的名字一一填写,旁边另有一纸《金门三问》,陈宫写,吕布订。

三问者:问谁来、问因何、问凭何——问来者名姓、问来之因由、问来所凭据。三问之后,有三记:记时间、记物目、记押印。纸下,吕布又添一行小字:“问己——我当不当。”

“问己?”陈宫看那四字,眼底光一闪,“好。”

“冠在头上,刀在心里。”吕布把纸折起,塞进锦囊,又把那丝绣巾整了整,放回胸前。他缓缓起身,推门而出。

晨风一拥而入,带起他冠上一缕流苏轻颤。

门外,张辽、高顺已立;廊尽头,梁习自远处快步而来,手里捧着一只小盒,盒上封着太常印:“金吾环佩,换新的。”

“旧的也留着。”吕布随口,步下廊阶,目光越过门钉的冷光,落向更远的殿脊与城廓。

他的脚步每落一步,都像在地里钉下一颗钉;每抬一步,又像从地里拔出一根钉。

新官上任三把火,门、路、人,都亮了。

接下来,是马,是恩,是缚,是笑。

他抬手,轻轻按了一下胸口的木簪。

那簪在皮肉间极轻地“喀”了一声,像一个应诺。

“来吧。”他对着初升的阳光说。

阳光应了他,一步步铺过金门、白沙、盔甲与戟锋,将昨夜留下的那道白痕照得清清楚楚——那不是破,是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