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 > 第31章 记在小本本上

当晚,夜幕降临,崇祯回到文德殿。

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他略显疲惫的脸庞。

外面的喧嚣与庆贺,仿佛都与他无关。

如今已是十二月二十日,金军围城近一个月。

崇祯走到一幅巨大的舆图前,目光落在大宋的半壁江山上。

大半个月前,他就已诏令天下勤王,然而最终抵达东京的勤王之师,却只有区区几路人马,勉强凑足十万之众。

要知道,金军第一次围困东京,足足有二三十万勤王大军!

这么长时间不来勤王,这与明末各镇兵马拥兵自重、畏敌不前,何其相似!

尤其是那吴三桂,甚至开口要一百万两白银方可动身勤王。

“那些拥兵自重、畏敌不前的,朕都记在小本本上。”

崇祯心中冷哼,真就掏出一个小本本。

“北道都总管赵野,坐拥重兵却迟迟不援;”

“兴仁府知府、东道副总管范讷,拥兵不前,任由金兵绕过防区围困东京。”

“东道总管曾懋,更是畏敌如虎,闻风而逃......”

崇祯吹了吹笔墨,将这些人的名字牢牢记下。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确实被金军所阻,无法勤王的。

如韩世忠、刘光世等人,他们是西军将领。

大宋最精锐的西军,此时被金军堵在潼关,他们也只能在陕西等地与金军作战,难以抽身。

此时的大宋,与崇祯前世所处的明末何其相似:

同样是强敌环伺,同样是朝廷空虚,同样是地方军阀割据、拥兵自重。

崇祯初登大宝那会儿,心思何其单纯!不过是想找个能臣辅佐自己,怎么就这么难?

他再度想起了袁崇焕那些老油条。

当初登基,他雄心勃勃,一心想铲除阉党,革除弊政,重振朝纲,他以为只要自己勤政,只要他找到几个“能臣”,就能将大明从泥潭中拉出来。

他给了袁崇焕最大的信任,最大的权力,换来的却是一句虚无缥缈的“五年平辽”和后金兵临城下的危局。

“根本没人带得动朕!”

崇祯自嘲地想。

袁崇焕之后,他换了一批又一批的内阁首辅、兵部尚书,渴望找到一个能够真正为他分忧、能扛起大梁的“贤臣”、“能臣”。

可结果呢?

除了一个杨嗣昌,勉强算个实干派,其余的,不是党争不休,便是尸位素餐。

所以,崇祯决心自己去当那中兴之主。

他事事亲力亲为,勤政到了极致,每日批阅奏章到深夜,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用。

“大明灭亡的锅,朕绝不去背!”

崇祯清楚地知道,如果他这个皇帝不作为,下面官员贪腐横行,军队废弛不堪,内有叛乱四起,外有强敌压境,大明早就亡了!

李自成之乱,不就是始于陕西大灾,官员贪腐导致的揭竿而起?

指望明末的那些大臣能治理好国家?简直是天方夜谭!

指望他们那些废物,还不如指望郭大仙的六丁六甲,都比那帮无能之辈靠谱!

起码历史上郭大仙还对金军造成一定伤害!

崇祯心中泛起一丝苦涩。

他已经做的够好了,纵观历史几千年那些亡国之君,不是荒淫无度,就是昏庸无能,或沉迷丹药,或宠信奸佞。

可自己,勤政爱民,以身作则,节衣缩食,甚至连龙袍上都打着补丁!

如果勤奋也有错,那朕真是无话可说了!

评价一个皇帝最大的标准,不就是勤政爱民吗?

崇祯自认他都做到了。

大明天灾**,积弊百年,他真的已经玩不转了。

“朕自信,自己是最有骨气、最有能力的亡国之君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凡尔赛,但他真觉得自己不是一般的“背锅侠”。

崇祯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冰冷的寒风扑面而来,却无法冷却他内心的波澜。

眺望着远方,夜色中的汴京城,仿佛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若非大明积弊百年,自己若是生在和平时期,凭着这份勤勉与心智,起码也该是一代明君,绝不会落得个吊死煤山的下场!”

崇祯不甘心!

如今,他来到了大宋。

这里同样面临着外患深重的局面。

但他坚持抵抗,尽最大努力守城,终于逆天改命!

更有了岳飞,一个真正值得他倾尽所有去信任、去依靠的股肱之臣。

崇祯的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知道,这片土地的命运,这大宋的江山,将因他的到来,而彻底改写。

他要在这里,重新证明自己!

他要在这里,建立一个全新的、真正属于他的帝国!

......

翌日。

集英殿,北宋宫廷最常用的宴会举办之地,素来是皇家恩典、荟萃英才的象征。

它位于皇宫文德殿西侧,属外朝区域,便于容纳百官。

通常,这里是举办春秋大宴、科举“闻喜宴”或接待外使的场所,规格之高,非寻常赐宴可比。

殿内陈设庄严,鎏金香炉中瑞脑香烟袅袅,锦绣帷幔层层垂落,映衬着殿顶的藻井与梁柱上繁复的雕花。

崇祯着玄色常服,端坐御座,目光锐利地扫视殿中。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皆是战后初愈,神色间难掩疲惫。

但此时的气氛相当诡异。

原因是今日的座次安排。

大宋立国以来,素有“重文轻武”之风。

文官地位尊崇,武将则常被视作粗鄙,纵有功勋卓着者,也难登大雅之堂。

昔年狄青何等英武,平南定边,却终因文官构陷,郁郁而终,足见武将地位之卑微。

平日里,文武官员在朝堂上亦是泾渭分明,更遑论宴席之上。

可今夜,崇祯皇帝却破了规矩,命人将宗泽、岳飞等军中宿将与新贵,安排在了靠前的席位,甚至与知枢密院事孙傅、张叔夜等文臣大员同席而坐。

当岳飞被引至张叔夜与孙傅那桌时,两旁侍立的禁卫和端酒的宫女都禁不住侧目。

他看到孙相公面色微滞,但碍于天子在场,也只是微微颔首示意。

岳飞心中明镜,知晓这等安排,是官家有意为之,意在抬高武将地位。

他面色沉静,向两位老臣拱手行礼后,在指定座位上落座。

姚友仲则直接被崇祯钦点,坐于张叔夜右侧首位。

这位年轻勇武的都统制,眼中已然泛起了泪光。

他这一生,见惯了武将在文官面前的谨小慎微,见惯了皇帝对武将的猜忌防备。

大宋立国百年,何曾有过如此场面?

官家不仅亲披甲胄,与将士同守城垣,如今更在如此盛大的国宴上,将他们这些刀头舔血的武夫,与宰执重臣同席而坐,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恩宠!

殿内,不少武将看到这一幕,皆是心中激动,有人甚至眼眶湿润。

他们深知,这不单单是官家对他们的个人嘉许,更是对整个武将群体的尊重与抬爱。

那是一种被压抑了太久,终于被认可的欣慰与感动。

然而,这在一些文臣眼中,却是另一番光景。

在他们看来,官家这番举动,有违祖宗之法。

集英殿何等庄重之地,乃是汇聚天下儒雅之士,商议国之大计之所。

如今却让一群“粗鄙武夫”登堂入室,与朝中重臣平起平坐,简直是“礼崩乐坏”!

他们自认乃天下读书人楷模,为大宋纲常伦理之守护者,岂能容忍这等“不合礼数”的场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