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 > 第258章 朕写的诗不好?

赵府。

自从那首《鹧鸪天·观驾还金陵》在金陵城中广为传唱后,李清照的名声更是如日中天,被誉为“大宋第一才女”。

她的日常也因此增添了不少“烦恼”。

许多文人墨客,或仰慕其才华,或欲借其名声,纷纷托人送来诗稿、拜帖,或是明示暗示地希望能与她切磋诗文,甚至相约雅聚。

李清照自然清楚这些人的心思。

她虽才华横溢,却也深知自己人妇的身份,尤其丈夫赵明诚虽嗜金石书画如命,为人却颇为古板。

李清照素来洁身自好,不愿沾染这些无谓的交际,免生是非。

对于那些不请自来的诗稿和邀约,她大多不予理睬,或只作客套的回复,从未主动回应过任何一位“诗友”。

这日,李清照正在书房整理丈夫新购得的一批拓片,心中颇有心得。

忽有仆妇前来禀报,说是府外有一小厮送来一卷诗稿,点明是“燕云客”赠予易安居士。

“燕云客?”

李清照黛眉微蹙,接过诗稿。

她打开一看,同样是一首《鹧鸪天》。

逐句品读,眉头却越皱越紧。

这首词……怎么说呢?

意境是有的,格局也算宏大,尤其是那些描述北伐胜利、四海升平的句子,颇具气势。

然而,字里行间却隐约透着一股刻意的“卖弄”之感,词句的锤炼、情感的流露。

在李清照看来,都显得有些斧凿痕迹,不够自然浑成。

比如“铁马归旌破晓烽”,虽应景,却不如她自己“龙舸摇波破晓风”那般写意灵动。

又如“金戈洗尽边尘色,玉帛初回故苑风”,这等对仗,固然工整,却也少了些婉转的韵味,显得过于直白。

至于“骚客有心书宋祚,孤臣何敢负初衷”,则更是让李清照感到一阵不适。

这“孤臣”二字,隐约透着一股故作深沉的姿态,仿佛在刻意抬高自己的身份,又或是刻意营造一种悲天悯人的形象。

在她看来,真正的才情与胸襟,是自然流淌,而非如此这般张扬或矫饰。

李清照对这首诗的才华,实在不敢恭维。

在她的审美中,诗词之道,当以情韵为上,意蕴深远,词句雅致。

而这首词,虽然提及了宏大的国家之事,但总觉得少了些诗词本身的灵气和巧妙,更像是一篇华丽的骈文,而非韵味十足的佳作。

李清照心中暗自揣摩,只当是金陵城中某个自诩才华横溢的读书人,见她诗名远播,便也想借此机会,故意卖弄一番文采,以期能与她结交。

轻叹一声,摇了摇头,将素笺随意地卷起,并未多加珍视,也未特意放置于案头细品,而是随手将其放到了一旁,与那些同样未经回应的诗稿堆叠在了一起。

这种事情,在她成名之后,已是屡见不鲜,收到的这类“唱和之作”也实在太多了。

想来这位“燕云客”,也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作为人妇,李清照深知避嫌的重要性,对这些示好之举,一向是置之不理。

无论是附庸风雅者,还是真心仰慕者,她都一视同仁。

若一一回应,岂不成了金陵城中风月场上的“交际花”?

......

崇祯帝等了数日,却迟迟不见康履禀报赵府有任何回应。

心中不免有些疑惑,这李清照是何等人物,竟连这样一首词都不愿回应?

是朕写得不好?

还是她太过清高?

崇祯并非执着于求得回音,只是这般无声无息,总觉得有些意外。

然帝王之尊,也不可能去追问一个小太监关于一首诗的下落,更不会亲自去追究一个才女的回复。

很快,随着礼部开始着手准备选妃事宜,以及西夏使臣即将抵达金陵的消息传来,堆积如山的政务再次将崇祯帝淹没。

与李清照的诗词唱和,这等短暂的文人雅趣,在崇祯满负荷的帝王生涯中,很快便被更紧迫的国事挤出了记忆。

那位才华横溢的“易安居士”,和那个神秘的“燕云客”笔名,也随之被崇祯帝抛诸脑后,暂时淹没在了大宋朝堂的波澜壮阔之中。

.....

崇祯三年十一月,隆冬将至。

金陵城内已透出几分寒意,虽然尚未降雪,但北风凛冽,街头巷尾的行人皆裹紧了衣衫。

在这萧瑟的冬日里,一支由数十骑组成的队伍正缓缓驶来,其旗帜上赫然绣着西夏特有的“白上黑下”图案。

来自西夏的使团,在经过漫长的跋涉后,终于抵达了大宋的陪都南京金陵府。

为表“诚意”,这支使团并非空手而来。

在使团队列的中央,一辆囚车格外醒目。

车中之人蓬头垢面,形容枯槁,却依稀能辨认出曾是赫赫有名的大宋旧臣,杜充。

杜充,此人原是北宋末年的大名府留守,曾在金兵入侵时镇守京畿。

然而,他终究是怯懦无能之辈,面对金人的铁蹄,弃城而逃,转而投降金国,甚至在金人扶持的伪宋政权中担任了枢密使,助纣为虐。

崇祯帝北伐,兵围东京汴梁时,杜充再度弃守,狼狈西逃。

他本想投奔正在攻打长安京兆府的金军完颜娄室,却不料那支金军早已因战事失利,撤退北上。

走投无路的杜充,深知即便再回金国也得不到重用,甚至可能因其反复无常、弃守东京的行为被金人治罪。

毕竟金人对逃兵向来是深恶痛绝。

在绝望之下,杜充投奔了西夏,因为此前已有好几名宋军将领叛逃至西夏。

本以为可以在西夏苟且偷生,没想到安稳日子没过几天,便被西夏人五花大绑,当做献给大宋的“礼物”,押解着来到了金陵。

此刻的杜充,内心五味杂陈,有被故国抛弃的悲哀,有被新主出卖的愤恨,更有对未知命运的恐惧。

整个一三国家奴!

西夏使团抵达的消息,连同杜充被押解而来的细节,第一时间便呈报到了崇祯帝的案前。

崇祯帝阅罢奏报,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西夏此举,无疑是对大宋北伐胜利的肯定,也是对大宋国力强盛的忌惮,更是对昔日叛臣的最好处置。

他当即下旨,将杜充下狱,并命刑部、大理寺会同御史台,迅速审理其卖国求荣之罪。

同时,一道更具惩戒意味的旨意也随之颁布,令杜充身负“卖国贼”的沉重牌子,进行全国巡演,让大宋百姓唾弃,以儆效尤,也以告慰那些在战乱中蒙难的黎民百姓。

杜充游街示众,成为金陵城乃至整个大宋近期最热门的事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