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 > 第134章 弹劾丞相

北伐失败,朝野震动,崇祯皇帝龙颜大怒。

河北之地,眼看就要在金人的铁蹄下再次糜烂。

面对如此危局,崇祯迅速作出决断。

他深知李纲身为左丞相,军政重担一肩挑,北伐失败,首当其冲的便是他。

然而,当前大宋内忧外患,贤才难觅,李纲虽有失误,其忠心与能力仍是朝廷不可或缺的支柱。

为了稳固军心,挽回颓势,崇祯并未直接问罪李纲,而是先着手稳定河北局势。

他急调素有“八字将军”之称的王彦,任命其为河北节度使,留守大名府,节制河北兵马。

王彦以忠勇着称,深得军心,由他坐镇,可有效震慑金军,并整合溃散的宋军残部和河北义军。

同时,为了配合军事行动,崇祯又任命了一位河北巡抚,专司河北政务,以期军政并举,尽快恢复地方秩序。

节度使作为一省军事长官,位居正二品;

巡抚作为一省政务长官,亦是正二品大员。

这两项任命,暂时稳住了河北局势。

左丞相李纲,也被召回南京。

他从前线回到金陵后,还未来得及卸下征尘,就因北伐失利,成了众矢之的。

首先发难的,是自河北而来的一封弹劾奏章。

上书者,乃是一名籍籍无名的河北武节郎李孝忠。

这名小小的七品承节郎,竟敢千里迢迢上书弹劾当朝左丞相。

“……陛下明鉴!臣河北武节郎李孝忠,冒死上奏!”

“河北战局糜烂,真定大败,皆因左丞相李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轻敌冒进之故!当初朝廷收编太行山义军,本意在于以义军为辅,牵制金人。”

“然李相国视义军如草芥,不予及时支援,致使五马山等忠勇义士,屡遭金人各个击破,血洒疆场!此等失策,致使河北义军心寒,战意消弭!”

“更有甚者,杜充之辈,胸无大志,贪功冒进,此等败军之将,何以能执掌东路大军?”

“臣以为,李纲丞相用人不察,指挥失误,实乃贻误军机,罪责难逃!若不严惩,恐寒天下忠义之士之心,更将耽误国家大事,社稷危矣!”

这封奏章犹如捅破了一层窗户纸,瞬间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此之前,碍于崇祯皇帝对李纲的信任与支持,以及李纲在国难当头时表现出的坚定与强硬,那些反对李纲的大臣们虽心怀不满,却不敢轻易出头。

如今,有了李孝忠这个“小卒”打头阵,平日里对李纲心怀芥蒂的官员们,仿佛找到了宣泄口,立刻群起而攻之。

朝会上,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向御案。

其中声势最甚的,便是中书省参知政事汪伯彦、户部右侍郎黄潜善,以及殿中侍御史张浚等人。

“陛下!”

殿中侍御史张浚踏出班列,语带悲愤:“臣殿中侍御史张浚有本奏!臣闻社稷安危,系于宰辅之贤愚,然臣等痛心疾首,河北真定之战,兵败如山倒,三万精锐将士,转瞬间付诸一炬!杜充叛逆,献城投敌,此等奇耻大辱,实乃我大宋南迁以来未有之败!国耻未雪,何以立足于世?!”

张浚慷慨陈词,目光直指李纲:“追溯其因,臣以为,皆因左丞相李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将朝廷重托置若罔闻,将将士性命视若草芥!”

他声色俱厉,继续控诉李纲罪状:

“其一,李相国不察敌我虚实,妄动刀兵。在筹备北伐之初,便有诸多将领、地方官吏屡屡上奏,言及金兵之狡诈,我宋军之疲敝,皆劝其稳扎稳打,徐图进取。然李相国皆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强行推动东路大军冒进!”

“其二,用人不当,识人不明!杜充其人,素来贪功诿过,胸无大志,岂可委以东路大军主帅之重任?!”

“事实证明,李相国选任不慎,终酿全军覆没、主帅投敌之惨剧!臣敢问李相国,用此等不忠不义、贪生怕死之辈,是何居心?!是何居心?!”

张浚声如重锤,直击李纲本人,最后总结道:“杜充叛逆之罪固然万死难辞,然李相国用人不当,指挥失误之责,尤为重大!若不问责,何以安军心,何以正国法?!

“臣恳请陛下,罢免李纲左丞相一职,查其失职之罪,以正朝纲,以慰民心!!”

此番言论一出,朝堂上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张浚的弹劾,有理有据,言辞犀利,直指要害。

那些原本站在李纲一方的官员,此刻也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中书省参知政事汪伯彦、户部右侍郎黄潜善二人大声附和,要弹劾李纲。

崇祯皇帝端坐龙椅,冷眼旁观着朝堂上的喧嚣。

汪伯彦与黄潜善,这两人在南宋历史上可是臭名昭着的主和派代表。

汪伯彦曾是秦桧的老师,历史上正是此人一路护送赵构南逃,最终因“从龙之功”而成为宰相。

黄潜善也一样,在史书中,他极力怂恿赵构偏安江南,向金乞和,对南宋的偏安政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崇祯心中清楚得很,自从自己登基以来,力主抗金,斩杀了大批投降派官员,震慑得朝中再无人敢轻易提及议和之事。

汪伯彦和黄潜善这两个老狐狸,深谙趋利避害之道,哪里还敢顶着圣意,公然提出求和?

因此,他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借机攻击李纲的政治与军事能力,以期将其从丞相之位上拉下来,进而左右朝局。

他们选择的马前卒,正是年轻的殿中侍御史张浚。

崇祯皇帝的目光落在张浚身上。

这个年轻的御史,不过三十岁上下,却已在朝堂上锋芒毕露。

崇祯心中不禁感慨,历史上的张浚,可是南宋的名臣,未来的抗金主将,怎么此刻却与这群主和派混在一起,充当攻击李纲的急先锋?

殊不知,张浚原本只是太常寺主簿,前不久因得到汪伯彦和黄潜善的赏识,被迅速擢升为殿中侍御史,正是他们用来专门攻击李纲的一把利刃。

毕竟,一旦丞相受到御史台的弹劾,无论虚实,为了“以证清白”,常常需要主动请辞。

黄潜善和汪伯彦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想要逼李纲下台。

崇祯没有说话,继而看向李纲。

喜欢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