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 > 第10章 就地处决

郭京此人,崇祯如何不知道?

史书上记载的跳梁小丑!

靖康元年,金兵打到城下,当时朝廷里有几个跟孙傅一样的蠢货,把这个郭京给请了出来,说他能用道术退敌!

结果就是郭大仙一声‘开门’,宋军还真就把宣化门给打开了,然后金兵就像潮水一样涌了进来,屠城、抢掠、抓人。

这一票,历史上玩得很大,有个专用名词,叫‘靖康之耻’!

崇祯冷冷地看着孙傅:“朕今披甲守城,愿与将士共死,不为苟安,而你以郭京之术相劝,图一时妄想,倘使你心中真信此术,便下城去寻那‘六丁神将’,看他肯不肯与你并肩作战!”

孙傅的脸已经彻底白了,冷汗顺着额角往下流,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能想到动用道术破敌,并非脑残。

原因有三:

一,金军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孙傅作为同知枢密院事兼兵部尚书,守城负责人承受巨大压力,急需破局之法?。

二、孙傅文官出身,缺乏军事经验,面对强敌时更易寻求非常规手段?,且古代将领普遍存在神兵天助的迷信思想,孙傅并非特例?。

三,此时北宋崇道风气盛行,上到皇帝,下到百姓,许多都是道教信徒。

其中宋徽宗赵佶是主要代表,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下诏遍搜普天下道家之书,雕版印行,称为《万寿道藏》。

状元黄裳正是在校读《万寿道藏》时,精通天下道学,因此悟出了《九阴真经》......

无论如何,孙傅身为兵部尚书,面对如此危局想出这般脑残的建议,难辞其咎!

崇祯冷然道:“孙傅失言妄动,念其初志不恶,且不治罪,暂离军务,专事后勤,清心省过,东京一切防务,交由张叔夜!”

孙傅好歹是个主战派,现在自己人手太少,不宜让他们寒心,让这货去管管粮草,发挥一下余热,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臣……遵旨。”孙傅自知官家开恩,磕了个头,连滚带爬地退了下去。

城墙上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呼呼的风声。

张叔夜站在旁边,低声说:“陛下英明,这种神神叨叨的话,要是在军中传开,后果不堪设想。”

崇祯眼神冰冷,吐出一句话:“国有国法,军有军纪,大敌当前,谁再跟朕搞这些虚头巴脑的,朕就砍了谁!”

他望着远处沉默的金营,心里清楚得很,一旦守城宋军出现什么骚操作,金人肯定会趁机杀入。

“郭京这个神棍,留不得!!”

崇祯想了想,担心郭大仙会妖言惑众动摇国防,于是唤来张叔夜之子张伯奋。

“那郭京欺君罔上、妖言惑众、贻误军机,为保东京全城安危,你速去抓人,将其就地处决!”

说完,崇祯转过身,继续巡视城防,铁甲铿锵。

这一刻,城墙上的所有士兵看着他,眼神里充满了敬畏。

这位官家,不信鬼神,不信法术,只信手里的刀和身边的兵。

要守住这座城,靠的不是什么“六甲奇术”,而是他们这些穿着铁甲的“一甲之人”。

北风虽冷,但大家的心,却热了起来。

拐过一道瓮城的墙,崇祯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兵部尚书孙傅,这位主战派的骨干大臣,正一个人躲在墙角,偷偷地抹眼泪。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哭得跟个孩子似的。

崇祯心里叹了口气,说实话,孙傅这人,虽然脑子有点不清醒,关键时刻会出昏招,但好歹是个铁杆的主战派,是自己人。

在这满朝文武不是想投降就是想和谈的时候,这种“自己人”就跟大熊猫一样珍贵,得护着。

于是崇祯走了过去,装作没看见他哭,背着手,很随意的口气问道:“孙卿,朕问你,各地勤王的部队,到哪儿了?”

这个问题,是他现在最关心的。

只要援军一到,城外的金兵便会忌惮撤军,到时候危机解除,自己也能踏踏实实地回皇宫,搂着皇后睡个安稳觉了。

孙傅赶紧擦了擦眼泪,站直了身子,脸色很尴尬,犹豫了半天,才小声回答:“回官家,各路勤王大军……来不了了。”

崇祯眉头一皱:“怎么?被金人挡住了?还是?”

“都不是。”孙傅低声言道:“宰相唐恪早已下诏各地节度,称金人已遣使和谈,暂缓征调勤王之师,勿动兵锋,以免刺激金人。”

“什么!”

崇祯骤然色变:“朕昨日已明旨罢其相位,怎么,他还是宰相?”

孙傅弓着身子,一脸为难地解释:“御史台尚在调查唐恪‘私议’之事,依章程,须待证据确凿、奏呈政院、再拟罢诏,如今尚未正式撤印,外廷仍奉其节度之权……”

“混账!”

崇祯气得破口大骂:“拖拖拉拉,朕一纸诏命还未罢得了一个奸臣!若真待尔等依例依章,待议和定案、诏书发出,东京早已沦陷!”

孙傅俯首不语,屁都不敢放一个。

官家骂得对,但规矩就是规矩。

这套文官集团建立起来的,用来制衡皇权的复杂程序,在平时是国家的稳定器,可到了这要命的关头,就成了催命符。

至于宰相唐恪,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主和派”来定义了。

所谓“主和”,也分三六九等。

有的大臣确实为局势所逼,谋求缓兵之机,以退为进;

有的人则已然绝望,甘为降虏,只求苟活。

主战者明言迎敌,主和者图存图变,惟有那投降之徒,披主和之皮,行媚敌之实,最是可恨!

唐恪,正是其人。

他们这些投降派,往往自诩“务实”,标榜“清议”,口称“为民”,实则心里全是自己的小算盘。

他们藏身庙堂,以“和议”为名,行“卖国”之实。

此辈一旦掌权,便如暗流入城,蚀骨腐心,百官沦陷,军心解体。

崇祯闭上眼睛,再睁开时,眼神已经冷得像冰。

“唐恪一日不除,东京一日不安,他若坚持不肯辞官,大不了朕亲手砍了他!”

回眸南望。

城下,金营横陈,旌旗如林,火光尚未熄,昨夜的狼烟未散。

青城旧地,如今金兵铁甲鳞次栉比,战马嘶鸣若雷。

崇祯深吸一口冷气,压下怒火,道:“传朕旨意,召宗泽、岳飞、韩世忠带兵入援!所有能战之人,皆上城墙,誓死守城!胆敢阻朕旨意者,杀无赦!”

“陛下……敢问岳飞是谁?官居何职?”孙傅迟疑问道。

宗泽和韩世忠他知道,金兵入寇以来,二人一直组织军民抗金,是坚定的地方主战派。

只是,岳飞此人,实在没听过。

孙傅看向一旁沉默寡言的张叔夜。

张叔夜摇头,表示也不知道岳飞为何人。

“你们不知道?”崇祯略微皱眉,心道这是把朕干哪儿来了,这还是大宋?

仔细一想,岳飞现在只怕还年轻,名声不显。

崇祯虽然读过宋史,其中人物如今状况,却是不甚了解。

身为皇帝,读史的角度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普通人看史书,了解的仅仅是历史的事件和走向;

皇帝看史书,不仅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最重要的是,是从中领悟帝王之道。

说白了,就是想着怎么对付大臣,如何平衡朝堂的各方势力。

对历史上臣子的履历,皇帝兴趣不大,往往只看他们言论行为。

崇祯记得岳飞家乡好像是在河北一带。

不过,既然岳飞在赵构时期名动一时,想来现在年纪不小,应该已在军中效力。

毕竟康王赵构是宋钦宗的弟弟,年龄相差仅几岁,处于同一时期。

宋钦宗赵桓二十七岁,康王赵构二十岁,岳飞和赵构君臣也是相差几岁,估摸着有二十岁出头。

崇祯解释道:“岳飞未必是大将,但此子忠勇无双,临危受命,或有奇效,朕要的不只是能打仗的猛将,更是有志气的汉子!孙傅,你即刻草拟诏书,命宗泽、韩世忠、岳飞等地方文武统兵入援,火速勤王!”

“遵旨!”孙傅心头一喜,官家又用咱了!

正当崇祯琢磨着下一步之际,身后传来一道声音。

“臣秦桧,有本奏,请见官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