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 > 第355章 朝廷要打仗了!

......

张德文在享受了一个月“贵妃亲戚”的特殊待遇后,中书省内原本那种诡异的友好气氛,忽然间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忙碌和紧张。

整个中书省,从左丞相到都事,每个人都忙得脚不沾地。

公文不再是零星批阅,而是像雪片般从各部涌入。

印信盖章声,笔墨沙沙声,急促的脚步声,以及官员们低声却迅速的讨论声,充斥着中书省的每一个角落。

张德文从前对吴郎中的“上坟”感受,如今已变成了真正的“上战场”,每项任务都刻不容缓。

他甚至连续几日都未曾合眼,困了便趴在案牍上小憩片刻,醒来又立刻投入工作。

因为,朝廷要打仗了!

战事源自北方的燕云之地。

在燕云节度使岳飞的治理下,原本饱受战火摧残、民生凋敝的燕云十州,经过一年半的励精图治,已然安定。

岳飞严明军纪,兴修水利,恢复生产,使燕云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更重要的是,他重整军备,厉兵秣马,将燕云军打造成一支令金人闻风丧胆的劲旅。

崇祯五年春,燕云节度使岳飞上奏朝廷,提出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

金国疲惫,内部虚弱,正是出兵收复云州等剩余燕云六州的大好时机。

崇祯帝接到奏折后,龙颜大悦。

此战不仅仅是收复汉室故地,更是大宋主动出击,改变被动局面的第一步。

崇祯当即批准了岳飞的奏请,并下旨任命岳飞为主帅,节制燕云、河北、山西三镇兵马,即刻准备北上!

军情如火,中书省作为统筹全**政事务的核心机构,自然首当其冲,承担了最为繁重的任务,统筹粮草与军需物资。

张德文的案头,堆满了关于粮草征集、调运、储备的公文。

每日要核对的数字,是百万石、千万石的粮食。

这些粮食,不仅要从富庶的江南调集,还要从邻近的河北各地征收。

“在河北大名、燕京等地建立大型补给站,集中江南、河北的粮产,储备至少两年军粮。”

这份由中书省左丞相亲自批示的公文,让张德文心头巨震。

两年军粮!

这意味着什么?

自己一个七品都事,对战事虽不甚了解,但也清楚,一般的局部战争,绝不会储备如此巨量的粮草。

朝廷要储备如此多的军粮,恐不止收复燕云六州那么简单。

这储备量,恐怕在为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做准备,或许……或许是在为第三次北伐做准备!

张德文的猜测没错。

崇祯的眼光,远不止放在收复燕云六州。

收复燕云六州,在他眼中,仅仅是一次“预热”,一次“活动筋骨”。

真正的大战,还在后面。

他要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型战争,攻打金国本土,彻底扭转大宋被动挨打的局面!

要发动如此规模的战争,粮草准备是重中之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按照惯例,大型战争至少需要提前半年进行粮草准备,加上北方地区运输艰难,路途遥远,运输时间漫长,这准备时间至少得提前一年。

为了确保粮草能顺利运抵北方,崇祯更是亲自规划,开通了江南到燕京的陆路运输专线。

他下令征集大量马车,组建运输队,同时利用京杭大运河,组织漕船,水陆并进,以应对北方复杂多变的路况。

漕运,是宋朝向北方输送物资的主要方式。

京杭大运河,这条贯穿南北的经济命脉,直接从杭州延伸至燕京。

然而,年久失修,运河多处淤泥堆积,航道变窄,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

崇祯为此下达指令,要求沿途各州府限期清理运河淤泥,确保漕运畅通无阻。

除了传统的陆路和漕运,崇祯还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方案。

海运!

他让中书省拟定一份海运的详细计划,直接从江南走海上,运往北方。

宋朝的漕粮运输,确实以运河为主,主要依赖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四大水系,每年从江南向开封等北方重镇输送数百万石粮食。

海运虽然也存在,但多作为辅助手段,主要服务于军事补给和海外贸易,并未形成常态化的大规模漕粮海运路线。

如北宋时期在山东半岛的板桥镇(今胶州)设立市舶司,负责与高丽、日本的贸易,并通过渤海航线运输丝绸、瓷器等商品。

此外,为应对辽国威胁,北宋也在河北沿边如沧州、定州等地,通过海路运输军粮和物资。

但这些运输规模都相对较小,且受限于当时辽宋对峙的政治环境。

崇祯却看到了海运的巨大潜力。

如今大宋北方第一大港便是板桥镇。

这里早在元佑三年便已设立市舶司,连接江南、辽东及海外,贸易额一度远超杭州、明州等江南大港。

崇祯想要以此为中转,将江南的粮草物资,通过海路直接运抵北方。

此时,宋朝还没有“天津”这个称呼。

准确来说,这个地名是由明成祖朱棣所命名。

此时的天津地区,名为“直沽”、“泥沽海口”,位于昔日宋辽界河(海河)南岸,是一个重要的边防要塞。

北宋曾在此设寨铺、驻军,并设立沧州榷场,与辽国进行有限的官方贸易。

崇祯不介意替成祖皇帝“先起一步”,命名天津。

不过,光是命名是没用的。

天津地区受限于河道淤积等问题,其存在感并不强。

崇祯看中了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指示中书省,要在“直沽”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河道疏浚,建立新的港口和补给点,作为海运抵达北方后的重要中转站。

他要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集海运、河运、陆运于一体的北方物流枢纽。

除了粮草,中书省还得统筹其他大量的军需物资。

其中,最让崇祯重视的,便是适应北方寒冷气候的冬衣和帐篷。

金国灭辽时,曾因冬季作战的经验不足,导致士兵因严寒而大量减员。

崇祯吸取教训,下令提前制作大量的棉衣、棉裤、棉帽、棉靴,以及厚实的军用帐篷。

这些物资的制作,需要调动江南织造局和北方各地的作坊,甚至连民间的缝纫力量,都被动员起来。

张德文在处理这些公文时,内心无比震撼。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一场前所未有的宏大战争,正在大宋的北方酝酿。

他的职位虽然微不足道,但手中核对的每一个数字,处理的每一份文书,都将直接影响到前线将士的生死,影响到大宋的国运。

张德文不再仅仅是一个被“贵妃亲戚”光环笼罩的小官,而是一个真切参与到这场国家变革中的螺丝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