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 > 第142章 做大做强

站在崇祯身旁的枢密使姚友仲,激动得脸色涨红,双目圆睁。

他不自觉地向前挪动了几步,嘴里连声赞叹:

“陛下!陛下真乃军事奇才也!此等三段击战术,臣从未想过!有了这战术,我大宋将士再不惧金人铁骑!遇到敌军,火力打击连绵不绝,实乃天下无敌之阵!”

姚友仲的赞美,发自肺腑。

他深知火绳枪虽威力巨大,然装填缓慢乃其致命缺陷。

若仅是零星射击,面对金人铁骑风驰电掣般的冲锋,待得将士击发一轮,敌骑便已冲至眼前,第二轮射击根本无法完成。

但如今,这“三段击”战术,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火力的持续覆盖。

他甚至能预见到,若是御营军能将此战术操练至炉火纯青,其射速必将更快,威力更盛,足以扭转战场乾坤。

崇祯听着姚友仲由衷的赞叹,嘴角微扬,心中却不由得泛起一丝波澜。

姚友仲赞他为“军事奇才”,可这“三段击”战术,分明是前朝大明开国功臣沐英所创,在后世被奉为火器部队的典范,更是欧洲大陆火器部队的通行战术。

自己不过是因缘际会,将这领先时代数百年的战术提前引入此世罢了。

崇祯心中微叹,大宋的士人将火器视为“奇技淫巧”,对火器部队的战术运用更是闻所未闻。

而他,正要将这些来自后世的先进理念,一点一滴地灌输到这片古老的土地,使之焕发新生。

“姚卿过誉了。”崇祯摆了摆手,目光再次投向那片硝烟弥漫的校场。

“火器之道,奥妙无穷,远非今日所见,朕之夙愿,乃御营军将此战术融于血脉,化为本能,待他日北伐,面对金人,便可使其亲尝我大宋火器之威,一雪靖康之耻!”

再次吞下官家画的大饼,姚友仲只觉胸中热血沸腾,重重地抱拳,朗声应道:“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为大宋,为陛下,肝脑涂地!”

校场上硝烟渐散。

崇祯皇帝目睹御营军火器操练效果卓着,心中甚是欣慰。

他将目光投向身旁随行的工部尚书赵鼎。

赵鼎本是科举出身的文官,然因其务实能干,且对工艺制造有所涉猎,故在崇祯整饬军器局时被破格提拔,委以重任。

“赵卿家,今日御营将士操演火器,颇有成效,然朕观之,此三千之数,实难堪大用,军器局如今火绳枪的产出,每月可至几何?”

赵鼎躬身回禀,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回禀陛下,军器局自陛下御批扩建,匠人日夜赶工,已是竭尽所能,受限于旧有作坊规模与场地,每月能稳定产出,且品质上乘的火绳枪,上限约在一千支左右,此已是目前能达到的最大产能了。”

“一千支?”崇祯闻言,眉头微蹙。

这个数字,与他心目中对抗金人铁骑的需求,无疑是杯水车薪。

大宋地域勉强还算辽阔,但军力匮乏,要组建一支足以扭转战局的火器劲旅,所需火枪必是以十万计。

赵鼎察觉到官家的不满,连忙解释道:“陛下,臣已尽力了,火器制造,非同小可,若要保证火器质量,则制作工序繁复,耗时甚巨。”

“若为追求数量而一味赶工,恐火器品质难以保证,臣等忧虑,粗制滥造的火器一旦上阵,极易炸膛伤兵,反而得不偿失。”

“故而臣等宁愿慢些,也要确保每一支火枪皆能可靠。”

“绝不能炸膛!”崇祯的声音瞬间变得低沉而严厉,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绝。

脑海中不由浮现出明末边军的惨状:各地军器局上下勾结,层层盘剥,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之风盛行。

那些劣质的火器,非但不能杀敌,反而成了己方士兵的催命符。

战场上火器炸膛事故频发,导致许多明军士兵宁愿舍弃火器,手持冷兵器上阵,甚至在遭遇敌军时,宁可抛弃火器而逃,无异于扛着一根烧火棍,被敌人近身后便一溃千里,完全丧失了火器应有的压制力。

这样的教训,他绝不能让它在大宋重演!

崇祯深吸一口气,语气稍缓,沉声道:“火器质量,乃军中将士性命所系,亦是国家社稷安危之本,绝不容一丝一毫的马虎与投机!”

“自今日起,军器局所制每一支火器,无论枪、炮,皆须实行记名制,工匠造枪,便在枪身刻上其姓名或印记。”

“日后若有火器炸膛,或因质量问题导致伤兵损毁,朕必将追查到底,严惩不贷!工匠本人及其督造官员,皆需连带担责,绝不姑息!”

赵鼎闻言,心中一凛,随即恭敬领旨。

他本就是个责任心极强的官员,对工部事务亲力亲为。

被崇祯破格提拔为工部尚书后,赵鼎正愁无机会大展拳脚,而今陛下赐下这记名追责之策,虽严酷却公正,恰好给了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他知道,只要自己秉公办理,严抓质量,便能真正将陛下的意图落到实处。

“此外。”崇祯接着说道,目光望向远处苍翠的紫金山:“军器局的规模确实限制了产能,朕命工部即刻筹划,于金陵城外再修建两座大型军器局,大规模招揽天下能工巧匠,凡身怀绝技者,无论出身贫富,皆可入我军器局,给予优厚待遇,使其安心为国效力。”

崇祯停顿了一下,展望未来:“同时,军器局的职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生产火绳枪,火绳枪虽有用,但绝非终极之器,朕希望工部,能担负起火器研发之重任,要广征天下奇思妙想,组织能工巧匠,专心研究更为先进的火器。”

“比如,如何能缩短装填时间?如何能提升火器射程与威力?如何能使其在雨雪天气亦能正常使用?这些,皆由工部直接负责,向朕呈报进展。”

崇祯深知,仅仅依靠火绳枪,即使是“三段击”,也难以完全抵挡金人日益精进的骑兵与重甲步兵。

真正的制胜之道,在于技艺的不断进步。

他要的,不仅仅是数量,更是质量和代差的优势!

他要将整个大宋的军事科技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故而火器人才,乃重中之重。

如大明万历年间的军工天才赵士祯,以一己之力研制改进多种火器,如发明的“迅雷铳”、“掣电铳”、“火箭溜”、“鲁密铳”、“鹰扬炮”等,在万历援朝抗倭战斗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影响巨大,极大地推动了大明火器的发展。

可以说,赵士祯一个人能抵五万战力!

大宋要是能有这么一位人才,崇祯做梦都能笑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