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 > 第256章 新官上任

金陵城内,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礼部衙门。

王伦身着簇新的绯色官袍,面带喜色,步履轻快地来到了衙门上任。

因其在宋金谈判中舌战金人,他兵不血刃夺回四州之地的卓越功勋,被崇祯帝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兼掌鸿胪寺事。

履新之日,王伦首先拜访礼部尚书李若水。

李若水是朝中元老,资历深厚,学问渊博,又是太子老师,更兼此次选妃之事上力主节俭。

王伦对他自然抱有十二分的敬意。

“下官王伦,拜见李相公!”

签押房外,王伦躬身行礼,态度恭敬。

李若水端坐在案后,放下手中的公文,抬眼打量着面前这位声名鹊起的外交新贵。

他捋了捋颔下银须,脸上并无太多表情,只是淡淡地说道:“王侍郎不必多礼,听说王侍郎在与金人谈判之时,曾两度自称是大宋礼部尚书?”

此言一出,王伦的脸上顿时僵硬,原本的喜色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尴尬与窘迫。

他做梦也没想到,李若水会如此直接地提起这桩旧事。

当初在金营,他身份低微,为了在气势上压倒金人,争取谈判主动权,才临时冒充了“礼部尚书”的头衔。

那时只顾着为国争取利益,哪里想到如今自己真的成了礼部侍郎,而真正的礼部尚书,就活生生地坐在自己面前!

“李相公明鉴!”王伦连忙拱手,脸上火辣辣的,“下官有罪,当初确实权宜之计,迫于情势,为了大宋的体面与利益,才出此下策,下官深知此举逾越,还望李相公海涵!”

说话间言辞恳切,态度谦卑,深怕李若水因此耿耿于怀。

李若水看着王伦窘迫的样子,心中虽仍有不满,但语气却稍稍缓和了几分。

他端起茶盏,慢悠悠地呷了一口,道:“哼,王相公在外好生威风,老夫在金陵,时常听闻旁人议论,说‘大宋礼部尚书正在外面和金人谈判,为国争利’,老夫当时听了,还以为是自己老糊涂了,怎地竟不知自己何时离了金陵,去了那北地金营呢?”

言语中,依然带着一股被冒名顶替的不快。

李若水作为礼部尚书,在朝中地位显赫,被人冒名,心里自然是不高兴的。

他此刻故意摆出脸色,也是为了敲打王伦,让他知道以后在礼部为官,上下有别,要懂得尊重长官,切莫再如此行事。

王伦岂能不明白李若水的心思?

再次郑重地躬身道歉:“下官知错,望李相公责罚。”

见王伦如此识趣,李若水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放下茶盏,语气变得语重心长起来:“好了,老夫知道你是为了国事,并非存心冒犯,你能为我大宋争取到如此大的利益,老夫心里也是高兴的。”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年纪轻轻,前途无量,此后我大宋的外交谈判,尤其是与北方诸族和西域的往来,还得仰仗你王伦。”

这番话,算是彻底接受了王伦的道歉,并表达了对他的认可和期许。

王伦心头一块大石落地,连忙再次称谢。

双方又寒暄了一阵,从北伐战事聊到金陵风土,再到礼部近日的事务,气氛渐渐融洽起来。

待闲聊告一段落,李若水这才转到正事,面色严肃地说道:“王侍郎,此次你来礼部,倒也正是时候,老夫近日得到消息,西夏那边已遣使臣前来,估摸着再有半个月光景,便能抵达金陵,届时,招待西夏使团之事,便由你全权负责吧。”

王伦心中一凛,没想到自己刚上任便要面对如此重要的外交任务,当下拱手领命:“下官遵旨,只是不知李相公可有何指示?”

李若水点了点头,叮嘱道:“与西夏的关系,牵涉到我大宋的西北国策,非同小可,此次西夏主动遣使前来,其意图自然是想与我大宋交好,寻求新的平衡。”

“在接待和谈判的过程中,王侍郎务必谨慎,关于军事上的考量,你可多向枢密院请教,咨询他们的意见,至于边境贸易等方面的条款,则要事先向中书省汇报,听取他们的策略和指导,外交无小事,万不可擅作主张。”

王伦肃然领命:“下官明白!”

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确是涉及广泛,需要多部门协调,共同制定策略,不是鸿胪寺能单独解决的。

王伦心中也清楚,西夏此刻遣使,必然是被宋朝此次北伐的强大实力所震慑。

金国大败,大宋崛起,西北的格局已然改变。

西夏以往联辽抗宋、后又依附金国渔利,如今金国自身难保,西夏自然要重新寻找靠山,或至少要与宋朝修好,以免被孤立。

西夏此次主动谴使,其意图便是为“交好”而来。

那么,接下来与西夏使臣的会谈中,边境贸易必然是重点议题。

王伦在鸿胪寺多年,深谙外交之道,对于边境贸易的各种条款、利弊也了然于胸。

他知道,这既是西夏所需,也是大宋可以利用的筹码,自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研读大宋与西夏历年的边境协议,了解双方的需求与底线,为即将到来的谈判做好充分的铺垫。

“下官这就着手准备,定不负陛下与李相公重托!”王伦掷地有声地说道,信心满满。

......

金陵皇城内,乾清宫中。

崇祯帝端坐案前,笔走龙蛇,案牍堆积如山。

自班师回朝以来,政务如同潮水般涌来,北伐后的善后、新政的推行、各地奏疏的批阅,每一项都耗费着他巨大的精力。

他一坐便是几个时辰,沉浸在公务之中,全然不知窗外日升月落。

大宋这艘巨轮,在他的掌舵之下,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向新的航程。

待到批阅完最后一本奏疏,已是夜色深沉。

崇祯帝放下朱笔,揉了揉有些酸胀的眉心,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长时间的高度集中,让他感到一丝疲惫。

抬眼看向侍立一旁的内侍总管康履,问道:“康履啊,朕近日政务繁忙,脑中昏沉,可有什么金陵城内的闲情趣事,说来听听,也给朕解解闷?”

康履躬身应是,深知官家劳苦,平时不苟言笑,如今难得放松,便绞尽脑汁搜罗城中趣闻。

他先是说了几桩百姓安居乐业、歌颂圣明的小事,又讲了些市井百态的俚俗笑谈,将金陵城恢复生机后的繁华景象娓娓道来。

崇祯帝听着,脸上也渐渐露出了轻松的笑意。

正当康履准备再说一桩新鲜事时,忽地一拍脑袋,笑道:“瞧老奴这记性,差点忘了天大的喜事!回禀官家,金陵城中,近日有一位才女,为官家您作了一首诗,如今已在坊间广为传唱,备受赞誉!”

说着,康履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素笺,双手呈上。

崇祯帝接过,展开素笺,就着宫灯的光亮,只见上面娟秀的小楷写着一首《鹧鸪天》,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