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如同杨家岭山涧的溪水,看似平静,却在水面下涌动着各种暗流。李县令任期将满、即将高升的消息,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漏了出来,如同春风里的柳絮,悄无声息地飘满了静岚县的大街小巷,如同在静岚县这潭不算深的池水里投下了一块大石头,涟漪层层荡开,搅得各方人心浮动。
而这涟漪最先波及的,竟是杨家那刚刚推出、价格令人咋舌的“精品汤面”。
王夫人是个心思剔透的妙人。李县令高升在即,送往迎来的宴饮自然不会少。她竟别出心裁,在一次宴请县中有头有脸的富商乡绅家眷的席面上,将杨家的番茄鸡蛋面和红烧排骨面作为压轴的“新奇点心”端了上来。
精致的细白瓷碗,金黄油润的炸面饼吸饱了浓郁鲜香的卤汁,红的番茄、黄的蛋花、酥烂的排骨、翠绿的葱花……光是卖相就足以吸引眼球。更别提那酸甜开胃、肉香醇厚的独特滋味,在一众油腻腻的鸡鸭鱼肉之后,显得格外清爽适口,瞬间俘获了所有女眷的味蕾。
“王夫人,这是哪家厨子的手艺?这般新奇好吃!”
“这面吸了汤汁还这般筋道!”
“这卤子是怎么调的?酸甜适口,肉烂入味!”
面对众人的交口称赞和打探,王夫人只端着茶碗,笑得矜持又恰到好处:
“不是什么名厨,就是城里买包子的杨家食铺琢磨出来的小食。我吃着觉得味道极好,又想着诸位这些年来我家赴宴吃来吃去就那几道菜,便订了些来给大家换换口味。他们家这面啊,用料倒是实在,就是做起来费功夫,每日限量,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呢。”
轻飘飘几句话,既抬高了杨家的身份(能入县令夫人口),又点明了“限量”、“难买”,瞬间将杨家的面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宴席之后,效果立竿见影。杨家食铺门口,前来打听、预订“王夫人家宴同款汤面”的人络绎不绝,差点把门槛踏破。五十文一碗的天价,在这些追求新鲜、体面和口味的富户眼中,反而成了身份和眼光的象征。刘秀芝在铺子里忙得脚不沾地,收定金收到手软,脸上的笑容就没消失过。连带着杨家的肉包子生意都又火爆了几分。
这突如其来的火爆,自然眼红了无数人。尤其是县里其他开食铺、饭馆的,看着杨家日进斗金,哪能不眼热?试图复刻者不知凡几。
然而,这面看似简单,真想模仿却难如登天。
首先便是那核心的“狼桃”(番茄)。这玩意儿如今在整个北地都是稀罕物,除了杨家自家院里那几棵(舒玉从空间里挖出来掩人耳目的以及舒玉空间里源源不断的供应),市面上根本见不着!偶尔有几颗价格也是高的离谱!有人试图用山楂、酸杏甚至醋来模仿那酸甜口,做出来不是涩口就是怪味,与番茄那自然清新的酸甜截然不同。
其次,那面饼的制法也藏着玄机。直接拿生面饼油炸,要么外面焦了里面还生,要么油腻不堪。谁也想不到,杨家那看似普通的炸面饼,在入油锅前,竟还有一道“蒸制”的工序!这一步是锁住面饼内部水分、使其油炸后外酥里嫩、久泡不烂的关键。这秘诀被颜氏捂得严严实实,参与制作的妇人都是自家签了死契且忠心耿耿的下人,更何况都得了嘱咐,绝不外传。
最后,便是油炸的火候和经验。油温几成热下锅?炸多久?如何控制颜色和酥脆度?这全凭老师傅的手感和经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几家酒楼的大厨折腾了几天,浪费了无数白面和油,不是炸出一堆黑炭疙瘩,就是煮出来一锅面糊糊,成本没少花,味道却差强人意,只得悻悻作罢,暗骂杨家走了狗屎运,得了这等独门秘方。
就在这纷纷扰扰之中,两位重量级人物,几乎是前后脚地找上了杨家岭的杨家门。
先是县里的齐胖子齐掌柜。他坐着宽敞的马车,带着两个伙计,吭哧吭哧上了岭,一进院门就对着杨老爹作揖打拱,胖脸上堆满了热络又急切的笑容:
“杨老哥!我的亲老哥!你可想死弟弟我了!咱们可是共过患难的!当初守城,我可是倾家荡产支持咱军民同心啊!如今老弟我遇上难处了,老哥你可不能见死不救!”
杨老爹被他这热情弄得有些莫名,抽回手,淡淡道:“齐掌柜言重了,有何难处?”
齐胖子一拍大腿,脸上肥肉都在颤抖:
“还不是老哥你家这面!太勾人了!我这几天是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就琢磨着这一口!不光我琢磨,府城来的几位大客商,在我那儿尝了一口,当场就拍了桌子,非要我搞到这配方不可!说要是能弄到府城去卖,绝对风靡全城,日进斗金啊!”
他凑近一步,压低声音,小眼睛里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老哥,你看这样行不行?配方,你开个价!我绝不还价!要不,咱们合伙!你出方子,我负责在府城开店销售,利润咱们三七……不!二八分!您八,我二!就当拉兄弟一把,带兄弟也沾沾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