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 > 第51章 在日常中深耕

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 第51章 在日常中深耕

作者:阎王手下抢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11:36:16

星城的春天来得悄无声息,却又势不可挡。料峭的寒意被湿润的暖风渐渐驱散,医学院道路两旁的香樟树开始抽出嫩绿的新芽,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万物复苏的蓬勃气息。解剖学知识竞赛的喧嚣和计算机二级考试的紧张都已尘埃落定,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散去后,湖面复归于深沉的平静。陆宇的生活,也回归到了大二下学期那种更为内敛、却也更为扎实的耕耘节奏。

课程依旧繁重,但知识的脉络在他脑海中愈发清晰。《医学遗传学》进入了多基因遗传病与群体遗传学的领域,那些关于易感基因、遗传度、基因频率的计算,虽然抽象,却让他对疾病的群体分布和家族聚集现象有了更科学的理解。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记忆概念,而是开始尝试将这些理论与在县医院看到的那些“家族病”案例联系起来,思考环境与基因交互作用的复杂性。

《诊断学》的教学重点转向了各系统疾病的症状学和体征学。心源性呼吸困难与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各种腹痛特点与可能脏器的对应关系,黄疸的类型与成因……这些内容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未来临床诊断的思维工具。陆宇在学习时,常常会下意识地模拟问诊场景,或者在脑海中构建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试图将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串联成一个合理的逻辑链。这种主动的、带着诊断意识的学习方式,让知识的吸收效率大大提高。

实验室里,他们开始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实验课。无菌操作、细菌涂片染色、培养基接种……这些精细的操作要求极高的严谨和耐心。陆宇做得很认真,他知道,未来无论是解读药敏报告,还是理解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与防控,都离不开这些基础。看着培养皿中长出形态各异的菌落,或者在油镜下观察到被染成紫色的葡萄球菌、红色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他感受到的是一个与寄生虫学同样广阔、却更为微观和隐秘的世界。

寝室的学习氛围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惯性。陈浩依然是那个早早规划、高效执行的标杆,他的书桌上新增了几本英文的免疫学综述,显示着他不断拓展的学术视野。刘波在“气氛组”和“苦学组”之间摇摆,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期中测验,也不得不收拢心思,常常拉着陆宇问一些诊断学上的难点。赵俊则继续着他“劳逸结合”的风格,只是“逸”的时间被自觉压缩,偶尔会在游戏间隙,拿起一本《医学统计学》皱着眉头看一会儿,抱怨几句“这比打boss还难”。

与林小雨的联系,也如同这春日的气候,温暖而稳定。他们见面的频率不高,通常两周一次,地点多是书店、图书馆,或者就在两校之间的某个小公园。相处的方式也简单,常常是各自看书,偶尔交流,分享一块蛋糕或一杯热饮。但这种平淡的陪伴,却有着巨大的滋养力量。

一个周六的下午,他们在“墨香”书店碰面。林小雨在看一本《儿童发展心理学》,陆宇则在啃一块关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硬骨头。阳光透过玻璃窗,暖融融地照在身上。

林小雨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轻声问:“你们学自身免疫,是不是就像身体里的‘防卫军队’突然不认识自己人,开始攻击自己了?”

陆宇从复杂的抗体和补体途径中回过神,点了点头:“比喻得很形象。就像系统性红斑狼疮,产生的自身抗体可以攻击全身几乎任何组织。”

“那……一定很痛苦吧。”林小雨想象了一下,微微蹙眉。

“嗯,”陆宇放下笔,语气带着医学生特有的、混合着理性与初萌芽的同理心,“而且诊断和治疗都很复杂。需要非常细致的鉴别。”

他顺势给林小雨简单讲了讲风湿免疫科医生如何像侦探一样,通过一系列抗体检测和临床症状来拼凑诊断证据。林小雨听得入神,末了感叹道:“感觉当医生,就像在解一个永远也解不完的、关于人体的巨大谜题。”

“是啊,”陆宇看着窗外渐沉的夕阳,目光悠远,“但每一个小谜题的解开,都可能帮助到一个具体的人。”

这种跨越学科的对话,让他们对彼此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回去的路上,林小雨自然地挽住了陆宇的胳膊,晚风拂面,带着花香。他们没有多说什么,但一种共同成长、精神契合的满足感,在静默中静静流淌。

陆宇也开始有意识地利用碎片时间。等公交时,他会用手机App背几个英语单词,或者回顾一下当天课堂的要点。睡前,他会花十分钟快速浏览一下医学论坛或公众号上推送的临床病例讨论,虽然很多内容超出他目前的学识范围,但那种真实的临床思维过程,对他有着莫名的吸引力。

期中测验如期而至,又平稳度过。陆宇的成绩保持在中上游,不算顶尖,但足够扎实。他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他不追求门门满分,但要求自己对核心知识点必须理解透彻,能够串联应用。这种不浮躁、求甚解的态度,让他在知识的积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异常稳健。

春天深了,校园里的杜鹃花开得如火如荼。一个没有课的下午,陆宇独自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复习《病理生理学》。这本书将之前学过的解剖、生理、生化知识与疾病状态联系起来,揭示着症状背后的机制。他看着关于“心力衰竭”的章节,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代偿与失代偿……那些曾经在急诊科见过的、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的心衰患者形象,与书本上的理论文字渐渐重叠,变得无比生动和具体。

他合上书,揉了揉太阳穴,望向窗外。夕阳给校园镀上了一层金色,远处的篮球场上传来隐约的喧闹声。他想起一年多前,那个刚刚经历计算机二级失败、对未来带着些许茫然的自己;想起暑假在县医院急诊科的手忙脚乱与心灵震撼;想起解剖竞赛台上的紧张与最终的光芒;想起再次面对计算机时的那份沉静与坚持……

成长,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的时候,它如同这春天的草木,在无人注目的角落,安静地吸收养分,扎根土壤,然后,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它已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陆宇知道,大二的日子所剩无几,更严峻的挑战——期末考试,以及未来更多的临床课程——还在前方。但他内心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期待。他享受这种在知识海洋中深耕的感觉,享受与志同道合者并肩前行的温暖,也享受着自己一点一滴变得更强、更稳、更清晰的过程。

他重新翻开书,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记下关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要点。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融入图书馆静谧的背景音里,如同春蚕食叶,细微却充满力量。这平凡而充实的一天,正是他医者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坚实的一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